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作者:尼可拉斯.艾普利 译者:陈信宏、崔宏立

人气 3
标签:

一位名叫拉皮尔的史丹福大学社会学家,在一辆行驶了将近一万英里的老旧旅行车里展开了一场科学之旅,目的在于探究你对自己的心思有多么了解。

这场旅程的灵感,来自于拉皮尔的一趟旅行经验:他曾与一对年轻的亚裔夫妻共同走访一座“以歧视东方人的偏狭心态闻名”的小镇。说来可叹,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这种态度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都相当普遍。于是,在心怀忐忑的情况下,拉皮尔带着那对夫妻前往镇上最顶级的旅馆投宿。令他意外的是,他们竟然没有遭遇任何阻挠。他写道,旅馆的接待人员“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我们的投宿”。那个接待人员显然没有那座小镇的名声所显示的那么心态偏狭。

不到两个月后,拉皮尔恰巧又来到了同一座小镇。在一时兴起之下,他打电话到同一家旅馆,向接待人员说,他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和一位“非常重要的华人绅士”共同到镇上来,因此想要知道这家旅馆是否愿意让他们投宿。这一次,那个接待人员同样毫不迟疑,却是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种前后不一的表现引起了拉皮尔的好奇:怀有种族歧视思想的人,是不是有可能在行为表现上让人看不出其内心的歧视态度?人是不是有可能不晓得自己的心思?

拉皮尔无法藉单一的例子回答这个问题。不过,他猜想自己若是能够以同样的问题询问数以百计的旅馆接待人员—他后来总共问了两百五十一人—应该能够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发现。于是,在往后两年间,拉皮尔找了他那两位华裔朋友,展开一场横越美国的壮阔公路旅行,向一百八十四家餐厅与六十七家旅馆寻求服务。

在这项实验当中,拉皮尔安排他的友人在不同地方换穿不同的服装,而且他有时候虽然自己出面,但只要情况允许就让那对夫妻与店家接洽。他仔细记录了他们交涉对象的反应。拉皮尔的友人想必对这场旅程感到一头雾水,因为拉皮尔从头到尾都没有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参与了一项实验—这是“为了他们的感受着想”,但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影响实验的结果。

说到这里,在两百五十一次的尝试当中,你认为他们有几次遭到店家拒绝提供服务?

在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应该要知道,拉皮尔一行人走访的地点都是对东方人敌意很高的区域。在造访每一个地点的六个月后,他就寄一封信到他们去过的那些地方,询问对方:“你们是否愿意接待华人顾客?”几乎每个回信的人都提出了否定的答案:百分之九十一的旅馆和百分之九十二的餐厅都表示他们拒绝接待华人顾客。由此可见,美国人的偏狭态度确实名不虚传。

再问一次,你认为那对亚裔夫妻实际上遭拒的次数有多少?所有尝试次数当中的百分之九十?还是百分之九十二?

错了。答案其实天差地远。拉皮尔和他的那对夫妻朋友只有一次遭到拒绝提供服务,“在一座颇为简陋的汽车营地,当时我们开着一辆非常破旧的车子进去”。只有一次!这项实验接洽的对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认为他们会表现出偏狭的行为,实际上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数,却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半。

类似的科学演示还有很多。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系列实验,就是米尔格伦针对服从权威的行为所做的研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善良人士,所以如果有人在一项实验里,要求我们对另一个人施加强度足以致命的电击,大多数人都认定自己一定会果断拒绝。米尔格伦针对不同群体的成员进行调查,确实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愿意对别人施加电压超过三百伏特的电击,大多数人更认为,自己会早在电压达到三百伏特之前就先停手。尽管如此,米尔格伦真正在实验里要求实验对象这么做的时候,却发现所有实验对象都愿意对别人施加三百伏特的电击,而且整整有百分之六十二点六的实验对象,更在受到告知的情况下,按下了会施放四百五十伏特电力的开关,远远超出足以致命的限度。@

摘自 《为什么我们经常误解人心?》 究竟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

相关新闻
真正的第六感
真正的第六感 人气 13
你天生就有读心术
将心比心 可能吗
人之异于禽兽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