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脚步】

欣愉:古人这样生活 之古代高尔夫

人气 245
标签:

【大纪元2015年11月04日讯】

“捶丸”溯源

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宫词》中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诗中提到的“步打球”,正是宋代“捶丸”的前身。

捶丸,字面意思是“打球”,是中国古代球戏之一,类似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出现于北宋,并一直流传到元、明时期。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一本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面世,书中说“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由此推知,捶丸出现的时间,最晚可以上溯到宋徽宗时期。

宋时的儿童也很喜爱捶丸这种游戏。北宋官吏滕甫,小时候深受范仲淹的赏识,只是他“爱击角球”,范仲淹屡次规劝,他都不听,最后范仲淹只得命人用铁锤将球击碎。这种“角球”,似乎就是捶丸用的球,以角骨制成。中国近代陶瓷专家陈万里吃在《陶枕》一书中记录了一个陶枕,上面绘有一个童子手持小杖捶丸的情景,形象十分生动,也可作为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佐证。

捶丸的玩法

捶丸的场地多设于户外、郊野,不同地势有不同名称。球场上设有“窝”,又叫“家”,就是球洞,窝边插一面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者得筹。

捶丸用的杖叫作“棒”,球棒分“杓棒”、“单手”、“鹰嘴”等多种,供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依照棒数多寡,又分全副、中副、小副,全副有10根棒,中副8根,8根以下的是小副。《丸经》认为秋冬季节最适宜挑选制作木棒的木材,而春夏季节适合制作木棒。制作时用南方的大竹作柄,以牛筋、牛胶加固,这样做出来的球棒坚固结实。


打击用的球叫“丸”,上好的“丸”用瘿木制成。瘿木也称赘木,就是树瘤,这种材质生长不规则,纤维绞结紧密,非常坚牢,久击不坏。民间的捶丸游戏中,则通常使用制作成本较低的瓷球。


击球时,必须从划定的击球点开始,这个击球点称作“基”。球基为方形,一旦划定,就不能随意更换涂改,划定前还须清理地面的障碍物或杂物。球基与球窝的距离,从一丈到100步不等,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130米。

比赛时,既可分组,也可不分,人数规模可多可少,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参赛者先领取筹牌,然后以抛球的方式确定打球的先后次序。比赛中以击球入窝,或所用棒数最少为胜,输家依照规则把自己的筹码付给赢家。哪一方的筹码先达到指定数目,即赢得比赛。

捶丸比赛还有一系列犯规规定,如:不许换球或重复击球,不许为他人指示地形,不许代人击球,不许打别人的球等等。犯规者要受到出筹或出局等处罚。

捶丸的流行与流传

捶丸在宋、金、元三代非常盛行,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喜爱这种活动,在元人的散曲、杂剧中时有提及。明朝时,捶丸虽不如宋元两朝那样流行,但直到明朝中期仍未绝迹,而且个别皇帝还颇好此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有一部分描绘的就是皇帝亲自参与捶丸,只是场地从野外搬到了宫中,并以人工障碍代替自然地势。

到了清代,捶丸活动渐渐没落,只在妇女、儿童间,还保留一些简单的捶丸游艺。在日本古代绘画作品中,也有当时人挥棒击球的画面,可见捶丸也曾随其他文化传统一起传播到日本。

就形式而言,捶丸和高尔夫球的确十分类似:两者都有球洞,击球的球杖基本相同,对场地的选择也非常接近。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确切的流传证据,但是惊人相似的背后,一定有其因由吧!这不能不说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曦

相关新闻
王海峰:黄帝梦游的华胥国是什么地方
石云:笑看对古人的误解
李青秀:读《西游记》的思与趣(1)
石云:“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