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之管宁篇

【文史】潜龙隐迹辽东郡 名士风流厉冰雪

作者:柳笛

明戴进绘 《溪边隐士图》局部。 (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25
【字号】    
   标签: tags: ,

《梁父吟》的古调回响在山间草舍,自号“卧龙”的诸葛先生吟唱着慷慨的古曲,躬耕于南阳,相时而动。当皇叔刘备三顾茅庐,隆中问对时,这位布衣智者终遇明主,从此一飞冲天,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创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业。而在南阳以北的辽东,尚有一位“潜龙”,终生在野不仕,屡次拒绝魏主的征召,立志于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这两人,正是《正气歌》谈及的正气典范:“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飞龙在天,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一腔扶危济世的茫茫正气更是直冲霄汉,千载之下无人与之相匹。而那位鲜为人知的辽东潜龙,亦用独特的方式,维系着对汉室旧主的忠义,修养至刚至大的正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潜龙名为管宁,乃是与华歆、邴原齐名的高士,三人并称为“一龙”。因华歆名气最盛,号为“龙首”,邴原为“龙腹”,管宁居“龙尾”。但若论个人修行,少年时的管宁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淡泊品格。《世说新语》载,管、华上学时,曾在园中锄菜,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目不斜视,照常工作,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看了好久才丢弃。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个乘着轩车高足的富贵大官经过,管宁温书如故,华歆却废书跑出去观看。回来后,管宁割裂座席,与华歆分坐:“子非吾友也!”这便是后世盛传的“管宁割席”的典故。果然,华歆先后作了郎中、太守,曹魏时更封侯拜相,一生热衷仕途。

管宁处世之道则相反。时值天下动乱,他偏偏北上隐居,远离名利与战事的纷争。自封辽东王的太守公孙度残暴而无节,却因其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得辽东在动乱中偏安一方,声名震于海外。因而管宁等一众名士纷纷选此避难。野心勃勃的公孙度闻君子南来,恭敬地虚席礼待,以图留用。但管宁与之会面时,语出必论经典,不谈时政,断绝公孙度招募之念。其后,他结庐于山谷,表面上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实则忠于汉室的信念从未忘怀。时人避难,多居辽东之南,唯独他选址辽北,以示不存迁徙苟安之意。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管宁默默无言,忠贞的品性却感染了众人,追随他迁居北郡的异乡人越来越多。一月之后,他隐居的周边竟然发展成繁荣的市镇。管宁见世人正气未泯,遂开坛授课,向北郡人传道授业,讲解四书五经、礼仪规范等儒家文化。自此辽东一郡,外无战火侵扰,内有圣德宣化,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天堂净土。辽东人在管宁的悉心教化下,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令唐尧、虞舜时代的古朴之风悠悠再现。原来,人心皆蕴含善念与正性,君子正直的言行便是启迪心智的良药,能令世人见贤思齐,返璞归真。

累召不应,独善其身

在辽东隐居时,好友邴原性情刚直,常评议时局,言辞激进,深为公孙度的手下所忌。管宁苦心劝诫好友:“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并让他秘密返乡,远离是非之地。《易经》有云:“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管宁看似隐居避世,实则心怀天下。此时汉室衰微,三国争雄,辽东又被割据,邴原的言论即使能切中时弊,但对天下危难的形势并无切实作用,反而祸及自身。在管宁看来,因一时义愤招致无妄之灾不是理智的做法。当君子无所作为时,应像潜龙一般韬光养晦,藏锋守拙。甘愿隐忍一时,修养自身的节操,便可保存实力,蓄势而发,才有可能将一身才学用于当世。

故此,几代魏主下诏拜管宁为官,他皆辞而不受,一心讲学教书。为表明无意仕途的志向,无论四季寒暑,管宁长年穿着最朴素的襦裤布裙,戴一顶皂色高帽。“辽东帽”之名由此而来,成为管宁安贫廉洁的标志。范仲淹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此生,管宁无缘遭逢明主,助其成就一代盛世,便把对汉室的一片忠心献于大汉遗民。当圣贤哲人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等正统精神真正融入辽东人的骨血时,管宁忠君思贤的抱负和忠贞不二的大义,便由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

千古兴亡多少事,是烽火与智谋争霸的舞台,更是天命与人事抉择的因果。这一段三国鼎立的历史,涌现出无数正义的英雄人物,南征北战,雄姿英发。然而,世上还有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冷眼旁观,不涉红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对国家最有用的善举。自古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管宁不慕荣利,只因生不逢时,遂退而独善修身。他的经历与早期高卧南阳的诸葛亮何其相似。或许在隐居的日子里,管宁亦在等待明主,择木而栖。然而他不臣于魏、吴两主,更无缘结识汉室刘备,纵有一身才华也无处施展。昔者颜回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被孔子赞之以“贤”。所以管宁也效法前人,选择一辈子做一条混迹海隅的潜龙,表面上看来无用于天下,实则树立了清操高士的典范。

