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画

清“浓墨宰相”刘墉和他的书法作品简介

撰稿人:大明
大明
font print 人气: 1279
【字号】    
   标签: tags:

刘墉(1719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起士、编修、安徽学政、江苏学政、江甯知府、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左部御史、工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嘉庆九年十二月卒于家中。据《清史稿》记,当天仍到南书房当值,晚餐宴会客人,“至晚端坐而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

刘墉秉承家风,为官清廉,在民间有“刘青天”的美誉,百姓将他比作“包龙图”。他名扬天下的书法,在当朝享有“浓墨宰相”的美称。

(一)出身声名显赫的诸城刘氏家族

刘墉生长在一个平民起家的有着良好家风家教传统的官宦之家。父亲刘统勋是大清朝第一个汉人“真宰相”,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和尊敬,可谓“位高权重”。刘统勋不但清正廉洁,朝野闻名,而且诗书俱佳,同时也深受百姓爱戴。曾因治理水患,山东、河南一带的百姓纷纷为他建立祠堂。看过电视剧《大清官》和《天下粮仓》的人都会有深刻印象。刘统勋七十六岁时,死在上朝的途中,乾隆为之痛哭,说:“朕失一股肱”。“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而“文正”的谥号,《旧典备征》中讲:凡“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乾隆在位近六十年,赐“文正”者,仅此一人,可见其人品高洁,功绩卓著。

刘墉的高祖是明末秀才,曾祖刘必显是顺治时进士。刘墉的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入录《国朝循吏传》。刘棨的二哥官至江南学政。刘墉的弟弟早亡,留下侄子刘镮之由刘墉养育,后官至户部尚书,谥号“文恭”。至此,刘氏一门名满天下,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佳话,如“父子宰相”:刘统勋、刘墉父子;“祖孙三翰林”:刘统勋、刘墉、刘镮之;“一门三公”:‘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一门三翰林”:也是指刘统勋祖孙三人;“父子九登科”:刘统勋共有弟兄十个,其中八人连同父亲刘棨先后及第、分别中进士和举人,据说在清朝两百多年中九子登科的只此一门。

另外,据刘氏后人在网上公布,至清末废举之前,山东诸城刘氏一门为大清朝培养了七十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员,而且都是清正廉洁的官,无一人贪腐。可见家风家教一脉相承的作用和影响。

“康乾盛世”的两位皇帝都给了刘氏一家极高的褒奖。康熙大帝给诸城刘氏御题的《清爱堂》是刘家传承至今的堂号;乾隆皇帝亲笔写的“海岱高门第”也为名垂千古、万古流芳的诸城刘氏家族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二)刘墉书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简介

图中这幅中堂是刘墉的晚年作品,是当年为了庆祝嘉庆皇帝登基而作。内容是书论,以古人对书法技巧的论述来寓意治国之道,其中也有刘墉个人见解的穿插。整幅字全长近两米,宽七十多公分,总计有一百六、七十个字。所用为贡纸,以黑白相间的织锦装裱(部分有少量破损)。贡纸上有多处祥云钩和一条金色祥龙,因保存不当,金粉大多脱落,胶纹清晰可见。作品正面盖有大小七枚印章,启首有“御赐精忠堂”的条形印,背面有原收藏人“高凤岐”的一枚小印章,字迹已不太清晰。

启首有“御赐精忠堂”的条形印

刘墉的字和他的人品一样,质朴清雅、谦和内敛,提按使转中常有诙谐意外的用笔,疏密错落间总是透着智者的淡定与坦然。刘墉壮年时的书法已将蔡邕的“骨气洞达、奕奕如通神”的灵性,钟繇的“云鹤游天、群鸿戏海”的恢宏与壮观,以及王右军的“龙跃天门、虎卧凤阁”的灵动与矫健,全部收入囊中,食古而化升发为自己作品中的营养,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形成了古朴中透出清雅,丰腴中藏着灵秀的风格。让“浓墨宰相”的美名传遍了天下。而所有的书论家把“浑厚古朴、貌丰骨劲、精气蕴蓄、内敛藏神”这些对楷、隶、篆书的溢美之词都用在了刘墉的行草上,对他那于流畅中藏神,在飘逸中存古朴的功力,称奇叫绝,这实在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刘墉书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纵观刘墉存世的作品,无论篇幅大小,整幅气势上都呈现出舒阔、恢宏、大美、大善、大雅的祥瑞之气。即便是蝇头小楷同样能铸造出大世界的恢宏气象,点画非常舒展讲究,从未见其有拥塞拘促之象,其驾驭笔墨的能力与功力令人惊叹。

