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探微(下)

作者 : 归正
font print 人气: 54
【字号】    
   标签: tags:

五代与两宋院体画与文人画并起

五代、两宋的绘画,绚丽多彩。它继承了唐代丰富的传统,竭力创造,出现了大步迈进的气象。尤其是两宋绘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

五代的绘画,在唐代至北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当时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作为独立的画科而逐渐壮大。花鸟画中产生以黄荃为代表的设色浓艳,和以徐熙为代表的水墨淡彩两大风格,世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人物画中,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堪称典范,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已不是一般泛泛描绘,而是着重内心世界的表现,从而加深思想深度的表达。

山水画中,荆浩、关仝强调师法造化、“搜妙创真”,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开创了大气磅礡的“全景山水”。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均产生较大的影响。

两宋,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为宫廷服务的院体画和文人大夫藉以抒情遣兴的文人画,都有很大发展。在题材方面,盛行山水画和花鸟画。院体画讲究法度、强调形似,文人画则重传神、抒情和写趣。

由于画院画家来自四方,并重写生,保持留心现实事物的变化作为绘画表现根据的良好风气,所以一直是推动两宋绘画发展的主流。

绘画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很多水平很高的典范作品,如〈朝元仙杖图〉、〈钱塘观潮图〉、〈水墨枇杷小鸟〉、〈五马图〉、〈维摩诘图〉、〈清明上河图〉、〈泼墨仙人〉、〈潇湘图〉、〈秋山问道图〉、〈夏山图〉、〈踏歌图〉、〈长江万里图〉、〈江山秋色图〉、〈果熟来禽图〉、〈荷花〉、〈寒禽图〉等等。

著名画家有郭熙、李成、范宽、董源、巨然、易元吉、张择端、武宗元、文同、苏轼、李公麟、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粱楷、赵伯驹等。

绘画艺术的繁荣,带来了绘画美学探讨升温,此时期的重要论述著作达20余篇,由于当时绘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花鸟之类,因此,论山水花鸟画就成了绘画美学探讨的主要内容。

如《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梅法》、《梦溪笔谈》等等。这些论著对关于写形传神问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方法问题、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所起的作用问题、表现技巧问题、对待古人遗产问题以,及绘画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都提出许多具体而深刻的见解,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人画与元明清绘画

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绘画艺术的总趋势是走下坡路,但这段时期也有两个对画坛较有影响的时期,即文人画的兴起,和八大、石涛的画坛影响。

文人画兴起于元代,当时,蒙古族入侵中原,一些拒不仕元的画家借绘画来写愁寄恨、明志遣兴。因此,重抒情,轻写实,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简逸,轻繁缛工整的画风盛极一时。

便于抒情写趣而无须强调形似的山水画,宜于发挥笔墨并适合抒发坚贞高逸之志的梅兰竹菊,成为当时广为采用的题材。绘画文学化,因此,绘画上的题跋用印也开始被看作画面美的组成部分,因而受到重视。

由于文人对绘画的广泛参与,因而主张书画相通、书法入画、画贵有书卷气,蔚然成风。元代的山水画家多隐居山林、参禅修道,蕴含着“出世”的感悟精神。这时的作品,尽管有真山真水的依据,但不论春夏秋冬、崇山峻岭或浅汀平坡,总是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的感觉。

在笔墨艺术效果的表现中,充分体现了文人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大自然更深层的认识及对艺术的敏感。文人画的兴起,突破了宋代院体画主统画坛的局面,促使中国绘画史上画风的大转变。其中主要代表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八大山人、石涛,均为清代画家,由于出身于明朝王室后裔,家世悲惨,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和隐痛,最后出家为僧。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倾其种种思绪,造型奇特、笔法恣纵、不落陈规、追求新异,但感觉此时画风已开始了变异。

中国画是神传给人的,纯正的中国画令人叹服,其美的形像、画面,美的笔触、墨痕、色调,美的思绪、哲理、诗意,构成了它独有的俊逸神韵,歌颂神;鞭挞罪恶,歌颂美好、光明的内涵对道德、社会维护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我们从中国画中能看到流光溢彩、造化无穷的大千世界,能领略到神的慈悲与人间善恶是非,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净化。

中国画的个性精神是强烈而突出的,古往今来,每一个杰出的中国画家,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是囿于某一具体的表现描绘,而是努力探求人与神的深层联系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并通过比兴、寓意、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某种思绪、心态。即“借景抒情”、“状物言志”。

因此,中国画这一艺术瑰宝的光辉,不仅仅来自于它的艺术技巧和形式美法则,更来自于艺术家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修养境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语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而作恶之人则“吉庆避之,恶星灾之,刑祸随之”,以因果规律导人以正,启迪人以去恶念以修善行,通晓圣贤之理,相信因果报应,修身进德;切莫恣情纵欲,任意造业,无所忌惮,其结果必害人害己,以致天灾人祸,世间乱象。古籍中记载的这类事例非常多,以下举几个例子。
  • 范蠡出身“衰贱”,但素有大志,见识高卓,他曾拜奇人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
  • 于谦(1398~1457),明代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正义忠烈之士。他曾任监察御史,常手拍胸脯叹道:“不知此一腔热血,何时洒于何地!”是随时准备以身许国的人。他死后,许许多多的人到坟上去祭祀,并传出:在他的坟上祈求托梦以解疑惑的事,非常灵验。
  • 北宋清官包拯一直是中国为政清廉的典范,其“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之道一直有口皆碑,而为后人所敬仰。
  • 孝与不孝都会有因果报应......
  • 原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字景初,在湖北江陵长大。他父亲叫段锷,是支江县县宰,后来任江陵县令。段文昌年少时喜爱蜀文化。后来去游历成都,曾拜谒韦皋。他很为自己的才学而自负,与他交游的都有高士之名。
  • B>三、以德教化
  • 惠之,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雕塑家。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最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远师六朝名画家张僧繇笔法,号为画友。后专攻雕塑,“为天下第一”,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
  • 关于因果确实也是一个一下很难说清的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迷的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有人问:“因果在哪儿啊?我怎么没有看见啊?我看那些坏人活得比好人还自在呢。”中国历史上留下很多历史故事,其间也不乏谈到因果,下面《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讲述的史实就是一例,读后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
  • 陆绩(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学者、天文学家兼郁林太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