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哲孙中山》之四‧建国实录(1)

作者:袁定华
font print 人气: 422
【字号】    
   标签: tags: ,

(编者按)今年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岁(虚岁)诞辰,大纪元网站从黄花岗杂志获得授权,连载《千古圣哲孙中山》,以供读者了解国父的生平事迹。

之四:建国实录(1)

黄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西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虽事发仓促之间(武汉革命机关十月九日遭破坏,十日夜工程营首先奋起,而革命领导人或死、或逃、或在狱、或外出,不及起而负责,致使起义成功时反推出局外人黎元洪为都督),但,自孙先生倡导革命以来,十数年中革命宣传广泛、深入,十数次武装起义震撼全国,成仁烈士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处处怒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已成为全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全国革命成功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义旗一举,天下影从,不足一百日间,十数省先后脱离满清,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

武昌首义一举成功,湖北省成立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暂作革命联络中枢。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满清王朝风雨飘摇。

武昌起义成功后,清廷在十月十二日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大军南下“进剿”。

清廷作垂死挣扎,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与革命军对峙。袁世凯本是贪权嗜位之人,今见起用,委以重任,内心活动非常复杂:就人心背向论,清廷民怨沸腾,皇权朝夕不保;革命党旭日东升,民众期望革命早日成功,与革命军战,胜算能有几何?败则难免被戮,胜则恐遭狗烹。于是,袁故意作态,既不应召,也不请辞,祗具折谢恩言俟“病体稍可支持,再行就道”,以观风向。稍后,又提出六项重要条件,要胁清廷承诺,否则决不再出:

“(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此次事变人士。(四)解除党禁。(五)须委任袁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全权。(六)必须供应充足军费。很显然这是袁不愿和革命军打硬仗,但是清廷实权非把握在袁的手中不可。……故六项中前四项是想用以和缓革命党和一般国人心理,是为自己筹算,并非为清廷着想。故袁“养敌自重”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上策。但他又不想革命军势力过大,不受他的调停,对清廷也不能操纵自如。故又有第(五)(六)两项条件”。(1)

摄政王载沣对袁的条件,本不愿接受,袁则称病不出。而南下各军都是袁的旧部,荫昌奉命督师,却是“将不知兵”,和这些北洋军从不相习,军心不固,深恐迁延无功。加之湖南、陕西、九江紧随武昌,先后回应革命军宣告独立。载沣无奈只好完全接受袁世凯的条件。十月二十七日连发数道上谕:调荫昌回京、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调遣所有海陆军及长江水师、拨付军饷。十一月一日又颁谕授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至是兵权政柄都入袁世凯掌握之中,清廷的命运前途,就完全控制在袁世凯手中。

作为历史人物,袁世凯算得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从政者。他韬光养晦数十年,劳尽神思,苦心经营,终于踏上了可以左右历史走向及其进程的人生舞台,遂立即开始他政治生涯的全局性谋划。

袁世凯消息灵通,奉十月二十七日上谕后,即于十月三十日南下,督师猛攻汉口,十一月一日,进占汉口市区,直逼汉阳。

十一月二日军政府召集会议,商议保卫汉阳计划。会议席间,公推黄兴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三日,黄兴就职,坚守汉阳一月,尽管最终不保,而争得的一月时间,对于瞬息万变的革命大局而言,则至关重要。

十一月三日,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五日,上海军政府成立。次日,贵州省及杭州新军起义,成立浙江军政府。五日、六日,江苏、广西独立。八日福州新军起义,十一日,军政府成立。安徽省于八日宣布独立。九日,广东独立。至是,连同十月间先后宣布独立的湖南、陕西、江西,共计已有十省及上海光复。

同月十一日,中国海军三大巡洋舰海琛、海筹、海容起义,十四日驶抵九江即参加革命军,调转炮口,轰击清军。上海光复后,停泊黄浦江的兵舰、雷艇树白旗反正。长江内海军全归革命军所有。

至于汉阳攻守是非得失,当时议论不一。唯有冯自由着眼于全局,又无利害好恶参杂,评论平允公正。冯论述有云:“坚守汉阳,与清军相持者一月,各省遂得乘机大举,先后回应。清廷知大势已去,始派使南下议和,而革命之基础因之日固,卒以开创中华民国之新局。 故克强之功,虽在坚守汉阳,而其能坚守汉阳,以促各省革命党之回应,则关系民国之兴亡尤巨。其后汉阳虽以势孤失守,然克强固已血战逾月,心力交瘁,则非战之罪也”。(2)

