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17):有关简化字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4)

作者 : 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185
【字号】    
   标签: tags: ,

误区四:简化字有利于扫盲

(一)一个误传六十年的荒唐数字

大陆在宣传扫盲成绩时,一直强调,中共建政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2000年2月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称:(1998年)全国总人口文盲率由80%(1949年)以上下降到14.5%。

但所谓的1949年全国文盲率高达80%,完全是一个谎言。

1949年,大陆人口为5.4亿,文盲人数为3.2亿,文盲率是59%,而不是什么80%。

(二)扫盲成绩,主要归功于“繁体字”而非“简化字”

大陆1950年代的扫盲运动,共掀起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1~1953年间,第二次是在1955~1956年间,第三次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

而大陆的简化字,是1956年正式推出的,当时《汉字简化方案》只收录515个简化字,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到1958年,共推行425个简化字。

也就是说,在三次扫盲高潮中,前两次用的都是“繁体字”(正体字),第三次,也只使用了四百来个简化字。所以,如果说扫盲运动有什么成效的话,那也是“繁体字”的功劳,说明“繁体字”并不影响扫盲。

事实上,扫盲运动中所使用的识字速成教材,正是利用传统正体汉字的系统性与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特点编成,而简化字恰恰破坏这些特性。

1951年,大陆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借助注音字母的辅助作用,利用汉字形、音、义相同与相异的不同特点,编成了《速成识字法》。

1952年4月26日,大陆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掀起大陆扫盲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紧接着,5月15日,大陆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

这个《速成识字法》,与这次扫盲运动,都是使用传统正体汉字,与简化字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真正有利用于扫盲,恰恰是传统正体汉字,而不是什么简化字。

即使大陆全面推行简化字以后,如果说对扫盲有什么帮助,主要功劳也是属于传统正体汉字的。因为在大陆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所收的3,500个常用字中,简化字只有1,167个,占33%。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功劳,仍然是属于正体字。

事实上,大陆真正强力推行简化字的时间,是文革的十年,以1964年大陆出版的《简化字总表》为基础,以文革期间几乎人手一册,被迫学习《毛语录》、《毛选》为标志。

而这十年,恰恰是整个大陆社会废黜教育的十年,城市学校,由半文盲的“工宣队”管理;农村学校,由完全文盲的“贫下中农”管理,废除高考,推崇白卷先生。简化字的推行,不但没有扫除文盲,反而制造大量新的文盲、半文盲。

(三)扫盲主要靠普及教育而非改革文字

文盲的产生,是因为没有机会、条件接受教育。所以,扫盲的关键在于给人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环境。

大陆有记录可比对的文盲率与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变化,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1964年,大陆第二次人口普查,文盲(13岁以上)率为23,327万/69,458万=33.6%。
1982年,大陆第三次人口普查,文盲(12岁以上)率为:23,582万/100,818万=23.5%。
在1964~1982年的18年间,大陆的文盲率平均每年减少0.56%。

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65年开始有正式统计数字︰

1965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4.7%。
1982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0%。
在1965~1982年的17年间,大陆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0.59%。

可见,文盲率的降低幅度,实际上与入学率的增长幅度持平。

之后,由于入学率上升空间有限,文盲率的降低,除学龄儿童入学率的继续增长外,更多是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即自然死亡人口中,成人文盲占较大比重。

海峡两岸几十年的分治,客观上也为简化字与正体字对扫盲的影响,设置了比较研究的实验分组。2010年,使用简化字的大陆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95.92%,而使用传统正体汉字的台湾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为98.04%,台湾高出大陆2.12个百分点。

面对长达六十余年的两岸大概率对比实验结果,那种所谓正体字“难学难记不利于扫盲”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影响扫盲的决定性因素,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而不在文字本身。

2009年9月8日,大陆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表示,大陆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若按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与人均GDP收入比来衡量,大陆仅为0.82%,美国为6.10%,是大陆的7.44倍。

不要说大陆没钱。2013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3,0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万亿。

而大陆的三公消费,更是天文数字。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在微博中透露:目前大陆“三公”消费,一年高达1.9万亿元。

无论是持有美国国债,还是这任何一年的“三公”消费,都足以解决大陆所有的扫盲问题。所以,扫盲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不是拿文字来瞎折腾。@*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代不同,名号也不同,皇、帝、王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境界和三种不同的治理人民的方式。顺便说一下,三皇五帝的存在,并不是神话传说,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的,这一点,已经为考古学、考古天文学、古文字学所证实。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
  • 中国古人很早开始就已经对神,人体,思维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 “汉字”是现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它的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诸如造字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活动,文化思潮等等……。
  • (shown)“医”字就是,医生拿了个盛物的东西“匚”,其中置放了一些治病用的器具,例如扎针用器具或手术刀等,“矢”;还有治病用的汤液醪醴,“酉”或有时以祝祷的方式,“巫”帮人治病。
  • (shown)“灭”,不像简体字“灭”一横加个火,以盖扑灭火。灭,还要把它彻底隔离开,最外面还要有水。五行中,五行相生有金生水,五行相克有水克火,火克金,唯有如此才能彻底灭火。
  • (shown)汉字是神传文字,有深远的内涵。
  • 古人对文字的解释大都围绕天意、仁德等精神范畴,就连物质亦常有精神解,在古字典里也能看到一个充满次序,生机和精神化的世界。
  • 最初的汉字是神通过有德行的人传给人类的,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汉字不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且内涵具有传神性,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乃至修炼的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