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从数位革命到同理心革命?

人气 21

线上文化:从数位革命到同理心革命?

在这个崭新时代,数位革命有助推展椅子同理心。数位网路不同于书本、电影或照片,可以让全球千千万万个人即时连系。目前全世界的网路用户已突破二十七亿人,就连上海的工人和马拉威的佃农都会靠手机上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手机用户多过欧洲。)此外,网路平台允许双向互动,不像电影或小说只有单向灌输。我们只消点几下滑鼠,就可以跟几乎任何国家的人聊天交谈,甚至互相面对面,但我们其实依然坐在家中抱着爱猫。社会学家里夫金(Jeremy Rifkin)指出,线上文化会让我们迎向一个落实同理心的文明,“网际网路的新发展可能会在一个世代之内促成人类想法的改变,全球正面临转捩点……我们能推动扩及全球的同理心运动,这已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该如何利用数位科技在二十一世纪创造一个富有同理心的时代?我先前的想法是找出一套绝佳的同理心应用程式,帮助许多人学习如何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并与彼此建立密切感情。然而,我的寻找过程不太顺利,我发觉现有的网路平台难以促成同理心革命,现有的数位科技与应用程式反倒会腐蚀人心,害得同理心日益低落。

后来我在自家厨房重新燃起对网路文化的希望。每逢星期天早上,我的孩子会在牛津市起床,下楼跟雪梨的祖父母共进早餐。如何办到?这就有赖 Skype 的帮忙了。祖父母会在笔电上出现,旁边摆着果酱与吐司。我的孩子还在学习讲话,我爸则试着别盖掉他们的话,因此起初大家聊得不太自然,但渐渐得心应手,不太受软体功能打扰,尽管有汪洋万里阻隔,依然能藉由聊天培养关爱与同理。诸如 Skype 等工具让世界两端的对话变为可能。我遇过英国的老师替班上学生与肯亚学童彼此配对分组,大家可以上网聊天,明了彼此生活的差异。我也遇过几个组织试着让富裕国家的咖啡迷跟贫穷国家的咖啡农一起上网聊天。

然而,你大概会想,诸如脸书和推特等热门社群网站正让无数世人彼此连系,交流想法,分享心情,例如互诉人际挫折、政治观点或宗教见解,这种无远弗届的交流对话难道无法促成全球性的同理心变革吗?

遗憾的是,这只是乌托邦式的美梦。就激发同理心而言,社会媒体与数位科技实在有利亦有弊。拉尼尔(Jaron Lanier)是一位思想家暨虚拟实境的先锋,他的观点有助探讨这个议题,并能套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拉尼尔相信“面对任何科技时,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它会如何改变人类。”我们得探究网路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与性情。

拉尼尔抱持悲观看法,认为今日盛行的社会媒体与数位网路正在抹除大家的独特个性。他指出在九○年代的第一波网路浪潮期间,许多人会自行设计风格独具的网站,展现出一种“自大炫耀”之情。在个人网站百花齐放的时代结束之后,“各种由雄厚资金支持的网站前仆后继纷纷出现,吸引首度上网的年轻族群在脸书这样的网站建立千篇一律的个人页面。”越来越多网友把现有框架套在自己身上,借此界定身份,而非追求独一无二的多变样貌。小说家查蒂.史密斯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个人特质遭到抹平。”她提醒我们:

我们现在最爱以脸书接触外界,但脸书是由一个哈佛大二学生所创办,依据的是他身为哈佛大二学生的个人成见。你的感情状态为何?(选一个吧,而且只能选一个。你得让大家知道唷。)你有在“过日子”吗?(快贴照片证明。)你有正确的个人喜好吗?(列一份清单吧,项目包括电影、音乐、书籍和电视节目,但不含建筑、想法或植物。)
  
