男女有别家道兴隆 “男尊女卑”被曲解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6921
【字号】    
   标签: tags: ,

很多人听说“男尊女卑”就非常反感。其实“男尊女卑”,不是说是男人就高贵,女人就卑贱。“尊”“卑”源自《易经》的阴阳平衡。男尊女卑的含义是男人有男人的特质,女人有女人的特质,这决定了男女在家庭中分工不同,男女恪守其位,家道自然兴隆。

“男尊女卑”的真实含义

“男尊女卑”来自《易经》,《易经.系辞》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其中“尊”是高,“卑”是低,是两个方位词。“天尊地卑”表示“天上地下,天高地低”的意思,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描述。《说文解字》:尊,高称也。《广雅》:卑,庳也。《广韵》:庳,下也。

《易经》是描述宇宙天体运行规律的。它的核心思想最后就归到阴阳的平衡。凡是不平衡、不谐和的事物,最后一定偏离正常的渠道和轨迹,而宇宙万事万物最终必须归于谐和与平衡。《易经》的另一核心思想,就是阴阳各安其位。天在天位,地在地位;阴在阴位,阳在阳位。

天地、阴阳、男女是古人“分类”的一种方法。人法于天地,“男尊女卑”就是从“天尊地卑”衍生而来的。它的本义是说“男女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天然的区分、自然的状态。

男尊:作为大自然特殊产物的男人,要想合乎“道”,必须像天一样,高亢公正,自强不息,即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卑:作为大自然特殊产物的女人,要想合乎“道”,必须像大地一样谦卑、包容,厚德载物,无私无怨,即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男尊女卑”是倡导自然谐和,阴阳各安其位。所以“男尊女卑”是讲男女在人生与婚姻中应该如何谐和生活的道理,而没有男女不平等的内涵。一个男人品格高尚,女人自然就尊重他、顺从他。男人正直高尚,女人谦和宽容,这样的家庭没有不谐和的道理,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里,女人也自然拥有相应的地位而不会被歧视。

男女有别 各司其职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也就是五伦。

夫如天,妇如地。天,日照月临,云行雨施,滋润大地;地,承载山河,孕育长养,万物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夫,保护家庭,不受任何伤害;妻,怀胎孕育,陪伴教养子女。正是符合了阴阳之理,男女分工不同,如果双方都各尽其职,则家庭和睦。

反之,如果天不下雨,地就干涸,人类的生活马上失序;同样地,夫不赚钱,妻失依靠,家庭生活马上失去常轨。再看自然现象,花草树木是不能离开土地的,正如同婴儿也几乎离不开母亲一样,其中道理微妙。可见夫妻双方,对家庭有着不同且不可相互替代的任务。

历史记载“周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婆媳三代),分别是周朝三位君王——太王、季历、文王的妻子。三位君王各个贤德、三位妻子皆诚庄恭敬。“三太”母仪天下,施化家国,辅佐三位君王建立了周朝八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孕育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儒家文化。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记载:太姒成为文王夫人后,贤淑有加。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并继承了她们完美的德行。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全力以赴地协助文王,把王宫内院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文王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致志地治理国家,因此德政流布,教化大兴。太姒被尊称为“文母”,称:“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内”。

仁德的贤内助——长孙皇后

“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在历史上的贤后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应当仁不让地占第一位。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与李世民是至交,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推让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徵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长孙皇后得知后,不仅不怪罪魏徵,还对他夸赞有加。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平时言行,谨守礼制,从不干预朝廷政事。但因长孙皇后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

长孙皇后不干预朝政,却能时时对李世民作有益的劝谏,帮助丈夫处理好君臣关系,任用正直之臣而远离佞臣。

宰相魏徵直言敢谏,遇到李世民做事不当,敢于立即进谏,有时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愤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徵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由,便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曾经听说,如果皇上英明,那么大臣就会十分忠心。如今陛下圣明,所以魏徵才敢于如此直言。妾忝为帝后,见到帝明臣忠,这么好的事情,怎么敢不朝服庆贺?” 唐太宗闻听妻子的一席话,有所感悟,怒气便慢慢消掉了。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太宗知道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36岁。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唐太宗在位时,政治修明,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与他有长孙皇后这样一位贤内助,应该说是不无关系。@*#

资料来源:《易经》、《列女传》、《旧唐书》


责任编辑:李晓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