十一月二十七日,汉阳失守,武昌势危。所幸苏、浙、沪及镇江联军于十二月二日克复南京,不仅武昌始安,国内大局亦从此稳定。

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诸多事宜,多头并进,急需中枢机构统筹部署。各省都督分别呼吁尽速成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商议再三,总因不能举出深孚众望的人选而无果。 黄兴强调说:我愿领兵北伐,誓捣黄龙,以还我大汉山河而后已。至于组织政府,不是兴所能担任的。孙先生已将回国,可当此大任。

此时国内政治形势诡谲迷离,各省推选的代表,实际上大多是由立宪派把持的省咨议局所产生,集中武汉后在汉口英租界内举行会议,开会不过二日,匆匆通过并公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且决议:袁世凯如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此决议,表面上看,系政治攻心,而实际上,背后却晃动着袁世凯精心点拨的影子。

武昌起义以后,袁世凯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人物。外国人认为:袁世凯是“强人”,中国未来局势只有袁才能掌握,维护外国在华利益。国内立宪派及官僚政客者流,无不认为袁世凯有军事力量基础,认定中国局势的安定,只有袁才可胜任。如当时号称名流的张謇、严复以及远在美国的容闳等都持这样的看法。张、严且不辞奔走之劳,为袁划策设计。袁世凯派出唐绍仪为代表,奔走南北,提出议和。

所谓议和,只不过袁氏的一种试探。辛亥革命旨在实现三民主义,革命之初民权为要。因此武昌坚持民主,而北方则倡言立宪,维护皇权,南辕北辙,自然无从交汇。

然而,面对全国各地纷纷举义,积极回应革命的沸腾局面,诸事头绪纷繁,事权亟待归一。十一月十四日,江苏军政府都督程德全通电各省都督,请公电孙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

武昌首义日,孙先生正在美国西岸乘火车,往中部东部各地向致公堂兄弟募捐途中。十月十一日,行抵科罗拉多州丹佛城。因旅途过于劳累,十二日午前十一时才起床,至饭堂用餐,经过回廊报摊购报入餐室阅之。展开报纸则见专电一则云:“武昌为革命党占领”。

孙先生见到这一喜讯,大感快慰。“时予本可由太平洋潜回,则二十余日可到上海,亲与革命之战,一快平生。乃以此时吾当尽力与革命事业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3)孙先生分析当时国际形势说:“要而言之,列强之与中国最有关系者有六焉:美、法二国,则当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国,则反对革命者也;日本则民间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对者也;英国则民间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吾之外交关键,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所系者,厥为英国;倘英国右我,则日本不能为患矣。”(4)

于是孙先生即起程赴纽约,觅船渡英。道过圣路易城时,购报读之,则有“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云云。孙先生看到这类消息后,途中格外慎密,为免除虚声而图实际,遂避却一切报馆访员。先生到达纽约时,获悉粤中同志图粤急,城将下。为避免民众流血牺牲,生灵涂炭,立即致电两广总督张鸣歧,劝其献城归降,而命同志全其性命。事后得知果然达到了预期目的。

孙中山到达英国后,由美国同志马里代约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磋商停止清廷借款之事。先清廷与四国银行团结约,订有两宗计两万万元借款,一则已发行债票,收款存备待付者;一则已签约而未发行债票者。孙先生要求银行团于已备之款停止交付,未备之款停止发行债票。银行团答称:对于中国借款之进止,悉由外务大臣主持,银行团惟外务大臣之命是听,不能自由做主。于是孙先生委托代表,与外务大臣磋商,向英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绝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处英属之放逐令,以便孙中山取道回国。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许。随之孙先生再与银行团主任开商革命政府借款之事。答曰:“我政府既允君之请而停止吾人借款清廷,则此后银行团借款与中国,只有与新政府交涉耳。然必君回中国成立正式政府之后乃能开议也。本团今拟派某行长与君同行归国,如正式政府成立之日,就近与之磋商可也。”时以先生在英国个人所能尽之义务已尽于此,乃取道法国而东归。

十二月二十一日,孙先生轮行抵香港。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至香港欢迎。既见孙先生,屏人熟商一切问题,自晨至晚,争论始决。争论焦点在于:孙先生是留粤,或是北上沪宁问题。胡汉民等力主孙先生留粤,理由是:“满洲政府人心已失,惟尚有北洋数镇兵力未打破,故得延期残喘。袁世凯心实不可测,首鼠两端,但所恃也只数万兵力。这一势力不被铲除,即革命无由彻底,革命无一种威力以巩固政权,则破坏与建设两无可言。先生一至沪宁,众情所属,必被推戴,幕府当在南京,而兵无可用,何以直捣黄龙?……元首且同虚器。……何如留粤,就粤中各军整理,可立得精兵数万,鼓行而前,始有胜算,尽北洋数镇之力,则两三月内未能摧破东南;而吾事已济,以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南北统一之局。粤宁相较,事正相反:若鹜虚声,且贻后悔。最近福建、广西、贵州诸省,正以甯、鄂当冲,有暂推粤为首都之议,吾辈方谦让未遑,先生则可控制此局。”(5)

