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回味蒋经国时代 台湾居亚洲之首的日子

人气: 76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4年07月21日讯】(新纪元周刊386期,记者赵芷菱报导)对台湾民众而言,经国先生是位真正深入百姓心中、永远感念的总统。台湾在经济与民主发展过程中,经国先生都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历年民调显示,经国先生都以绝对的领先比例独占鳌头。

1988年蒋经国总统逝世,至今已26个年头。年轻一辈者,只能从媒体、书本或较年长者口中得知经国先生的事迹。对台湾民众而言,经国先生是位真正深入百姓心中、永远感念的总统。台湾在经济与民主发展过程中,经国先生都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没有他的全心投入,台湾经济就不可能高速成长,也不会有戒严、党禁、报禁、探亲等的开放,“谁对台湾贡献最大?谁是最受敬爱的领袖?”历年民调显示,经国先生都以绝对的领先比例独占鳌头。

喜欢接近群众 真心关怀百姓

比起掌握权势,经国先生更喜欢和寻常百姓在一起,一件土黄色夹克、轻便布鞋的朴实装扮,“他会随时出现在你我身旁。一个田野路边的水果摊,他蹲在地上,一边露着浑厚的笑容啃着西瓜,一边带着浓重的乡音跟妇人聊天。大街小巷,开着许多店铺,售豆干的、卖小吃的、贩零食的,他会经常光顾,不是贪嘴好吃,而是想要了解一般大众的实际生活与农村光景。”

总统府前副秘书长张祖诒回忆道:“工厂、学校、军营,更是他常去的地方,只要跟青年们在一起,看到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他就精神焕发,热情洋溢,兴高采烈地和大家一起欢唱:‘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

“当年他率领荣民健儿,翻山越岭,冒险犯难,和弟兄们餐风宿雨,同甘共苦,开凿出台湾第一条东西中横公路。金门八二三炮战,他常常出现在最前线的战壕坑道,抚慰伤患,给保卫台湾作战中的官兵们打气。最危险的地方,总是他必到的所在。”

美国《新闻周刊》曾报导,形容经国先生是一位生活朴实,喜欢接近群众,关心民间疾苦的领导人,而接近经国先生的人也认为,这些描述实是最贴切的写照。

美国《新闻周刊》曾报导,形容经国先生是一位生活朴实,喜欢接近群众,关心民间疾苦的领导人。图为经国先生造访高雄六龟孤儿院,抱起三岁天生无臂伤残的杨恩典。(中国青年救国团提供)

打从心底的敬爱与感动

经国先生的民间友人遍布全台,其中有11名友人,即使经国先生已辞世多年,仍固定每年1月13日经国先生忌日时至大溪谒灵。如今这些民间友人中多人已年迈辞世,仅剩三位,分别是台中市大里美方芋仔冰的林寅、花莲液香扁食店的戴荣光及前桃园县大溪镇镇长黄斌璋。

现年77岁的林寅回忆起经国先生总是老泪纵横,他说1975年中秋节那一天,对他和家人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日子。时任行政院长的经国先生和省主席谢东闵突然到访,指名要品尝芋仔冰,使他既兴奋又紧张,心想:“用芋仔冰招待经国先生会不会太粗俗了!”不意经国先生边品尝边笑着对他说:“很好吃!很好吃!”让他当下觉得经国先生非常慈祥、亲切而深受感动。

第二次经国先生光临冰店,要和林寅全家合照,因附近请来的摄影师器材没备齐,又折返去取,然因已超过预计停留时间,经国先生不得已准备上车离去。上车后,经国先生瞥见摄影师匆忙地赶到,他竟然又走下车来要和他们合照,为了配合摄影师的取景,经国先生握着林寅的手久久不放,如此亲切、平易近人的风范,让林寅全家莫名感动。

1978年经国先生当上总统以后,日理万机,林寅心想他可能没有时间再度光临了。没想到,经国先生没有忘记他这一平民朋友,前后莅临12次,每到店里都会关心生意好不好。有次正逢台风天,经国先生到中部巡视灾情,正好路过,但因风雨太大,他只好停车摇下车窗和我们打招呼,此刻雨水不断地打在他脸上,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又让林寅感动不已。

1979年中美断交后不久,经国先生再度来访,林寅说:“他不忘安抚民心,一一拜访左邻右舍,他是如此平易近人、关心百姓生活啊!这位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对他的感恩与怀念,永无止境!”

把百姓照顾好 国家就会富裕

花莲液香扁食店开业已86年,在经国先生未莅临前,已小有名气,在经国先生七度到访的加持下,液香扁食店第三代传人戴荣光成为他的民间友人,生意更加兴隆。当时很多人批经国先生在做秀,戴则捍卫好友说:“经国先生秀得很有道理,他若没有如此深入民间,怎会力排众议兴建‘北回铁路’,带动花莲发展与观光。”

戴荣光说:“经国先生对人很和善,让我感到很意外,光临时,若有民众想走避,他会请民众安心享用,吃完再走。他是非常关心百姓的领袖,即使就任总统后访视民间,也常不按牌理出牌,有多次安排好要到机场搭机北返,他却跑到店里吃馄饨,跟民众聊天,了解人民到底需要什么。”

现年76岁的前桃园大溪镇长黄斌璋,最推崇经国先生的果断与效率。有一年,经国先生希望了解农民的生活,时任镇长的黄斌璋向其进言:“说实话,现在农民的生活跟一级贫户没有两样。”让经国先生感到意外:“为何会如此?”黄斌璋说,农家的生活很苦,稻米收购价格不高,有些农户生活比较好,那是农家子弟到外地工作,赚钱贴补家用,根本不是务农所得。