刘墉书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清稗类钞》中说刘墉的字:“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功随日长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清朝崇尚佛学,刘墉身为鸿儒,精通经史子集,才华横溢、慧根深厚,一旦经书开卷,不需几日,便可了悟人生真谛。有人说刘墉晚年圆滑了、慵懒了,其实那是真正的明白了、淡泊了、放下了。虽然清雅、朴拙、淡定是刘墉书法一以贯之的风格,而由绚烂归于的平淡,多了一份清醒和明白,在质的层次上已完全不同了。

刘墉书法作品“天下第一江山”局部

“天下第一江山”这幅作品中,正是呈现了绚烂归于平淡的气象。之前的平淡是作者低调做人的平淡,是心无所执的淡泊。而现在的归于平淡是“凤凰涅槃”进入极高境界后的淡然,一切都归于了本然、自然,归于了大自由、大自在,归于了“隐”。

刘墉说:“写这幅字时,我真可谓是人所讲的那句话,‘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了”。他自己评价说:“字如其人,我的字就象我的人一样,乍一看相貌平平,仔细看回味无穷”。遵其所言,细细品味,静心端详某个字。混沌之中似一深山幽谷中的老者,飘然矍铄、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抑或一时不留意,蓦然间满纸的字墨均化作了宽袍大袖的罗汉、慈眉善目的菩萨、庄严神圣的佛陀、合十问讯的高僧、发髻高挽的道人,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神仙,衣袂飘摆、千姿百态、飘飘冉冉,妙不可言。及至回过神来,你会忍不住再去寻找徐珂《清稗类钞》中的话:“其(刘墉)书之佳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尚知绝非是他信口滔滔,而必是亲身经历者的内心感言了。这时也会让你一下子明白历史上和今天的人们对刘墉书法的一切溢美之词都不为过而唯有不及。

刘墉的字乃真神品,得到了是缘、是福。学他的字,需先明白“功夫在字外”的至理名言。先要在人品、胸怀、修为、学识上下足功夫,在“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磨砺中“观心修心”,成“佛”则是无求而自得的事,当然慧根深厚是其必备条件。

目前,东南亚华人圈及中国大陆,有一大批优秀的书法承传者和爱好者。因碑学于笔法上的局限性,帖学之风逐渐回潮。相信不久的将来,刘墉书法的神韵与风格在华人书法界中会重新大放异彩。

(三)收藏者的期待和心声

这不是广告,而是广觅,寻觅我要找的有缘人。

这幅刘墉的书法作品可说是命运多舛、历尽劫难。刘墉的字不轻易送人,极为难得。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得片纸只字,已如获至宝。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已有真实的表述。清朝是书法中兴时期,从皇上到贫寒学子,皆以此为荣,以此为乐,导致一些文人铤而走险。这幅字在装裱时已被社会文人勾结宫廷画匠挖走了两个字虽是遗憾,但也正是刘墉的字之难得的历史佐证。

民国时,这幅字到了高凤岐(张学良副官,据说后任陕西省代省长、省主席)手中。一天,高凤岐让家人用架子车从各个房间把字画一车一车的拉出来倒在院子里,爷爷说:“堆得象山一样”。准备付之一炬时,爷爷问:“这都是好东西,为什么要烧”?高说:“现在逃命要紧,哪还顾得了这些。拿吧拿吧,喜欢啥拿啥。”爷爷非常敬重刘墉的人品,就拿了这幅字和孙中山的一幅“天下为公”,使其逃过了灭顶之灾。爷爷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估计应该是“西安事变”时的事情吧,因为爷爷说那时张学良、杨虎城经常在高家通宵打牌,那时高住在当时西安的“省黄河水利委员会”院内。

到爷爷手里一直在楼上的一个樟木箱子里放着。七十年代中期我结婚时第一次见到,当时惊讶那字的墨怎么那么黑、那么亮,亮的简直有点象黑漆的光泽。后来,弟弟放毛料衣服,把字从樟木箱中拿出,随便仍在床下的洗衣盆中,使其有了水渍和磨损。孙中山的那副字上署名是“孙文”,也被收拾新房时当垃圾扫出门了。爷爷心疼的对我说:“你们赶快拿走吧,不然全毁了”。当时卷在外圈的织锦部分已有一小块磨损。那是七九年十月份左右。

我家住二楼,开始放大衣柜里,常有熟人和朋友来看字,虽然也没保护常识,觉得状况还可以。九十年代初,几个广州商人找到朋友说要买,他们找人鉴定后说好第二天上午过来交钱拿货。当天夜里我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不可思议。早上六点钟就跑到朋友家说我不卖了。此后就一直用牛皮纸包起来放在大衣柜顶上,导致因干燥造成打不开。这其间几次发生奇迹,后来刘墉教我如何打开。我们是佛门中人,九十年代我的师父已告知我把画转出去,说“不能毁在你们手中”,并告知新的主人所在地区是东南亚的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澳大利亚一带的外籍华人。此人德高、懂书法、有收藏常识、有保存这幅字画的能力,也是有相当经济能力的人。

