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意境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226
【字号】    
   标签: tags: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根溯源,从周易、道家、儒家,到后来又受到佛家的影响,在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有许多的代名词,如境、境界、意境等不同的说法。

所谓的“意”,是作者的思想、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所谓的“境”,就是“意”的流露所达到的境界。

“意境”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念,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从作品中获得美的感染、愉悦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传统文人把“道”作为理想追求的最高之境,追求美好和永恒,讲求理性、道德规范的自觉状态,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

因此“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云烟明海”、“暮鼓晨钟”等种种“意象”,无一不是意境的构成要件,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升华,无一不倾注渗透了丰富的意旨和道德内涵。

意境的主要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音外之意”,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言志”,可以“载道”。

文人艺术家们力求作品真朴自然,笔下的景物各具神韵,自有风流;在人生价值上,从意的创造导向对人生价值理念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从风物天然到做人的返本归真,将美提高到了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

以下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境界:

以德为美

如孔子对山水比德审美观的阐释,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里人们首先从对山、水的直觉中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然而仁者何以乐山?孔子说:“夫山者,屺然高。……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山者也。”

然而智者何以乐水?孔子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

这里孔子揭示了山水的几种美德,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仁、智、勇是儒家倡导的君子人格,仁者和智者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宽容仁厚,善待他人和万物,以德行感化四方。

清境

清,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心源之美。晋代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南山、飞鸟构成了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风光,质朴而醇美的“意境”,结合诗篇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高尚节操。

南宋的张孝祥在词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水泛清光、月洒清辉,真可谓水清、月清、人亦清,用词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正是“表里俱澄澈”!

元代的方虚谷说:“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桐江集》)。诗人们以山水清音为佳赏,所追求的都是清莹透明之境,他们本人也是纤尘不染而香远益清。

静境

静谧,也可说是一种静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则生慧,静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描写了天生万物,四时运转不息,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

唐代的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描绘出春山的静美,春涧的静美,更体现出诗人心灵的静美。王维一生“好道”,他以修炼人淡泊超然的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这样飘然世外的韵致,春意葱茏,生机盎然,令人神往。使人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与天地精神往来,表现出一种自在、自如的永恒。

理境

蕴涵了诗人的智慧和理性。如唐代的李白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北宋的苏轼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使后人见此“茫茫”、“茫然”,不觉百感交集。

诗人这里借大江、明月表现瞭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的感慨。

理境也包含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照思索和体验,如南宋的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包含著作者读书的心得和修道的感悟,含蓄隽永,给人以启迪。

忧国忧民之思

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其朴素的为政理念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

又如南宋的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作者始终坚持抗金、收复失地,虽屡遭贬谪而矢志不改,他以眼前景道心上事,以清江水、无数山,道今昔之感,一位胸怀大志、心念百姓的爱国词人形象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讲究意境,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意境是艺术家把读者引向理想彼岸的桥梁。

古人认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人生和文学的永恒主题,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与道俱”为己任,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千百年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捍卫真理的勇气而备受人们的尊重,其本身就是道德的实践、传播者,同时也在鼓舞世人:把德操作为人处世立身的准则,追求真理、追求高清高洁高远的境界。

──原载《明慧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界之都──纽约,经历了两年多饱受风寒的岁月,这也许是我人生中难以躲避的一个大劫。每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食无定时,睡眠严重不足,每天昏昏沉沉。做出了一点小成绩,都是别人的功劳;忙乱中出了差错,全部是自己的责任。然而,当我熬过了这段经历,回头看看那些折磨人的痛苦其实什么都不是,反而为我积蓄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写作素材。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对我说:“大磨难造就大英才,大风雨成就大风流,大悲欢书写大人生。”
  • (shown)人类一直在探索有关生命起源的证据。近日,一项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也许都来自于黏土。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话故事所说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科学佐证。
  • 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生活于康熙六年至乾隆十一年,清代温病大家,其医学善汲取众人之长,诊治疗效非常的好,有“天医星”、“国医手”之称。
  • 北宋的寇准原籍山西,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郡 (今湖北省天门县) 人。陆羽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 汉人姜诗的妻子,是同郡人庞盛的女儿。姜诗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妻子侍奉孝顺婆婆尤其专心。母亲喜欢喝江里的水,而江水距住处有六七里,妻子经常逆流取水。后来遇上大风,妻子没能及时回来,母亲口渴,姜诗责备妻子,打发她回娘家。
  • (shown)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著名的医书,书中记载了古人对于疾病的认识与医治手段。这期让我们透过介绍古代大夫的治病工具,一窥古人的治病哲学。
  • B>四)德修命转
  • 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史书上没有记述师旷出生的具体时间,据估计,师旷应该主要生活于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即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
  • 汉光武帝刘秀召董宣任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奴仆杀了人,因为躲在公主府,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时,该奴仆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等公主的车辇走过来,董宣勒住马迫使车子停下来,用刀画地,大声斥责公主的过错,喝令该奴仆下车,当场杀了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