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静:心正则笔正 一段神奇的学习经历

人气 29
标签:

【大纪元2015年10月01日讯】我曾经勤练过一阵子书法,时间不长,却是我人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教师节将近,也让我回忆起那段特殊的学习历程。

当时我十岁,比起现在90后聪明早熟的孩子是比不了的。对许多人而言,十岁是心智开始成熟、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成型的年纪。对此现代神经科学也有巧妙的佐证,以学习语言为例,研究发现十岁后脑部的语言发展会慢慢定型,所以许多父母抢在十岁前让孩子学习外语,就希望能培养出如同母语般的语言能力。

然而当时的我在同侪间显得格格不入、发展迟缓。上英文课怎么也听不懂,同学都可以和老师对答如流,我只能在台下欲哭无泪的看着单字本。数学题目不是不会,作答时却拿不定主意,每次全班就等我一个写不完哭着交卷。那时候更被医师诊断出足部骨骼结构异常,经常惯性扭伤,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学校运动会接力赛跑更是拖后腿的一员。种种反常的行径,让我备受老师责骂、同学取笑。

相反的,十岁前我比同学显得稳重,因为我喜欢独自沈静在书中世界,感受不到外界的吵闹喧嚣,除了害羞内向,学业表现不曾让父母担忧。不知怎么的,十岁成了我跨越不了的藩篱障碍?

就在那年暑假,爸爸要我开始练习书法。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其实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教导我的方式却不同一般,没有送我去补习,更没有请老师家教提点要领。他就在一旁跟着我一撇一捺的练习,从基本的永字八法,每一点、每一竖的练。

而我从不知所以然,握笔手抖,一竖都写不直的丧气不耐烦,到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由磨墨开始,用心在笔墨纸砚之间:磨墨要加多少水、不同砚磨墨方式不同、毛笔的软硬差别,运笔要如何才能稳定等等。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古代儒生练字都要宁心静气,爸爸只叫我自己专心写字、慢慢练习。

有时我不耐烦,他会笑我“字写不好怪笔”,记得他总是说“善书者不择笔”,不在材质贵贱,只在自己的功力与用心。 就这样,我们从专门的宣纸练到普通的影印废纸,我从依赖坚硬的狼毫写楷书,逐渐可以驾驭不同的工具。回想当时的宁静自得,甚至不觉得炎热的台湾午后暑气阵阵,反而感觉凉风习习。

正因为练习时间不长,短短二个月间的变化是现在想起来都感到不可思议的。开学以后,之前的障碍突然消失,连跑步都再也没有跟不上的问题,足部的肌肉跟着强健、越跑越快。而养成随时能够专注静心的我,往后几年在课业上的表现,从写不完数学考卷,变成整学年满分。

有些练字多年的同学以为我暑期得了什么“真传”,像打电动“开外挂”似的突然开窍。其实,根据《周礼》古代八岁学童就开始习以“六艺”,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而书就是书法。唐朝还有专门的书法大学,考试就是以身、言、书、判四项为标准。书即指书法,当中又特别着重楷法。

我当时只知临帖,甚至对每个书法大家的故事都未深入探讨。长大才知道柳公权名谏“心正则笔正”的个中奥妙,这些书法大家无不是以端正言行,修身养性为基础。例如我最向往的颜体:颜真卿不只是唐代书法大家,更是文武双全、至忠至勇的传奇人物。

离开父母远走他乡,来美国将近十年,有时觉得自己庸庸碌碌 ,工作繁忙实感力不从心,觉得时间不够用、烦恼忧愁反而静不下来。多年不曾拾起笔,回首过往,当年的奇迹变得好似神话一般遥远,现在的境界或许还不如当年那个动静自如的十岁小孩。

然而,定下心来,回想这段亲身体历的启蒙故事,当时练字就有如古代儒生的修炼,需要静心、调息、去除杂念。它每每提醒我,珍惜古人的智慧,首先端正自己,心正才能笔正。

责任编辑:王曦

相关新闻
心正则笔正
心正则笔正 人气 18
身正心正
身正心正 人气 74
大专校友会中校联合会联办“迎春开笔”
《菜根谭》系列歌词(293)人心正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