胡汉民等的意见,总体上说不无道理,从全局着眼也不能说不为可行之策,但仔细品味,似有动用心机、自修战备、静观局变、以收渔利之嫌,因此至诚无我的孙中山却而不用,坚持即行北上。先生意味深长的说:“以形势论,沪甯在前方,不以身当其冲,而退就粤中以修战备,此为避难就易。四方同志正引领属望,至此其为我何?我恃人心,敌恃兵力,既如所云,何故不善用所长,而用我所短?鄂即稍萌岐趋,宁复有内部之纠纷,以之委敌,所谓赵举而秦强,形势益失,我然后举兵以图恢复,岂云得计?朱明末局,正坐东南不守,而粤桂遂不能支,何能蹈此覆辙?革命军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猝,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恃。戈登、白齐文之于太平天国,此等手段正多,胡可不虑?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州,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州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子宜从我速行。”(6)

“夫今日人民及党人所望于我者,非望我有坚强之兵力也,乃在能收拾残破之局以拨乱反治也。今如君之言,不径赴中部应民众收拾时局之望,而遄返故里从事养兵,人其为我何?且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以兵?今之大患即在无政府,如能创建政府,则满清之政府必倾覆;即袁世凯亦未必能支,必不足以为患于新政府,不宜预防他人之不服,而一意谋以武力争天下为也。”(7)

由此对胡汉民廖仲恺等的训导可见,孙中山以主义倡导革命,以人格膺孚天下,以道德创建民国,一以贯之之精神。

“何必以兵?”,“不以武力争天下”,“以和平收革命之功”,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推动社会转型、历史进步的最高境界!最佳状态!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先生乘轮安抵上海,上距一九○○年八月秘密来沪已有十一年余。而两次情形完全不同!舟过吴淞,黄兴、陈其美、汪兆铭等都先往迎接。黄宗仰也到吴淞,迎孙先生至犹大富商哈同的爱俪园暂住,由是孙先生与哈同夫妇相识。

当孙先生未到国门之前,多家媒体记者,纷纷追踪采访。

与英国记者谈话时孙先生说:“此次武昌起事过于神速,未能十分预备,故困难之点尚多。然全国上下,风发云涌,四起回应,无不赞助;革党预备虽未完善,然以勇锐无前之气胜之,亦可代前预备。今此满廷忽有讲和之意,特以衰败无力之皇室,已无谈判之价值,非共和党之所屑也。”

还在欧洲时,孙即曾一次演说中强调:“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尤为一定不易之理。彼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语言仍用官话,此乃统一中国之精神,无庸稍变。汉文每字一义,至为简洁,亦当保存;惟于科学研究须另有一种文字以为补助,则采用英文足矣。”

在与上海《民立报》记者谈话时孙先生强调:“今归海上,得睹国内近况。从前种种困难虽幸破除,而来日大难尤甚于昔。今日非我同人持一真精神、真力量以与此困难战 ,则过去之辛劳将归于无效。”

“从前种种困难虽幸破除,而来日大难尤甚于昔。”这是孙中山流亡海外十六年后,殚精竭虑,致力革命,踏入国门之前,对革命形势、前途的深远看法。由于来日大难将会远远超过往昔,因此号召革命党人必须要持一真精神、真力量以与此困难战,否则,过去之辛劳将归于无效。然而孙先生始终一如既往,抱定初志,信心十足。

“不论我将成为全国名义上的元首,还是与别人或那个袁世凯合作,对我都无关紧要。我已做成了我的工作,启蒙和进步的浪潮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中国,由于它的人民性格勤劳和驯良,是全世界最适宜建立共和政体的国家。”(8)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为壮声威,声言孙先生在海外已募得大批款项,不日回国。故而中外各报盛传先生携有钜款回国以助革命军。因此,上海《大陆报》主笔即问孙先生:“君带有钜款来沪供革命军乎?”

孙先生大笑:“何故问此?”

