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女性的典范

母仪天下的贤后(三)

font print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三、唐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长孙皇后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长孙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坤载万物”的预言。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

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如何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就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孝道。

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国家大事。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的朴实风尚。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论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很有见地,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

大臣魏徵以敢于进谏闻名,常对太宗的不当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

一次,唐太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魏徵,魏徵问明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长孙皇后,犹自气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徵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

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

掌管宫中财物的人员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像,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

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加倍。魏徵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长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

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回宫后随口把魏徵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

于是,在长孙皇后的安排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此后,长孙皇后还派中使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徵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为国。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徵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

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

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仍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悲痛不已的太宗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宫中建起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虽然在魏徵的规谏下毁弃了,但其之后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

本文所述这三位皇后都能够严谨的遵循并实践天地神明传承于世人的道德规范,温柔敦厚,善良贤淑,通情达理,相夫教子,不仅赢得了丈夫的尊重,更赢得了后世敬仰,她们因此被尊为千古贤后,更是传统女性的典范。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时代,地藏菩萨下到人间,发现当时的人们几乎都不信佛了,因此他下决心要找到一个信佛的人来度化他。
  • 汤斌(公元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清顺治九年进士,曾任陕西潼关道、江西岭北道、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
  • 忠孝仁义,这是人应具有的品德,以此待人,自己也得善报......
  • 梁武帝在还没有显贵时,曾认识了一位很贫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后,一天在苑里游玩,发现以前认识的那个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现在还像原来那样穷困,于是说:“你明天去见我,我让你当个县令。”
  • 知错就改,悔过自新,是古时君子应具有的美德。一个人能够清醒的认识和正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努力改正,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完善道德人品,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古语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下为几则古人悔过自新的故事。
  • 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生卒年月不详。他是中国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纪)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并研究农牧业生产理论。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在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观察和试验,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 福,是杜林镇人,以往来贩运为生。有一天,他要争取时间,快点赶路,无意中便和土豪发生了争路的行为。那个土豪一惯蛮横霸道,他当即指使仆人,把张福推到石桥下。当时河水刚冻结成冰,冰棱像锋刃。张福摔下去后,颅骨破裂,奄奄一息。
  •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后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为官清廉奉法。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赵慈反叛,杀死了原任南阳太守,并攻陷元县,一时间人心惶惶。羊续毫不畏惧,身边只带一个小书僮微服前往,他“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到任后,快刀斩乱麻,迅速平定叛乱,人民欢欣鼓舞,得以安居乐业。
  • 东晋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荆州的王舒。王含问王应说:“大将军平时与王彬关系怎么样,你为何要投奔他?”王应说:“正因如此,我才投奔他。王彬在我们强盛时,能够和我们和平相处,但不奉承迎合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他们必有同情之心。而荆州王舒只会见机行事,做表面文章,这种人行事,怎么会可靠呢?”
  • 清代江苏戏曲家沈起凤先生曾在他写的《谐铎》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