经国先生接着到附近几处农田和四合院与农民聊天,发现问题的确很大。一、二星期过后,政府宣布调高稻米收购价格,黄斌璋说:“这就是行政效率!”黄斌璋回想起经国先生曾对他说,“镇长就是土地公,土地公就要带我去看最真实的民间生活。”尤见经国先生是真正关心、爱护百姓的领袖。

黄斌璋说:“1979年经国先生曾拨款200亿,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把全台农村的道路全面柏油化,且排水系统及路灯等设施一并完善,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带动建筑及营造业发展。经国先生能解决民生的基本问题,他把老百姓的生活都照顾好,国家就会很富裕。”

力排众议大举建设台湾

在1972年经国先生接任行政院长前,“反攻复国”大业是台湾唯一的努力方针和工作目标,当时台湾每年预算中最大笔的公共开支便是整顿军事装备,甚至积粮、储燃料也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经国先生慧眼独具、力排众议,擘画推动“十项建设”的大规模经济方案,短时间就将台湾打造成“亚洲四小龙”之首,使台湾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岛屿,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工业基地和科技中心。但当时却需大笔举债来进行,而被“心系故国”的政坛元老,指责为“偏安心态”、“乐不思蜀”忘了“复国大业”的做法。

1975年时任行政院长的经国先生巡视北回铁路。图为2013年9月30日在国父纪念馆的“世纪交通-运输重要档案展”展览档案(摄影╱钟元翻摄)

当年真是找不到几个衷心支持经国先生大推经济建设的伙伴,甚至有认为在全球发生石油危机的情势下,还要举债投资基础建设,将置台湾于“债台高筑、万劫不复”境地。据说时任财政部长的李国鼎也是在经国先生正式宣布时才知道“十项建设”的内容。

也难怪,当年台湾有多少人买得起汽车?修筑南北高速公路被看成是专为富人服务的措施。惟当时有全心全意支持经国先生全力推动十项建设的经济部长孙运璿,他在1978年经国先生接任总统后,被委任行政院长一职。

眼光卓绝 说服元老

在安抚党国元老时,经国先生非常智慧地告诉他们,十项建设的每一项目都是为反攻大业作准备,“造船厂可以造军舰,钢铁厂可以造军火,高速公路战时可以作战斗机的临时跑道”等。并以“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的重话,堵塞了反对的声浪,足见经国先生的远见、苦心与超人魄力;事实证明,经国先生的看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经国先生继任总统后不久,旋即面临中日断交、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断航、中美断交、美丽岛事件等——连串事件的重大考验。在面对国际能源危机上,经国先生首先采取物价稳定、抑制通膨的措施。此外,他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不主张大财阀的扩张,以照顾大多数百姓的生活,将台湾形塑成全球中小企业发展成功的典范。

此外,经国先生还大刀阔斧地推动了台湾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台湾内部本土化的日益高涨,他开始有意识的实行“吹台青”政策,提拔林洋港、谢东闵、李登辉等台湾本籍菁英;同时默许民主进步党的成立,并未采纳国安单位强力镇压的看法。

肃贪不避亲 简朴倡梅花餐

经国先生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以及屯积居奇的奸商。曾担任经国总统英文秘书的马英九说:“经国先生的卧房,就像荣民之家的老荣民住的一样,我一看吓一跳,怎么这么简陋!”马英九还说:“经国先生就任行政院长第一次院会即提出公务员‘十项革新’(俗称‘十诫’),包括公务员婚丧喜庆不得超过10桌,除招待外宾外,不得随便宴客;宴客必须吃五菜一汤的“梅花餐”;上级视察人员不得接受下级单位招待,不得出入特种场所等。一时之间,雷厉风行。”

时任行政局长(经国先生的亲表弟)也因涉嫌收贿被起诉,最后判无期徒刑。当时虽有人批评经国先生不近人情,但却也因此收到弊绝风清的效果,连党外人士都给予好评。

解除戒严,开放组党的震撼

1986年经国先生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发行人葛兰姆(Katherine Graham)女士及其友刊《新闻周刊》(Newsweek) 记者,经国先生沈稳地告诉外宾:“我们准备在制定国家安全法后,‘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当时负责传译的马英九说:“我逐字逐句审慎地译成英文,自己整个人感觉犹如遭电流通过般的震撼,我告诉自己:‘我们正在改写台湾历史。’解严在当时虽已在研究中,并不完全意外,但解严毕竟是历史性的大事,当天宣布,还是造成极大震撼。”

经国先生稳健地带领台湾度过每一次危机,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但却没有一件是“轻而易举”的。从曝光的书信中得知,当年经国先生为打开两岸交流的大门,还要详细向远在美国养病的蒋夫人宋美龄解释原由和苦衷,可见一切都是得来不易!

在经国先生主政的16年之间,国民平均年所得增长了12倍,平均年成长率达到16.6%,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奇迹”。(中央社)

在经国先生主政的16年(1972年至1988年)之间,国民平均年所得增长了12倍,平均年成长率达到16.6%。高低所得的贫富差距缩短为4.71倍,使台湾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奇迹”,那段正是“台湾钱淹脚目”的日子。◇

本文转自第386期【新纪元周刊】“焦点新闻”栏目(2014/07/17)
想提前看到新纪元更多精彩文章吗?请访问新纪元周刊网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