主笔:“世人皆谓革命军成败,须观军饷之充足与否,故问此。”

孙先生:“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精神而已。”

“自孙先生安抵沪滨,各省欢迎函电如雪片飞来。如湖南省都督谭延闿电:“闻公到沪,飞电传来,巨跃三百。仅代表全湘百万生民欢迎。先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陆荣廷、王芝祥电:“先生勉念吾民,以共和提倡宇内,登高一呼,乾坤回转,凡属血气之伦,罔不饮和食德,海内同望旌麾,匪朝夕矣。今兹贲止,实属国民幸福”。徐绍桢电:“东南略定,民国新成。我公艰难缔造,卅年如一日。黄帝降鉴,日月重光,公志大酬,民气复活,水源木本,全国镌恩。北虏未歼,庶政无主,人自树兵,各思专阃,不谋统一,必至攫饷无得,寝成流寇神州,前途可惧熟甚。我公雄略盖世,为华盛顿替人,祖国明灯,非君莫属。当有善策以靖横流”。…… 许崇智电 :“先生提倡共和主义,宾士海外,备尝险阻艰难,二十年始终如一,以致汉族始有今日,思之涕零。兹闻台驾返沪,闽中将士,极表欢迎”。”(9)

这些电文只是一部分,内容除欢迎庆贺外,最重要的在尊崇感激孙先生奔走海外艰苦备尝、始终如一的精神,且寄以莫大希望统一军政。

十二月二十六日,同盟会同志即集于孙先生客寓,会商组织政府方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究竟采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一时间意见不一。

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孙先生力言不可:“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10)

诚然,要推翻延续了二百六十余年的异族皇权,要彻底推翻延续了四千余年的专制政体,要创建一个崭新的民有、民享、民治的中华民国,可谓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发展时期的一个非常时代,其使命就是要将历史导向“民国时代”的新航程。要缔造一个亘古未有的中华民国,非孙先生他人则无以为力。然先生见宋教仁力主内阁制,也就不再过多坚持,可见先生为人、做事之谦和。

“当时参加会议的有胡汉民、汪精卫、张仁杰(静江)、黄兴、陈其美、宋教仁、马君武、居正等。张静江发言:“对!先生而外,无第二人能为此言者,吾等惟有遵先生之意而行耳”。众人翕然以为是。黄兴曾劝宋放弃成见。然宋仍不同意,且于翌日即往南京”。(11)

二十六日会议上,孙先生虽循宋教仁之意采内阁制,惟各省代表会议定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则为总统制。因此,二十七日黄兴偕宋教仁赴南京,与各省代表商议修改组织大纲。

“当晚宴集各省代表,宋教仁发表修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种种理由,演说历二小时之久,及开会讨论结果,惟多数代表仍赞成总统制。宋之修正案既为代表会所否决,且各代表对宋之举措颇为不满”。(12)

十二月二十八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议。候选人有孙文、黄兴、黎元洪三人(非等额选举!)。十七省代表到会计四十五人,各省代表大多不是同盟会员,立宪派人较多。

选举会议缺少华侨代表。黎元洪曾致函代表会,同意吴世荣、冯自由作为华侨代表参与总统选举投票。

“黎电“接程陈两都督公电谓‘南洋华侨总代表吴世荣、美洲各埠华侨总代表冯自由已到沪,拟赴南京组织临时政府,会似当允其选举投票权,为何之处惟公定之’云云。查此次选举大总统其投票权每省不过一票,海外同胞散居各处,综而言之以南洋、美洲为多,类能关怀祖国,见义勇为,此次既被公举而来,自当优其权利为内地各省代表,使每代表有一票之权,惟正其名曰:东半球华侨代表,西半球华侨代表,不审以为当否?”(13)

冯自由系早于孙先生数日抵沪,而冯、吴二人终因格于组织大纲中未有规定,未能获得投票权。

这是一个莫大的历史遗憾!孙先生倡导革命,首建兴中会于檀香山华侨中,同盟会成立后,分支机构遍设于南洋、欧、美洲各地华侨团体。革命所需款项,除孙先生家及部分亲友供给之外,其他均为各地华侨捐助,上自殷实富商,下至工友小贩,为了民族大业,无一不大义凛然,慷慨解囊。如今创建中华民国,选举开国总统,华侨却没有代表,不能参加投票。而这一票又具有改天换地、翻转乾坤的巨大作用!其历史意义是何等的深远,又是何等的庄严而神圣!没有华侨代表参加开国选举,这是中华民国开国史上的一个无法弥补的千古缺陷!

二十九日,开正式选举会。

“公举浙江代表汤尔和为主席,每省一投票权。当秘书分发选票时,谭人凤大声说:“湖南代表票给我”。秘书当然照办,以次投票。谭且对居正耳语:“你为湖北代表,应举黎元洪为大总统”。居正含笑而已。计共投十七票。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满总投票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当选。开票结果:孙文得十六票,黄兴一票。孙先生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14)

由选举结果看,这是立宪派人也尊重同盟会,并承认辛亥革命是由同盟会主动而成。选举之后,各省代表会致电孙先生报告选举结果并致庆贺。代表会特派汤尔和、王宠惠、陈陶怡三人前往上海恭迎孙先生莅临南京就职。

