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计害忠良 受报祸后嗣(中)

作者︰出凡
font print 人气: 76
【字号】    
   标签: tags:

面对项羽的使臣武涉和齐人蒯通的游说,韩信没有充分认识刘邦的反复无常、了无忠义的本性,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助汉灭楚后将要陷入的危局。

所以,韩信就拒绝武涉提出的联合项羽击败刘汉、三分天下的建议,谢绝齐人蒯通不助楚汉、自霸天下的奇谋,派出使臣到刘邦处说:“齐地和楚地接壤,民风骠悍不易节制”,要求刘邦册封自己为假齐王。

韩信的使者对刘邦说了韩信的想法后,刘邦心生猜忌勃然大怒: “我今日被困,从晨到暮盼望他来救我,现在却要自己封王。”作为谋臣的张良和陈平本来非常清楚,此时势大名高的韩信要求刘邦分封自己为假齐王,本身就说明韩信对刘邦没有异心。

但是,他们二人却没有出面消除刘邦的猜忌,而是在旁悄悄地附在刘邦的耳旁说:“近日汉王受困,处境穷蹙,怎么有能力禁止韩信称王哪?!不如把这个我们本来没有的东西送给他,就势立韩信为王,然后善待他,使他自守,否则将要生变。”

刘邦知道了张良、陈平的意思后,就势骂骂咧咧地说:“大丈夫作诸侯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于是就派张良前往齐地,册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集韩信的兵攻打项羽。

从此,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怀疑之心日益加重。项羽败亡后,刘邦马上把韩信调离齐地,分封为楚王。

张良(国立故宫博物院)

汉六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召集武将问事。诸将都说:“马上发兵攻打韩信,杀了这个竖子。”刘邦没有说话。众将退后,刘邦问计于陈平。其实刘邦和陈平都知道韩信不可能谋反,作为谋臣的陈平此时至少应该要求刘邦派人前往楚地核实,然后再作定夺。

但是,陈平清楚刘邦想要借机清除韩信的决心,就问刘邦:“有人上书韩信谋反,外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人知道。”陈平又问:“有人上书韩信谋反的事,韩信知道吗?”刘邦说:“韩信也不知道。”

于是,陈平就为刘邦详细分析楚强汉弱、征楚必败的形势,为刘邦出了伪游云梦,秘捕韩信的奸计。当刘邦伪游云梦到达陈楚之界时,只身谒见刘邦的韩信被抓。刘邦也知道韩信根本没有谋反,所以就免去他谋反的罪,把他降为淮阴侯带到长安。

汉十年,陈豨反,刘邦率军亲征,韩信因病没有跟随。其间,有一个家奴因为犯有过错被韩信所囚,坊间传说韩信要杀死这个家奴。于是被囚家奴的弟弟就到吕后那里告发韩信,说韩信准备诈诏赦免诸官的奴隶来攻打吕后和太子。

吕后急忙向留守长安的萧何问计,精明过人的萧何知道韩信家奴弟弟的告发根本不足为信,极有可能是为了救其兄长的诬告之词,有御林军护卫的皇宫也非常安全,根本不是靠官家的奴隶可以攻破的。

但是,那个曾经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又在韩信离开刘邦时追回韩信的萧何,仅凭一个奴隶的诬告,就为吕后出了一个诱使韩信入宫,然后残杀韩信的毒计来。

吕后根据萧何的计策从皇宫发出敕书,谎称有人从刘邦处来,说举兵反叛的陈豨已死,要求诸侯大臣来贺。敕书发出后,萧何还专门前往韩信的住处欺骗韩信说:“你虽然有疾病,也要勉强来祝贺一下。”

忠义报恩的韩信又像在云梦时一样信以为真,贸然进入皇宫。吕后就让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捆绑了韩信,用长戟残杀韩信于长乐钟室,并诛夷韩信三族,一代功臣惨烈而死。

韩信死后,萧何、陈平、张良计害忠良的报应也如影随形而来。萧何在汉孝惠二年去世,终其一生努力而获得的酂侯这个爵位,就像一个带来灾祸的符咒一样,开始在他的后人中不断的传递着灾祸和不幸。谁接受这个爵位,谁就会厄运加身。(待续)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点和犯错的时候,以权势压人,最多只能让人表面服从;而宽恕大度待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心。魏霸就是因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待人宽恕,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周围人都很信任、服从和尊敬他。
  • 祁天宗这个人自恃有才学而骄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经常随意谩骂。下雨柴湿,他叫书僮劈开木作的神像烧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煌画工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令人惊异。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壮丽辉煌的佛国世界,虽在佛经中能找到些文字叙述,若不亲眼所见,是很难想像的。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的怪异的形象,那些神奇莫测的行为举止,那些光怪陆离的幻梦般的景象,绝非人世间所有,也不是异想天开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 莫高窟中那些刻画神佛的雕像和壁画,也反映了神传的文化。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弟子,不但要传播佛法,还要传播文化知识。历史上大多数宗教都认同神造人的观点,只有近代的科学让人相信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 舜继帝位后,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 萧衍是汉代相国萧何的后代,在位四十八年,寿八十五岁,是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
  • 《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治国和人才的关系,就像房屋和柱子的关系,人才短缺了,国家也就难以维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