有了这些分类,你更容易知道自己跟对方有何共同之处,方便彼此“连络”,但每个人的复杂特质却遭抹除。此外,透过脸书交流的品质高低有待商榷。史密斯认为多数社会媒体“使得用户之间的连络变得贫乏浅薄……脸书认为互相分享个人琐事就是所谓的‘友谊’。”爱面子的人通常认为在脸书有数千名“好友”十分重要,在推特有数千名“追踪者”亦然,由此证明人际关系乃是重量不重质。越来越多证据也显示,由于数位文化讲求快速,我们的注意力渐渐不够集中,很快就会分神。我们不断迅速切换视窗与程式,习惯于一种称为“持续分心”的状态,越来越无法长时间全神贯注于某一件事,像是读文章或聊天。

问题在于,要培养同理心最好是与人深交,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独一无二的世界观,而非只看预先想好的线上个人档案。网路帮助我们接触全世界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你们都爱折纸,或信仰天父,或关注热带雨林保育工作),也让我们留意陌生地方的重大事件(日本正遭台风侵袭,大马士革爆发街头抗争),但各个网路平台并非设计来协助使用者踏进别人的内心。它们旨在促进使用者快速交换资讯,而非较为困难的交流情感。我们是否真的有办法靠短讯、推文和表情符号传达最根本的想法与情感?我想恐怕不行 :-(。除非我们是俳句诗人,否则很难单靠一百四十个字母道尽我们的身份与生命关怀。

根据史丹佛大学精神科医师阿布贾乌德(Elias Aboujaoude)的见解,问题主要不在于数位文化“抹平”我们,而是在于它让我们人格分裂,渐渐发展出与平时不同的“线上人格”或“线上身份”:“所有会上网的人都有个虚拟自我坐在身旁。”此外,虚拟自我开始支配起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人把上线当成常态,醒着的时间超过一半都拿来上网:美国青少年每天通常上网八小时,更新脸书状态,观看影片,传讯息给朋友。

阿布贾乌德认为另有线上人格确实有点好处,例如有些人觉得在网路上比较容易敞开心胸。此外,在网路上表露身份不必害怕遭歧视:如果你是住在德州乡间的十来岁男同志,也许能在网路上找到归属,但在现实生活出柜可能会遭众人疏远。然而,线上人格的坏处也显而易见。阿布贾乌德强调的一大坏处在于线上人格容易导致自欺与吹嘘。无论是填写交友档案,还是像阿凡达般获得崭新人生,我们都很难不“装得更为苗条,更受欢迎,或更加成功。”我们总忍不住在交友网站谎报职业、薪水或学历—还有替自拍照修图。 

另一个坏处在于,网路匿名恐造成“线上放纵效应”,让人觉得可以为所欲为。我的电子报文章或访谈影片底下不时会出现极端刻薄无礼的评论,若亲自面对面,对方几乎不会口出恶言。网路霸凌也成为学童之间的严重问题。阿布贾乌德清楚指出,“言行举止在一般场合会受到规范,在网路上却时常失控。”

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线上人格容易流于自恋,进而影响到平时的人格。线上自恋最清楚的表征就是“自我搜寻”(又称作“自恋搜寻”或“自我google”),其定义为“上网搜寻自己的相关网站与出现笔数。”百分之四十七的美国成人承认做过自我搜寻。此外,有些人会出现成瘾症状,像是不断查看自己的推特有多少追踪者,耗费数小时修改个人档案,或者刻意发文吸引别人加你“好友”或替你“按赞”。事实上,我们正在变成虚拟广告板,向网路顾客推销我们的人格。难怪现在有研究指出,在脸书与其他用户交流越频繁,在自恋测验的得分就越高。

不过,显然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自我搜寻或同意每则交友邀请。有些人会利用网路的力量广泛唤起同理心,激发政治变革,例如阿拉伯之春与占领行动。二○○九年至二○一二年间,政治抗争在全球风起云涌,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行动,马德里出现学生抗争,突尼斯和德黑兰也有大规模抗议活动,这些统统有赖数位科技与社群网站,否则根本无法发生。抗议人士靠脸书彼此集结,以推特散布消息,藉 Yfrog、Flickr 跟YouTube 把照片与影片四处流传。政治分析家梅逊(Paul Mason)认为手机使社会媒体更具威力:“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群众遭受镇压,就会有一只只的手高高举起手机,宛若一只只鸵鸟,纷纷拍下镇压或反抗的照片,即时呈现在全球面前,当局无从遮掩。”