孙中山当即复电各省代表:“光复中华,皆我军民之力,文孓身归国,毫发无功。竟承选举,何以克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宏济艰难,凡我国民皆具有责任。诸公不计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务,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

同时又复电各省都督军司令长:“诸公力战经营,光复神壤,文得受赐归国,且感且惭。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自顾材力,诚无以当!惟念北方未靖,民国初基,同济艰难,国民有责。文敢不黾勉从诸公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

再电复黎元洪:“武昌举义,四海云从,列国舆论歌诵民军无微不至,而尤钦佩公之艰苦卓绝。文于中国革命虽奔走有年,而此次实行并无寸力,谬蒙各省代表举为总统,且感且惭,惟有勉为其难,以副公之盛意。武汉为全国之枢纽,公之责任维艰,伏维珍重!”

武昌起义以来,中华大地,政坛动荡,国体政体,瞬息更变,政客官僚,瞠目以观。袁世凯派人奔走南北,无时不觊觎国家权柄。议和尚未谈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各省代表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这对于袁世凯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孙先生当选后,于当天(十二月二十九日)立即致电袁世凯,以释其念:“ 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孙中山先生为救国救民,从事革命,海外奔走有年,武昌首义成功,被国人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实至名归,本是自然而然。当选之后,就职之前,发出的一封封电报,天下人由此可见孙先生胸怀宽广的心迹。无论对待政界,或是军界,始终一秉谦逊之天赋。而对待袁世凯之心思,则本将袁作为手中的十万兵马,迫使清廷解体,交出政权,以建成民国为重,不计个人进退得失。所谓“暂时承乏,虚位以待”“望早定大计”以抚慰、鼓励项城。赴南京就职临行之前,对上海《大陆报》记者发表谈话:“初十日南京选举大总统,鄙人几得全票。今已接受大总统职,日间将赴南京举行接任式,并组织新政府”。

访员:“中国此后尚需几时能恢复旧观”?

孙:“只需数月而已。国会将必赞成民主,故不容疑。现在伍(伍廷芳——笔者)、唐(唐绍仪——笔者)两君之会议,已非议和,盖满廷必须服从民军也。全国商务即日可望恢复,尤以外国商务较为神速”。
……

访员:“新政府拟颁布何种新政”?

孙:“请待内阁组成后,自有明文。

“南京新政府无庸建设华丽宫殿,昔日有在旷野树下组织新政府者。今吾中华民国如无合宜房宇组织新政府,则盖设棚厂以代之,亦无不可也”。

孙先生接受代表会选举后,即安排上海都督陈其美准备一切,并强调说:“我辈革命党,全不采仪式,祗一车足矣”。陈从命预备一专车,且亲自护从。孙先生由各省代表会推派之代表议长汤尔和、副议长王宠惠陪同,暨随行同志,于西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上午十时,自上海乘沪宁铁路专车赴南京。沪上各团体代表、政界人士、部队、民众等不下万余人至车站恭送。下午五时抵南京下关车站。迎接人员暨各国驻南京领事均集于车站欢迎。孙中山改乘饰有蓝色绣花彩绸之马车,缓缓入城。沿线旗帜飘扬,市民夹道欢呼。由军乐队骑马奏凯旋曲前导,后随卫队,前往总统府(设于旧两江总督署)。

晚间十时,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就位,仪式开始。参与典礼人员依序排列,先行三鞠躬礼,并鸣礼炮二十一响。代表会公推景耀月报告选举经过:“今日之举,为五千年历史所未有。我国民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及推到满清政府,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孙先生为近代革命创始者,富有政治学识,各省公民选定后,今日任职,愿孙先生始终爱护国民自由,毋负国民期望”。(15)报告完毕,请大总统向全国国民宣誓。孙先生肃立朗声宣读誓词:“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仅以此誓于国民”。

“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仅以此誓于国民。”天下为公,决不垄断公共权力,此乃孙中山禀性所赋。

宣誓毕,即行授印,印文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孙中山受印后,随即于就职宣言上用印。由胡汉民代为宣读。次由海陆军代表徐绍桢读颂辞,孙先生亲致答辞。就任大典于全体人员三呼中华共和万岁与悠扬乐声中圆满完成。

西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诞生!西元一九一二年是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是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黄兴致陈其美电云:“今日参议院决议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元,明日即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一日。请公布”。及孙中山就大总统职后,于民国元年一月二日,通电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决议,由本总统颁行”。

民国元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帝制从此结束,孙中山于就职典礼中向全国国民宣誓,开中华民族历史之先河,国人耳目为之一新!从此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由大同时代,而邦国时代,而帝国时代,导向民国时代。对我国民主政治之发展,尤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大总统就职后,即制定“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纲”,提出各部部长人选,征求代表会的同意,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孙中山于就职宣言中揭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另有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财政统一之诸大端。宣言曰:“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若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刻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职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昌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满清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岐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不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划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前此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以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满清时代藉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统一。