善小常为,正气养生

人事几番浮沉,三国鼎立的格局形成,辽东王也从公孙度传至公孙恭,时岁渐趋安稳。客居的旅人相继还乡,唯独管宁清虚自守,安居辽东,一住便是三十七年。三十七年的大好时光,弹指而逝,管宁也从一位青年书生变成了华发渐生的老者。黄初年间,他见公孙恭懦弱无能,侄子公孙渊虎视眈眈,辽东恐生变故,便泛海乘舟,辗转还乡。不出所料,公孙渊果然篡位称王,反魏联吴,可惜功败垂成,连累辽东死者数以万计,哀鸿遍野。

舟行路遥,忽遇海风凛冽,同行的船只不幸沉没。乘客见状惊慌失措,独管宁置生死于度外,镇定自若。正巧不远处有火光闪烁,众人知有岸边可以停泊,便奋力驾船驶去。上岸后,众人发现是座荒岛,毫无火焰灼烧的痕迹,恍然大悟是神明保佑。古人云:“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此船有高士管宁在座,人们都认为是他善心正行,为大家带来遇难呈祥的福报。

回到家乡,魏地权臣先后推荐品行高洁的管宁作官,而他依旧坚定内心的操守,不为名利所动。魏文帝在位时,曾诏问青州刺史:管宁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困顿呢?刺史答:管宁年迈,却尚能自理生活,根据寒热增减衣服,不需旁人扶助;每年祭祀敬神,他都恭谨虔诚,恪守礼教;少年丧母,他不记得母亲面容,仍然撒酒祭奠,常常涕泪纵横;每到夏日,他便拄杖行至池边,洗手濯足,归来便在园圃中漫步。时人认为,管宁隐居并非矫情做作,以显示自己独行高尚;他饱读圣贤书,非常注重身心的纯洁,把修身养性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是真正的高士,淡泊足以稽古,廉白可以当世。

人于末世穷途之际,生无功业之作为,死无圣名以流芳,一生似乎注定碌碌无为。管宁却为世人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意义,也为后代遭遇相似的有志之士指出一条生存之路。若无力扭转乾坤,解天下于倒悬之时运,不如甘守寂寞,修身养性,以一己之力感化时人。愈是寂寞无闻,愈要修炼一身正气,才能正念坚定,圣心长在。#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他是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著名的〈正气歌〉、〈过零丁洋〉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中华神州大地,大好河山,孕育五千年人类文明,历经十几个朝代,各朝各代文化不同,但每一朝代都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留下了无数赞叹生命的诗篇。
  • 《炎黄春秋》是一本“三特”杂志:由特殊的人群、在北京这一特别之地(中国政治心脏)、挖掘讲述特别之事(中共革命亲历者与内部人见闻)。它的存在,于还原中共党史的真实面目非常重要,但对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与某些大人物及家属来说,犹如芒刺在背,非拔掉不可。
  • 人生的目的为何?有人终其一生就只为了追求成功,像是在职场上的杰出表现;有人生活平淡,却很清楚生命的任务是什么;有人则是茫茫度日,不知为何而生。一篇发表于创业杂志的文章强调,成功是属于那些能守住生命中的“真正财富”的人,而真正的财富并非金钱。
  • 道德,与幸福有关吗?
  • 中国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中华文明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千百年来,一直承传。五千年的神传文化为人类留下无数的历史故事,将“义”之内涵生动的演绎出来,深埋在华人的心中。
  • 由多位爱心企业家赞助的“第二届Specia(诗背秀)经典传诵”活动,8日上午在中寮国小登场,12所国小学童齐聚大操场,轮番上场背诵文天祥《正气歌》、韩愈《师说》等15篇经典古文,吟诵声传遍全中寮,也为偏乡的语文教育扎下良好基础。
  • 元朝时候,有个叫徐彩鸾的女子,懂得些经史,每每读到文天祥的《正气歌》,都感动得流泪。
  •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就是一部充塞正气、风骨、节操的积淀与表彰。宋朝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同样演艺了舍生取义的悲壮一幕。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而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也在后人心中竖起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 104年度“宜兰县儿童青少年经典会考”,将于12月6日(星期日)上午八时起至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在宜兰市孔子庙隆重举办,活动报名至11月20日截止,邀请各方青年学子、熟读经诗好手报名从速,以免向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