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 人们对待天才儿童的迷思

马颖慧
font print 人气: 42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4年06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马颖慧编译报导)当代许多人常感叹社会没有为适合的优质教育机构,为天才儿童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而令天才儿童被埋没。一名曾经的天才少年、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数学家艾伦伯格(Jordan Ellenberg)却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当提到天才儿童,人们就会想起那些一两岁就会读书,三四岁就会心算,又对繁琐的数学问题得心应手,智商(IQ)至少在115,多在120~130之间,甚至那些高达160的儿童。

艾伦伯格介绍说,由本博博士(Camilla Benbow)和鲁宾斯基(David Lubinski)从1986年就开始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后来改到范德堡大学)开展的“数学早熟青少年模式研究”(the Study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项目,针对全美上百名13岁前SAT的数学成绩就在700分之上,英语成绩就在630分以上的天才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要这些学生定期提交自己在成长过程之中知识和专业水平发展的报告。

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像的昙花一现,他们起步就比一般的孩子更早,而且更强健,也发展得很好。其中44%的人获得了博士学位(美国只有2%的普通民众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中等收入为8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工资的两倍,而且其中的两个天才儿童现在是哈佛的教授。

艾伦伯格对此表示高兴,但是他认为那些过于重视天才儿童的人们过于推崇天才儿童,却往往低估了辛勤和持久工作的意义,以及创造力、视角和品味的重要性,然而是没有这些品质,天才儿童却难以成功。

他同时认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天才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将他们称为特殊的人力资源,全球经济竞争的驱动力。例如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基最近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些天才儿童是能够猜出所有谜语答案的人,他们将成为带领战胜恐怖主义的人,创造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专利产品和科学创新的人,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并没有给他们设计专门开发这些孩子智慧的服务。”作为一名天才儿童,他曾经因为这种说法而骄傲过,但是现在他却认为,我们人类并不是没有对这些天才少年提供足够的关注,而是我们过于关注这些天才儿童。

艾伦伯格表示,他在鲜花和掌声以及人们羡慕的目光中长大之后,才发现其实很多工作是由平凡的,没有进入精英学校的人做的,而由于在美国社会中这些优秀儿童与一般儿童的比例是1:10,000,因此哪怕这些具有天分的人能够解决1%的难题,还有99%的问题是由那些没有拿到精英班的特快车票的人做的。

艾伦伯格说,“虽然很多天才儿童由于勤奋和天分更容易成功,但是我们的社会中更多地成功人士却并不是天才儿童。”

他以自己的学术领域数学理论研究为例,他很遗憾的表示,因为人们过于重视天才儿童,似乎只有有优势的人才可以在数学这种专业领域取得成功,因此他自己每年都有很多非常有前途的学生,未来的数学家放弃数学专业,放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是最优秀的,无法在竞争中获胜。但是他指出,其实我们的世界并不仅仅是需要数学家,还需要数学老师,很多精通数学的医生、首席行政官和参议员,普通人大可不必因为生活在精英的阴影之下而自惭。

那些推崇天才儿童的人还有一个误解,就是那些在数学领域的带头人都是与生俱来的优胜者,正是这些人带着人类在数学丛林中跋涉。但是现实生活中,数学是一个公共事业,每一个成绩都是一大群有学识的人,向同一个方向努力的结果,虽然人类总喜欢给最后的成功者带上桂冠,而这个带上桂冠的人可能偏巧曾经是一位天才儿童。他举例说,正如马克吐温说的:“上千人参与创造了电报,但是总是最后那个人获得荣誉,其他所有做过贡献的人却被遗忘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菲尔兹奖(年轻数学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奖项)的获得者陶哲轩(Terry Tao)也表示,他在大学时代的成绩就是在很多同事的协助下,在艰苦而持续的努力下完成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由于自己是‘天才’才完成的。

艾伦伯格在文章的最后说:“将陶哲轩及许多像他的神童们称为“天才”(genius)不能说错,但是用“天才”来形容他们的成就则更为准确。“天才”应该是用来形容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成就,而非某类人。”

(责任编辑:韩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贾斯汀‧查普曼去年夏天从纽约搬到科罗拉多时,神童之名便如影随形。他的一举一动受到媒体关注,如今这位神童闹出精神崩溃服药自尽未遂的新闻,儿童心理学家纷纷指责他的母亲的不是,甚至丹佛的儿童医院鉴定他只有一般儿童的智商。
  • 【大纪元3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二十一日电)十四岁华裔天才儿童徐安卢今天到花莲和原住民国小学童分享学习经验,对于徐安卢从小到大的教育方式,他的父亲徐宏义表示并未刻意给予特殊的教育方法,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提供足够的书籍和玩具,其他就让徐安卢自我探索,朝自己的兴趣自然发展。
  • 两年前初到英国时几乎不懂英语的中国天才男孩王逸南,如果能够顺利通过英国的A-Levels考试,他将于年9月将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专业。由于牛津已经在考虑停招类似的“天才儿童”,因此,王逸南很可能成为牛津大学最后一批“天才儿童”之一。
  • 【大纪元3月14日讯】韩国8岁儿童宋裕根(音译)在2005年10月通过仁荷大学教授的特别面试,成为韩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推荐他入学的朴载南(音译)教授表示:他是数学天才。前韩国科技部长吴明称他为“国家首位科技天才”。
  • (大纪元记者金沙、魏德编译报导)一篇发表在《心理科学透视》(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杂志上的文章对于一个预计50年的研究计划做了35年的追溯。这个计划叫做“数学上早熟的青年”(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它对五千多名数学和口才方面早熟的学生进行追踪,以便找出使他们走向创造性或高学术成就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并加以归类。
  • 英国一对夫妇想把他们七岁的化学天才儿子送进大学,他们认为如果儿子现在不能进大学,“一个伟大的头脑就会消失”,他们此举却引来了专家警告,专家认为缺少正常的童年会给儿童带来长期的无法弥补的心理损害。
  • 一谈到近代科学开创者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 只有2岁多的英国女童埃莉斯‧坦-罗伯茨现在,但智商竟然高达156,仅低于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埃莉斯不久前加入英国“门萨协会”,成为这个高智商群体组织中年龄最小的一名会员。
  • 熟悉美国教育体系的朋友常常感叹道:“美国是培养天才的地方。”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美国是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的国家,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设置天才教育。美国的公立学校非常重视天才儿童的需求,为了满足一些智力和创造力超前的孩子的发展需求,避免普通教学的方式和进度对天才儿童造成的阻碍,专门开办了“天才和资优教育计划”(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 简称G&T课程), 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天才班”。
  • 遗传学家称,神童可以出自任何家庭,而知识份子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家庭出神童的概率更大。教育专家们认为,只有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及学校老师等教育者能尽早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特长,并能施以有针对性的特别教育,充分培养和发挥孩子的先天优势,鼓励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孩子的天赋才不会被埋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