“以上数者,为行政之方针,持此进行,庶无大过。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临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亲睦,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世界大同。循序以进,不为幸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

“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百绪繁生。文自顾何人,而克胜此!然而临时之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人也。今以与我国民初相见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万万同胞共鉴之”。(16)

宣言表明,孙先生及辛亥先贤们建设中华民国的蓝图。对内方针:尽扫中国数千年专制政治之流毒,确立共和政体,实现全国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之统一,以达革命之宗旨。对外方针: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使世界渐趋于世界大同。烈士鲜血,于此结晶。

同日,孙先生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身份发表《通告海陆军将士文》。鼓励全体将士,戮力同心,拥树民国,立于泰山磐石之安。

开国伊始,行政方策必须晓谕内外。一月五日,孙先生发布《对外宣言书》,略谓:“易君主政体以共和,此非吾人徒逞一朝之忿也。天赋自由,萦想已夙,祈悠久之幸福,扫前途之障蔽,怀此微忱,久而莫达。今日之事,盖自然发生之结果,亦即吾民国公意所由正式发表者也。

“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故自满清盗窃中夏,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吾民族惟有隐忍受之。以倒悬之待解,求自由而企进步,亦尝为改革之要求,而终勉求所以和平解决之道,初不欲见流血之惨也。屡起屡蹶,卒难达吾人之目的,至于今日,实已忍无能忍。吾人鉴于天赋人权之万难放弃,神圣义务之不容不尽,是用诉之武力,冀脱吾人及世世子孙于万重羁轭。盖吾人之匍匐呻吟于此万重羁轭之下者,匪伊朝夕。今日之日,始于吾古国历史中,展光明灿烂之一页,自由幸福,照耀寰宇,不可谓非千载难得之盛会也。

“满清政府之政策,质言之,一嫉视异种,自私自便,百折不变之虐政而已。吾人受之既久,迫而出于革命,亦固其所。所为摧陷旧制,建立新国,诚有所不得不然,仅为世界诸自由民族缕析陈之。

“当满清未窃神器之先,诸夏文明之邦,实许世界各国以交通往来,及宣布教旨之自由。马阁(即马可波罗——笔者)之著述,大秦景教碑之记载,斑斑可考也”。

随之,宣言书列陈八项条文,厘清中外今往之一切关系。之后,敦促外邦曰:“深望各国既表同意于先,更笃友谊于后,提携亲爱,视前有加;当民国改建,一切未备之时,务守镇静之态,以俟其成,且协助吾人,俾种种大计,终得底定。盖此改建之大业,固诸友邦当日所劝告吾民,而满政府未之能用者也。

“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盖当世最高最大之任务,实无过于此也”。

民国初建,大局初定,和平虽有可望,战局尚未终结。为免战火不息,生灵免遭涂炭,孙先生又及时发出《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民国光复,十有七省,义旗虽举,政体未立。凡对内对外诸问题,举非有统一之机关,无以达革新之目的。此临时政府所以不得不亟为组织者也。文以薄德,谬承公选,效忠服务,义不容辞,用是不揣绵薄,暂就临时之任,藉以维秩序而图进行。一俟国民会议举行之后,政体解决,大局略定,敬当逊位,以待贤明。区区此心,天日共鉴;凡我同胞,备闻此言。惟是和平虽有可望,战局尚未终结。凡我籍隶北军诸同胞,同为汉族,同为军人,举足轻重,动关大局。窃以为有不可不注意者数事,敢就鄙吝,为我诸同胞正告之:“此次战事迁延,亦既数月,涂炭之惨,延亘各地。以满人窃位之私心,开汉族仇杀之惨祸,操戈同室,贻笑外人。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

“古语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知民心之所趋,即国体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复逾二,虽有孙武之智,贲育之勇,亦讵能为满廷挽此既倒之狂澜乎?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

“民国新成,时方多事,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树业之时。我诸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若大功既定,效用无门,岂不可惜!我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

“要之,义师之起,应天顺人,扫专制之余威,登国民于衽席,此功此责,乃文与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观大势,消释嫌疑,同举义旗,言归于好,行见南北无冲突之忧,国民蒙共和之福。国基一定,选贤任能,一秉至公。南北军人同为民国干城,决无歧视。我诸同胞当审斯义,早定方针,无再观望,以贻后日之悔。敢布腹心,唯图利之”。

