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雅量和幽默

作者:吉光羽
font print 人气: 625
【字号】    
   标签: tags: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到郑国后,不慎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孤单的站在东城门下。

郑国有个人对子贡说:“东城门口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似子产。但从腰以下,看他的形状,却赶不上大禹;样子疲惫,茫茫如丧家之犬。”(这些话,都是讲孔子的)

子贡将这些话,如实的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高兴笑说:“我的形貌,倒不像他说的那样。但是他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犬,确实很像,确实很像!”

有这样的人 国家就不愁了

《晋书》记载:

晋室南渡后,国家的各项制度还未建立。温峤为此事深感忧虑。及至见到王导,便高兴的说:“江左自有管仲(意指王导好比管仲),我还忧愁什么!”

从此之后,士大夫都想见到王导的风采。

【小辞典】

王导(276~339年),东晋臣。字茂弘,琅玡临沂(山东临沂)人。“少有风鉴,识量清远”(《晋书》)。依琅玡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西晋亡,他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 ,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当时有“王司马,共天下 ”之说。曾上疏主张设学校,明五经,以移奢伪之俗。

外国使者称赞文彦博

《宋史》记载:

契丹的使者来到宋朝。苏轼奉朝廷命令,招待这位使者,与使者一起上殿参见皇帝。在殿门外望见了文彦博,使者马上严肃的说:“这是潞公(文彦博)吧!”

苏轼说:“你只看见他的容貌,还没听到他说话。他这人处理事情,应酬交往,即使是精干的年轻人,也赶不上他。他学贯古今,博闻强记,就是一些专家,有时也不及他。”

使者立刻向文彦博拱手,称赞说:“真是天下的奇才!”

大才亦须培养

《宋史》记载:

苏轼通过了皇帝在殿廷的考试,宋英宗马上就想授给他“知制诰”的官职。

韩琦说:“苏轼之才,不可限量,将来肯定是治理天下的大臣。关键在于朝廷的培养。”

圣人似春风化物

《汇苑》记载:

汉武帝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相比,谁的道德更好?”

东方朔回答说:“颜渊如同一座充满桂树馨香的山,孔子则好比春风吹来,馨香四溢,万物复苏。”

从交友 可测知将来

《唐书》记载:

王珪少年丧父,家中贫寒。王珪的母亲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富贵起来,但不知你现在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你带他们来,让我看看。”

正巧,房玄龄这些人到他家来拜访。王珪的母亲,悄悄地看了众人,十分吃惊。她对王珪说:“这几个人,都是王公宰辅的材料,我儿将来的显贵,已经没有疑问了。”

人品好像光风霁月

《宋史‧周敦颐传》记载: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黄庭坚称赞他:“人品极高,胸怀洒落,好像光风霁月。”

似朝霞一样飘逸

《酉阳杂俎》记载:

李白名扬四海,唐玄宗在便殿召见他。只见他神气高朗,仪态轩昂,就像朝霞一般飘逸潇洒。

(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来向老师辞行。颜回说:“先生,我要离开您到卫国去啦 ……”
  • 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有病,十分虚弱。年纪大了,不能到外面走一走、听一听,怎么能了解民情呢?
  • 老天爷要降祸于某人时,肯定先给他一点福气,让他起骄傲自满之心,看看他是否能够承受这份福气。而老天爷如果要降福给某人,也必定拿点小祸事先提醒他,看他能不能自我摆脱。
  • 司马迁尽情的游览祖国的山水名胜,凭吊古代英杰们的业绩。两年以后,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长安的时候,车里的竹简,堆得满满的,他已经记录了大量宝贵的史料。这些史料,为他后来写史记,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 颜渊来到后,鲁定公说:“前几天,我问你关于东野毕的事,你说他:“驾车是一把好手,不过他的马,会中途逃走。不知道你怎么会预测到这一点的?”
  • 春秋末年,鲁国的国君,想让孔丘担任司寇的官职,准备召集卿大夫们,来商讨一下。一天,鲁君碰见了左丘明,顺便问他:“我想让卿大夫们,来商讨一下:可不可以让孔丘做司寇?把鲁国的朝政交给他可以吗?我先听听你的意见!”
  • 夏桀是一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暴君。有一次,他出兵去攻打西南的岷山国,岷山国的庄王,屈于压力,便献给他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夏桀这才班师回朝。
  • 商朝的纣王,是个非常暴虐的国君。人民对他非常痛恨。当时,周国是商朝的一个附属国。周国的国君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国家,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他很得人心,因此许多诸侯国,都背离商朝,归附了周国。
  • 商汤看到夏桀残酷地压迫人民,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就暗暗联络各地诸侯,积聚力量,准备推翻夏朝的残酷统治。
  • 这六个权臣奸佞做事,将古往今来的坏事都做绝了。所以,天下人痛恨他们到了极点,把他们斥为“六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