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家

【醉梦话丹青】(5)花鸟画《雨竹》 《雪竹》

作者:曹醉梦
font print 人气: 1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中国画的程式化、符号化特征明显,经过艺术家对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经过思维咀嚼后,将物象引申意义深化,比如,画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单纯生物性的竹子,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画家表达“风调雨顺”等情怀的绝好藉物。

物种的外貌特征能够引起画家借物言志的情绪,竹子径直而不似杂树的求曲、虚心而不像他木的自满,寒暖不同地域、不同营养处均能存活,尤其贫瘠的地理环境下,他们能静静的生长而不气馁和招摇……这些物种的“性格”属性、特征早早就被丹青画家们看中。

宋朝的文同(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在窗前栽种了许多青竹,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在晴、雨、雪中,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形态变化,在长期的观察与理解中,他总结了一套画竹的方法,此时文与可笔下的竹子不再是常人眼中的干可以担担、叶可以扫地的竹子,将胸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竹子形象符号化、拟人化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便是由他而来。

苏轼(苏东坡)也是画竹高手,他曾对评论他的画的人说,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即谈论画的好坏,以像不像为标准,那就是邻居家小孩一样的审美了。

清朝的郑燮(郑板桥),多在月下、灯后观竹,这种影于纸窗、粉壁下的竹子,婆娑婀娜,甚似宣纸上的墨竹,体恤民众是中国文人墨客一直所崇尚的情操,曾为范、潍县令的他非常关注民间的疾苦,在书画作品上反映的也较多,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他写竹,常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点阅【醉梦话丹青】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周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之文化源远流长,约2500年前,绘画艺术就以竹木、皮帛、粉墙为依托介质,就形成以毛笔蘸黑墨、行笔成黑线做为造型方式,用极为抽象的笔墨语言来表达画家丰富的情感,夯实了较为完备的造型秩序和抒情理念,虽经朝代的数度更替、社会文化的扭动、外夷文化的侵蚀以及本土文化的撕扯,仍未撼动这种绘画方式的表达秩序,一些想改变“她”的人都没有成功过,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大大不同于其他绘画语言的叙事方式。
  • 中国千余年可考的绘画史上,对冰、雪、霜的描绘无明细的“质”的造像,一般都用留白或染四周留中间的反衬法表现,让观众去“想像”,大大弱化了画面的可视性和观赏性,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冰雪画则弥补了这个空白,对冰雪霜的表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特殊的材料,特殊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是对中国画表现空间的有力补充,至今,其对冰、雪、霜“质”的表现仍是其他画种无法企及的。
  • 接受的是师范、中文及艺术研究的正统教育,但水墨画家徐明义的作品却不一点也不中规中矩,似乎很少人像他这般画国画,时而由几个大色块构成一整幅画而绝少线条,时而以线条细腻的部分构图延伸出辽阔而沉静的氛围,其用色的俐落与鲜明更是水墨画中的奇葩,让人心里浮现对于一个美丽境界的无限想像与期待。
  • 余和鱼是同音字,读音相同但是意思却不相同。
  • (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桃园文化局长张壮谋表示,成长于基隆乡间的吴东昇,现定居于桃园,自幼亲近自然环境并擅观察万物,对自然界动植物的体悟,心神观照,表现在其创作上无不生动。举凡四君子、花鸟、虫兽、藤蔓、瓜果各类创作,饶富野趣的描绘和工笔画风,笔墨精妙绝伦维妙维肖。鲜活灵现的神态,让人回忆起回童年乡村景致。
  • 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并不多,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为中国画的大师,何为?大师们除有好的笔墨技巧外,主要是艺术思想中正能量的传递,以及独特普世价值的构建,以及能独立于他人的理论体系,尽管大师们的作品或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属性,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国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散点透视的构图规则、行笔形式、表现技法、符号运用到审美理念,无一不具典型性。
  • 新竹县长邱镜淳今天与台北市长郝龙斌签署产业交流合作意向合约,希望借此推广客家文化与农特产品。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