就职宣言、通告海陆军将士、通电改元、对外宣言、劝告北军将士等文告,事关开国大业,必须及时公诸于世。如何使用袁世凯的力量,发挥袁世凯的作用,孙先生则早筹之于胸。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之时(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即日曾致电袁世凯,明示“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天下”。民国元年元旦,孙先生就任。元月二日袁世凯复电谓:“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问。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惟希谅鉴为幸”。

对于袁世凯的疑惑、不安,期待无果的忐忑心情,孙先生立即回电抚慰:“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意志,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可鉴。若以文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袁至此确知孙先生及南方之诚意,其要在于出如何手段以迫清室退位,交出政权。其时,旧的官僚政客也都在为袁世凯谋求总统职位,四方奔走。

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这成为中国民众对政治参与的开端——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咨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直隶、河南两省均为袁世凯掌控,两省咨议局成员具是袁氏门徒。中华民国成立后,两省咨议局即向临时政府提出三个条件:一、清帝退位后能否举袁为大总统?二、共和成立后,接管清政府所有北方军队,能否不追既往,与南军一律对待?三、优待皇室及旗民生计,能否先行议定?此名为咨议局的三项条件,实为袁世凯的三项要求。孙中山遂即复电,责以大义:“ 昨经电汪兆铭,以所开三条件,临时政府早已宣布此意,自属能行,令即转复贵局矣。临时政府惟一目的在速定共和,本总统就职誓言,即以专制倾覆,民国成立为 解职之条件,所以示为民服务之本心也。清帝退位,共和既定,袁有大功,为众所属,第一条件自无不能。南北既成一致,转敌为友,彼此解释嫌疑,更无不一律待遇之理。至于皇室可崇以尊号,给以年金,保其所有财产;其旗民生计,则各省正在筹议中。须知民国以专制为敌,而权位非所争。南北既可调和,则生灵免于涂炭,不分畛域,自是平等之本怀。清廷以退让而释干戈,皇室报酬,应示优异。此次贵局所开条件,早经临时政府宣布,不必置疑。本总统所必除者,为人道之蟊贼;所最尚者,为真正之和平;凡所宣言,皆为全国之大计。若复拘牵小节,反复游移,抗亿兆国民之心,保一姓世袭之位,至必重诉解决于武力,其咎当有所归。贵议局深怀大局,力愿维持,谅必洞明此意也”。

南北议和在一九一一年底已曾在上海举行五次会议,袁世凯因各省代表会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倡导革命,艰苦卓绝,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共同敬仰,中华民国开国之始,荣膺临时政府大总统,则势所必然。况,此时的袁世凯仍是满清王朝的内阁总理大臣,代表会岂能选他?),乃借口其代表唐绍仪无权签立条款,对和议达成各点加以反对。唐绍仪等遂向袁电辞全权代表,惟仍然留沪。至此和议并未终止,不过未以公开之方式进行。临时政府成立,一月二日,孙中山即致电民军全权代表伍廷芳“请每日将议和事详细电知”。同日,袁世凯也曾致电伍廷芳,谓“议和事嗣后直接与他本人往返电商,以期简捷,冀可早日和平解决”。

民国元年一月十八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致电伍廷芳:“伍廷芳先生鉴:请告唐(即唐绍仪——笔者),清帝退位,共和既定,既退让出于诚意,至其手续,则须慎重,以为民国前途计。若两日为期,不特贻外人讥笑,且南方各省或有违言,转不美。今以五条件要约如下:一、清帝退位,其一切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于其臣。二、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三、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各国之回章。四、文即向参议院辞职,宣布定期解职。五、请参议院公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如此方于事实上完善”。

另强调:皇室优待条件:名号定为宣统皇帝,删去“世世相承”四字。

至此南北议和可谓基本形成定局。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组织参议院是为国体建设重要一环,孙中山极为重视。民国元年一月三日,即通电各省选派参议员前来组织参议院。参院未正式成立前,暂以各省都督代表会代行参议院职权。经过二十几天忙碌,筹备组建完成,民国元年元月二十八日正式开院。孙中山亲致《祝参议院开院文》:“中华民国既建,越二十有八日,参议机关乃得正式成立。文诚欣喜庆慰,谨掬中怀之希望,告诸参议诸君子之前而为之辞曰:“人有恒言:革命之事,破坏难,建设尤难。夫破坏云者,仁人志士,任侠勇夫,苦心焦虑于隐奥之中,而丧元断脰于危难之际,此其艰难困苦之状,诚有人所不及知者。及一旦事机成熟,倏然而发,若洪波之决危堤,一泻千里,虽欲御之而不可得,然后知其事似难而实易也。

“若夫建设之事则不然,建一议,赞助者居其前,则反对者居其后矣;立一法,今日见其利,则明日见其弊矣。又况所议者国家无穷之基,所创者亘古未有之制。其得也,五族之人受其福;其失也,五族之人受其祸。

