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 成就孩子的未来(十)

建立规矩意识,从孩子出生开始!(下)
font print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作者: 王涛

建立规矩的前提是,能和孩子沟通
─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如此看来,两岁建立规矩也太晚了。有句古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调教媳妇要从媳妇刚嫁进门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孩时做起。但是“婴孩”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零到两岁左右都可以称为婴孩。

《汉书.贾谊传》的说法较明确:“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赤子”的原意是指:刚出生的孩子。

“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孩子的规矩意识”?最符合现代科学解释的是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颜之推提出“婴稚”时期就可以建立规矩,而且进一步解释因为孩子已经可以看懂父母脸部的喜怒表情,这样就可以透过沟通,教导孩子“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建立规矩的前提是能和孩子沟通。但是颜之推所说的“婴稚”是多大?虽然颜之推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但是婴儿“知人喜怒”的年龄确实很难界定,只能仰赖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做决定。心理学家发现,初生的婴儿可以用微弱视力看到父母的脸部表情,并且有意识地模仿。到了三个月,婴儿就能辨别微笑(喜)和皱眉(怒)的表情。

根据颜之推的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三个月就要开始建立规矩。但是我认为应该从孩子出生开始。

看着新生儿朦胧的眼神,你或许会不解地问:孩子除了“吃和睡”什么都不懂,怎么建立规矩?

这样的说法大有问题。首先,新生儿不如想像中那么无能(譬如,刚出生的孩子就可以认得母亲的脸和声音),当然婴儿的表达能力有限,理论上只是我们不知道孩子懂什么,而不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其次,新生儿只知道吃和睡,那么就应该从婴儿的“吃和睡”开始建立规范。愈来愈多研究证实,能否成功地在婴儿的吃睡上设定界限、建立规律,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智力和行为发展。

在一项极具权威的儿童智力研究中,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智力超凡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良好的睡眠规律和睡眠品质。

相反地,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Mental Health)和其他心理学家也发现,早期儿童的过动症与婴儿期的睡眠习惯不规律有密切关系。

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个规矩,不仅对宝宝的成长很重要,也会影响父母今后为孩子建立规矩的意识和信心。

─ ─摘自:《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少中国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养的,不是我的是谁的?这样的观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虽然会受到父母影响,但是不属于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处理好规矩和爱的关系。尊重和理性是规矩与爱结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剧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离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这种现象逐年递增。由于这些孩子缺乏规矩又缺乏爱,心理发展不健全,出现厌世自闭、反社会人格、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现象,最重要的是缺乏爱。这些孩子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什么是敬畏,最后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极端地不尊重。
  • 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要理性地给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你设立规矩的界限是否坚定。父母第一次认真地立下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很多父母常舍不得孩子受罚,这是让孩子失去对规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家长每次看到孩子认错,就开心地夸奖起孩子,根本没想到还需要处罚。孩子可以认错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处罚。
  • 打小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传统家庭中的家法,目的是要孩子每看到一次就受一次警惕,受一次震慑,直到内心产生一根无形的杖而实现自律。
  • 中文的“家法”一词明确地表达“杖”是象征规矩、象征着法。父母用杖而不是用手打孩子,是要传达两方面的重要讯息。首先,是规矩要打你,而不是父母要打你,你挨打是因为触犯了规矩。
  • 我对体罚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是对父母来说,有几项要求。
  • 愈来愈多研究证实,能否成功地在婴儿的吃睡上设定界限、建立规律,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智力和行为发展。能否做好人生的第一个规矩,不仅对宝宝的成长很重要,也会影响父母今后为孩子建立规矩的意识和信心。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