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种方式有效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5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4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现今的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多以自我为中心,鲜少去关心、体谅别人的感受。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懂得关爱他人。研究人员通过多个实验,发现适当的赞扬、批评和身教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

赞扬良好的品格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品行呢?赞扬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显示,要强化孩子关爱他人的行为,赞扬比奖励更为有效。奖励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在自己能得到好处时才对人友善,而赞扬却能传达出一种信息,那就是关爱他人行为的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赞扬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乐县小学教师郭红昌认为,赞扬的事越具体,孩子对好行为的认知就越清楚,且重复此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在这方面,一是不要拖延,别错过表扬的最佳时期;二是不能只表扬人格而不表扬具体行为。孩子点滴小事做得好,由于获得师长的赞扬也可使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品格。

但是赞扬孩子的行为真的是最有效的吗?研究人员发现称赞品格比赞扬行为更有效。

据《纽约时报》报导,研究人员琼‧E‧格鲁塞克(Joan E. Grusec)和艾丽卡‧雷德勒(Erica Redler)研究了称赞慷慨行为和称赞慷慨品格,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儿赢得了弹子球,把其中一些捐给贫穷的小孩后。研究人员随机地向孩子给予不同类型的表扬。

对于其中一些,他们表扬了行动:“你把一些自己的弹子球给了穷孩子,这样做真好。是的,这是一件善良、帮助人的事。”对于另一些,他们则表扬了行为背后的品格:“我觉得你是那种只要能做到,就会帮助别人的人。是的,你是一个很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两个星期后,再有给予和分享的机会时,那些品格受到称赞的孩子,要比行为受到称赞的孩子慷慨得多。称赞孩子的品格,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慷慨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一部分,孩子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批评不良行为

除了赞扬孩子的良好品行之外,家长应如何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呢?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会产生羞耻感,这对纠正孩子的错误没有帮助。

《纽约时报》的报导说,孩子们造成破坏时,他们通常会感受到两种道德情感中的一种:羞耻感或负罪感。

羞耻感似乎表明“我是个坏人”,而负罪感则是“我做了错事”。羞耻感是对核心的自我做出的消极判断,这种情感破坏性极大:羞耻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渺小、毫无价值,他们的反应要么是对目标发起攻击,要么是彻底地逃脱当时的状况。与此相对比,负罪感是对一种行动做出的消极判断,可以通过好的行为弥补。孩子产生负罪感时,当他们理解到被他们伤害的人的感受时,会打算纠正错误。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关心别人,在他们行为不当时,家长需要教育他们为此而内疚,而不是因此而羞耻。

对于做错事的孩子,与其训斥,不如表达自己的失望,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是错的,这种行为将如何影响他人,并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改变局面。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形成行为判断标准,培养他们为他人着想的思维和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道德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他们成为乐于助人的人。表达失望的好处在于,既向孩子表达了你对不良行为的不认可,又传达了对孩子能够改正错误的期望:“你是一个好人,即使你做了一件坏事,我依然相信你能做好。”

成人行动的影响力相当重大

无论赞扬良好的品行,还是批评错误的行为,都是在孩子作出行为之后,是被动的。如何主动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呢?研究人员认为身教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因为关爱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

据《纽约时报》报导,心理学家J‧菲利普‧拉甚顿(J. Philippe Rushton)做了一个实验,测试成人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拉甚顿给140名在游戏中获胜的小学和中学年龄的孩子发放了纪念品,他们可以把所有纪念品都留给自己,或者把部分纪念品捐给一名贫困的孩子。首先,他们让孩子们观看了一个实验者以教师的身份,分别表现出自私、慷慨的行为,之后这名教师又向孩子们宣讲慷慨大方的价值观。

结果显示,当成人表现自私时,即使宣讲了慷慨大方的价值观,儿童仍然会表现的自私。孩子们在观察到成人的自私行为后,捐出的纪念品都会较少。

当成人慷慨解囊时,不管慷慨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了宣扬,学生们捐出的纪念品都一样多,他们捐出的纪念品都比基准水平高出85%。当成人的举动慷慨时,即使他们随后宣扬了自私的价值观,学生们捐出的纪念品依然比基准水平高出49%。

这实验表明,儿童不是通过倾听身边榜样的言辞,而是通过观察他们的行动来培养慷慨品格的。
(责任编辑:李晓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4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市十一日电)曾于二零零三年底来台就医的非洲布吉纳法索十五岁少年“阿福”,因为罹患神经纤维瘤而遭受歧视,透过跨国善心合作,他摘除肿瘤展开新生活。为了让更多小朋友认识这个感人故事,出版社邀请绘本画家将阿福的故事画成童书,希望启发孩子关爱他人、尊重别人与自己。
  • 热热闹闹的耶诞节即将来临,许多家长朋友都在想:今年买什么样的礼物送给孩子?时髦的玩具、精美的图书、出门游玩还是漂亮的衣服?叶子却建议您借此机会送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关爱他人。
  • (大纪元记者江禹婵台北报导) 为了让弱势孩子进入校园后,能得到更多的接纳与认同,马利亚基金会推动校园生命教育,推出第一套教育丛书,搭配“我的同学很特别.母爱的天空下”纪录片,深入探讨生命教育意义,并藉由课程以实际体验,让学生懂得用同理心去关心、感受他人。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