“呜呼!破坏之难,各省志士先之矣;建设之难,则自今日以往,诸君子与文所黾勉仔肩而弗敢推谢者也。矧为北虏未灭,战云方急,立法事业,在在与戎机相待为用。破坏、建设之二难,毕萃于兹。诸君子勉哉!各尽乃智,竭乃力,以固民国之始基,以扬我族之大烈,则不徒文一人之颂祷,其四万万人实嘉赖之”。

革命建设,两难叠从,开国建国,千头万绪,建制立法,伟业宏繁,孙中山先生仅用303个字,讲述的条分缕析,理真情切。此不仅为政论之佳作,且更是文学之上品。

中华民国诞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参议院成立。一个以民主共和为根本的国体政体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从此走上民主、共和、平等、博爱的新时代!清廷皇族眼见气数已尽,大势已去,皇权帝制只是一抹夕阳的余晖。只有放弃反抗,退位交权,争取优待,才是唯一一条能够保全自己生命财产之路。遂向南军承诺,二月十五日以前退位交权。

二月十二日,孙先生致电伍廷芳,催促清室退位:“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十五日下午十二点以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二月十二日,清帝溥仪(宣统)宣布退位。

满清王朝自清世祖(顺治)入主中国,凡二百六十八年(1766——1912)至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仪(宣统)宣布退位而告结束。

注释:
(1)吴相湘着《孙逸仙先生传》第三编 第二十五章。
(2) 同上。
(3)《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第八章”(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4) 同上。
(5)吴相湘着《孙逸仙先生传》第三编 第二十七章。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与胡汉民廖仲恺的谈话”(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7)《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与胡汉民廖仲恺的谈话.同题异文”(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8)《孙中山全集》第一卷“我的回忆”(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9)(10)(11)(14)同(5)
(12)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电子版第1617页。
(13)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电子版第1621页。
(15)罗刚编著《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电子版第1631—1632页。
(16)《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临时大总统宣言”(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未完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第三十二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8月2日(周日)向金山国父纪念馆捐赠了孙中山铜像,这是她在全世界各地捐建的第150个孙中山铜像。当天,旧金山经文处马钟麟处长、国父纪念馆董事长杨秩华、馆长钟维君、中华总会馆胡建邦总董等来宾致辞表示感谢。
  • 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博士8月4日向沙加缅度公共图书馆捐赠了孙中山半身铜像。沙加缅度图书馆馆长Rivkah K. Sass举办揭幕仪式接受捐赠。此前在8月1日,她也在士德顿中华会馆捐赠了一尊孙中山铜像。士德顿中华会馆举办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和招待宴会。众议员Jerry McNerney派代表颁发褒奖。
  • 纽英崙中华公所与波士顿台湾同乡联谊会订于星期日(11月1日)下午2点至4点,在中华公所联合举办“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纪念电影及图片展”。
  • 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 中国掀起集邮热!现在有不少来台湾旅行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港澳没有的特殊纪念票,像是具有意义的孙中山、蒋中正和蒋宋美龄,以及近期101大楼邮票,都是主要收藏对象,而且每年都会有20%、30%的增值空间。
  • (大纪元记者林安波士顿报导)11月1日下午,纽英崙中华公所与波士顿台湾同乡联谊会假中华公所大厅举办了孙中山先生电影及图片展会,以纪念孙中山逝世90周年。由于珍贵的影片、图片得来不易,吸引了很多观众。放映结束时,全场安静无声,有人表示很受感动,脑子一片空白。
  • 11月12日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150岁诞辰,总统马英九上午在总统府主持2015年中枢纪念国父诞辰暨庆祝中华文化复兴节大会。此外,著名历史学家辛灏年日前出版新书《中国命运与台湾前途》,书中有一篇“孙中山与共产党的三个分野”,他表示,孙中山创建的是要“走向共和”的进步中国,但共产党却创立了一个“复辟专制”的倒退中国。
  • 儿时,在一本《共和国国文》的小学课本中,读到一篇“放纸鹞”的课文,讲的是一个放风筝的故事:春季天气晴朗,孙中山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放风筝,风筝升上天空,大家都想拉住风筝走,争来争去,争持不下。一个年龄稍大一些的小朋友,把风筝抢在手中,自己拉着放,不愿让与别人。孙中山说:风筝是大家的,应该大家 轮流拉住放,只是你一个人拉住放,“不公平”。
  • 11月12日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罗省中华会馆、经文处处长夏季昌及同仁、新侨及社团代表在罗省国父铜像前行礼致敬。
  • 加拿大安省中华总会馆于11月12日举行“国父孙中山先生150周年冥诞纪念大会”,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