初来海外至今已六、七年了,生活清闲,极少交往。直到二零一三年端午节又发生了更加完全无法想像的神奇之事(这件事只能和其未来的主人共享),太意外、太荣幸了,震惊之余,也非常内疚这么多年来没有善待和精心保护好这幅字,至此痛下决心:赶快找到有缘人。

这幅作品目前的状况是:墨色已没有了当年的如漆般的亮泽,装裱的织锦部位也多了一些破损,云钩与金龙身上的金粉也几乎完全脱落。另外八十年代在字的背面上部两边角的位置,一些宣纸因磨损露出了里边黑色发亮的条形带状物,宽约一公分左右,左角处露的多,约两公分已完全能看到,右边露出来的少,隐约能看到。因不知是什么材质的东西,很光滑,曾给几个熟人看过,讨论过。今年三月份想起此事,待再去看时,已踪迹全无,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幅字到我家三十五年了,只有广州买家找的那位朋友拿去了十几天,是否他们找人鉴定时抽走了,现在已无法得知。下边两角部位因磨损轻微,当时看不见里面有没有上述的东西。想一想,这幅作品因我的无知和粗心,在我家这几十年也仍然是历尽磨难了,幸运的是所有的字和贡纸还算完好。

我太不知道珍惜了,我知道这位有缘人不好找,希望透过《大纪元时报》能找到。果能如愿,不胜感激。

看到这篇报导,如果您有收藏的愿望,且又符合前边有缘人的条件的话,请把联系方法发到damingliaoyuan@gmail.com

多说一句,如想借此盈利者免扰,因为我的要价是很高的。货卖识家,我的有缘人是有条件的。我期待的是能将这幅作品妥善保存继续传承,可能他还使命未完。刘墉说这是他晚年写的存世的最能代表他书法境界的作品了。他说他一生写了很多很多,存世的却是极少极少的。一切皆是缘,得者是缘,失者也是缘。在这人神同在的时代,人们最要珍惜的是与神佛之间的缘。

以上的话,信者自信,不信请一笑了之,莫造口业。

收藏人:了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汉字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流传数千载,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其书体变化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也叫作真书,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书、草书....
  • 卫夫人(公元272~349年)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夏县尉郭乡苏庄)人,东晋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夫人继承先祖家传之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明代名贤尺牍集》新书发表会1日于台北举办,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何国庆表示,全套书收录包含明代学者、名臣、东林党人、复社成员、文人、书画与方外等216人的252通尺牍(即信札),相关连书信往来的人物达800余位,从书中可以感受大师辈出的明朝璀璨文化。
  • (大纪元记者宋顺澈台湾台北报导)由书法名家唐菁所教导的醉墨轩雅集全体会员们举办成果展,自即日起至28日止,于树林区保安活动中心热情展出,敬邀同好者一起来观赏。
  • 国立联合大学岁末最后一档艺文活动,于艺术中心举办“郑铭师生第五届书法联展”,自即日起至翌年1月15日在第一校区莲荷艺文空间展出, 18日中午由展出者郑铭老师、联合大学副校长王正祥及艺术中心黄胜铭主任共同主持开幕茶会,一起为书法展揭开序幕。
  • 来自全国的艺文界人士21日齐聚南投县文化局,一起参与“第15届南投县玉山文学奖暨第14届玉山美术奖及竹工艺产品开发竞赛颁奖典礼”,共同分享得奖者的喜悦。
  •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瑞腾、书法家陈国扬等人,为了纪念书法家史紫忱百岁冥诞,举办“月光流域”书法展,呈现史紫忱文采。
  • 为迎接马年新年到来,大华府中华书画家协会与翰墨云山社,于2月1日上午在华府侨教中心大厅举办“骏马奔腾迎新春,四海同心贺吉岁”迎春联合挥毫活动。活动由翰墨云山社创办人毛戎、中华书画家协会总干事罗昭妤及侨教中心主任刘绥珍共同主持,计有大华府地区中文学校及主流学校师生、侨胞近150人参加。
  • (大纪元记者李知性韩国大邱报导)2014年2月17日晚,神韵国际艺术团在韩国大邱的最后一场演出圆满落幕。走出剧场的大邱庆北书法家协会理事长司空弘周,对演出赞叹不已。他称赞这是一场深具传统内涵的演出,从演出中他看到了唐朝和清朝及蒙古等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和文化,感受到恢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神韵还令他从演出中找回了内心的平静,有种精神被净化的感觉。
  • 台湾知名书法家施春茂2014年2月26日晚上二度观赏神韵晚会,他推崇美国神韵国际艺术团的演出,处处展现“神采飞扬 韵味无穷”,让观众欣赏之后,“余味不绝,回味无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