许多因素激起这股抗议狂潮,包括怒火、经济困境、反独裁主义、对政府的失望,还有对个人自由及社群意识的渴求。杰瑞米.里夫金认为同理心亦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伊朗的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充满瑕疵的选举结果。其中一位年轻女子名叫娜达,以前是医学系学生。朋友正在拍摄她之际,她竟惨遭军队射杀。一小时以内,全球数百万名网友已经知道她的脸书,查出她的家人,明白她的想法。现在全球有数百万名年轻人深深认同她,把她当作姊妹。全球民众对她感同身受。这是同理心革命的开端。

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行动的例子,我们知道数位科技有助传播强烈情绪,例如同理心或怒气。然而我们也看得出来,如果单靠数位科技与社会媒体本身,实在无法长期延续大型抗争所需的情绪能量与实际行动。社会媒体是一个绝佳工具,可以用来立刻招集民众参与抗议行动,把当前状况传播到全球各处,却难以提供必要养分,助社会运动取得长远的成功。占领行动的参与人士无法单靠推特阐明他们原本显得笼统的政治目标,无法发展领导体系与策略,也无法长期维持支持者的热情。一般而言,这些有赖面对面开会讨论,得耗费许多时间苦心组织。另外也别忘了,虽然网路可以使非常多人涌起强烈的同理心(还记得有关科尼的纪录片吧?)(译注: 科尼是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头目,亦为国际刑事法院逃犯,这部纪录片由公益组织拍摄,目标是让科尼为世人所知,藉以要求政府尽快把他绳之以法。),却通常难以在现实世界激发星火燎原的实际行动。我们也许会陷入所谓的“懒人行动主义”时代,大家自欺欺人地以为只要看一段影片,或是点击一份线上请愿书,就算是实际参与政治行动了。

现在回来谈谈个人,我们又该如何界定自己与数位科技的关系?我们越来越深陷网路世界,得扪心自问网路如何重塑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网路是否让我们得以跟一大堆人泛泛而谈,却不思建立深厚情谊,以致无从激发同理心?我们在网路上是否变得自我陶醉,自我吹嘘?网路问世不久,我们才刚开始探讨网路文化会如何影响性格。我想乐观其成,却有越来越多证据指出,目前这种形式的数位革新不是通往同理心文明的康庄大道,反而可能让世界重回七○年代的氛围,“自我年代”死灰复燃。数位科技似乎使人类变得更加自我中心。

如果你想扩展同理心,并守护现有成果,就该在接触网路时妥善思考,甚至谨慎以待,千万不要只求网上风风光光,却不反思网路如何影响自己平时的人格身份与人际关系。苏格拉底也许会说:认识网路上的你自己。如果你厌倦网路上此起彼落的闲聊瞎扯,开始渴求深厚情谊,或者你变得自我中心,麻木不仁,那么你也许该着手减少上网时间,别老是跟这颗“全球电子大脑”休戚与共。

尽管我疾声警告,却依然一心一意想找出最有效的同理心应用程式。然而,我意识到我们也许该跳脱现有的程式,开发出专门设计来扩展认知同理心与情感同理心的全新软体。我衷心期盼懂得电脑技术的读者能挺身而出,开发像轮盘聊天室和《偷车大盗》般广受欢迎的同理心软体,但把目标放在激起占领行动与阿拉伯之春那样的大型抗争活动。@

摘自 《同理心优势》 先觉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颜静莲

相关新闻
补满自己  人生不再延毕
惊死人!这事可不要叫我出面!
成功驾驭自己的“小声音”(3)
旅行的结束 旅行的开端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