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颜氏家训》感(三)

作者:祥雨
font print 人气: 175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

《颜氏家训》全书总共八卷二十篇,虽然篇幅不长,但涉及内容广泛,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又结合了之前的诸多历史典故和当时的各地风俗、社会现象,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说教的色彩,读来倍觉亲切,但内涵深远,实在是值得作为后辈的我们仔细研读的。以笔者现在的能力和所做的这一点读后感,绝对不能为读者带来其全貌,但愿抛砖引玉,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兴趣,亲自来探索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路径,最终能真正领略到华夏瑰宝的魅力。最后就以《颜氏家训》第八篇《勉学》片段的研读来与大家共勉吧。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嫩,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开阔心胸视野,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自己敬畏惭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临危受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于是心痛自念,想要效法古人;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自责,以礼让为政教之本,以恭敬为立身之根,使他们震惊变色,自感若有所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惮厌恶财物过于盈满,赒济穷困,于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知道刚强的易折断,柔软的易生存的道理,就像牙齿损坏了舌头还存在那样,待人宽容,尊贤纳众,于是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达观、听命于天,坚强正直,言而有信,祈求福运,不违祖道,于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正,也可去掉那些过分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可运用。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也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放而棁是竖着放的;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闲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骂,确实是有这些原因的。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人们学习是为了以此获得好处。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像对仇敌一般仇视他,像对恶鸟一般厌恶他。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的,还不如不学。

作者在此强调了学以致用!忠孝仁义的圣贤之道也是要落实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当中的,否则只是作为一种学识的资本,徒增自高自大,让人厌恶,不如不学!这也是对我们今天才开始学习圣贤之道的人的告诫!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实践圣贤之道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身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𡒄,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时学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得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七十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虽然作者在《教子篇》中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在这篇《勉学》中又再次提出早期教育,但是最后列举了许多古代圣贤人即便早年错过学习良机,却都没自暴自弃,反而在成年以后甚至晚年抓紧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这真是对我们这些刚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当代中国人的最好的鼓励,“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秉烛夜行的人多了,也自会为当今茫茫夜海般的中国文化荒漠带来一条出路、一片光明!(全文完)@#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听说孔子是个有名的教育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他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 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要理性地给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你设立规矩的界限是否坚定。父母第一次认真地立下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有句古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思是调教媳妇要从媳妇刚嫁进门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孩时做起。但是“婴孩”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零到两岁左右都可以称为婴孩。
  •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之推,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的典范。
  • (续上期)伦理道德 在我国伦理道德中,孝是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本”“有孝有德”,因此,从修身到治国,孝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人伦的道德定位;孝是血缘亲情的实践,长辈抚养晚辈,晚辈赡养长辈,责任分明,如形影相随,陪伴人的一生。在国人的语境中,对圣人的歌颂也多讲孝道第一。相传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家族和睦是万邦协和的基础。虞舜“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曰以笃谨”。虞舜以孝心闻名,深受世人敬仰。周公在总结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时,告诫四方诸侯和殷国的旧臣:“尔室不睦,尔唯和哉!”你连家庭都不和睦,哪能期望国家和谐安定!
  • 《易•家人》中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意思是父子兄弟夫妇各守其位,各尽其责,是治家之正道。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更是古代士大夫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正因如此,重德修身的古代家训、家教传统才使得能在后世子孙中绵绵传承和发扬。
  • 五帝钱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俗,指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据说有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之功效。女孩子可以用红线把五帝钱穿起来挂在包包上,也可以随身挂带,用以避邪。
  •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诫子书。最著名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刘向的《戒子歆书》,柳玭的《家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
  • 作为神传给人的文化,围棋与书画、诗词、音律等艺术,一起融汇于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历代流传着大量与围棋有关的神话典故、奇闻轶事,仅从它众多的别称便可见一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