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在哈佛读书的女孩“双重”生活

人气 684

【大纪元2015年12月03日讯】近几年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呈低龄化趋势。目前有3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校就读,人数亦超过其他国家。蜂拥而至的中国留学生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还在改变美国高校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这些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日前刊登了中国留学生扎拉.张(Zara Zhang)的一篇名为《哈佛女孩和中国女孩的双重生活》文章。目前在哈佛大学就读的该名中国女孩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眼中中、美文化的异同,以及自己的双重生活。

扎拉.张最近开始上了哈佛的三年级,可她仍然有时感觉过着双重的生活。在中国她被称为“哈佛女孩”。而在哈佛她被称为“中国女孩”。她说这两个称呼都不能真正代表她的情况。

她在文章中说:“在中国,大家太看重我上哈佛或者更准确地说考上哈佛这件事。他们请我审阅申请论文、估测被录取的可能性、帮助孩子选择美国高校,有时甚至是就恋爱关系提供建议(毫不奇怪的是,哈佛没有专门的课程讲这个问题)。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觉得我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了如指掌,问我普林斯顿大学可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或者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专项考试应该选考哪几科。我还多次被问耶鲁大学为何拒绝了我。(当然,我如果知道的话,我就从哈佛退学了,给焦急的父母提供咨询就能暴富。)在中国,美国教育往往被认为是超好,而哈佛的教育又被认为是其中最好的。

然而,我经常发现哈佛大学的生活有些东西却难以言表。比如,对于习惯于在申请大学前就要选好专业的教育制度人来说,很难解释清楚‘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这个概念。更难以说清楚我们在美国所拥有能决定自己大学生活的自由度。在中国上大学的朋友会抱怨他们无聊的必修课,而我却可以从一大堆人文、社科和语言课程中进行选修。当我说我在哈佛只将一半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将另一半时间用于社交和课外活动时,许多中国人都很困惑。在中国,大学就是学习的地方,而在美国,如果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书本上,我感觉是在浪费我在哈佛的时光。

在中国,我被称为‘百里挑一’。而在哈佛,我周围的同学都是世界级的辩论家、小提琴家、新兴技术公司的年轻CEO,以及家族显赫的人们。不管我在某方面多优秀,但总有人比我更优秀。哈佛人才济济远超北京大学这样的中国顶尖高校。进入中国顶尖大学的竞争激烈得无法相像,但是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会涌向美国读研究生。

在哈佛,虽然我说着英语,但有时却难以让同学和朋友们理解我作为哈佛校园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本科生意味着什么。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人们以为我明白当地的俚语,了解美国的流行文化,听懂含有讽刺意味的笑话。在国内上小学时,与众不同就意味着会受到老师的惩罚;而在美国,与众不同就很‘酷’。中国的文化彰显一致性,而美国的文化则鼓励个性。我感到惊讶的是,美国教授鼓励学生们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权威和资历的不对等,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年轻人与长者之间划了一条没商量的界线。

我所拥有的双重身份所处的两个群体,互相都对彼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中国,透过好莱坞电影和传闻了解美国的人们面前,我就是真实美国生活的代言人。而在哈佛,我有点异类,不像特点更明显的华裔美国学生,我代表真正的中国,消除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迷思或误解。在课堂上每次‘中国’这个字眼被提到时,教授往往就会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仿佛我成了14亿人的化身。

我的生活每天都上演一点文明的冲突。我选修了一门叫做‘现代西方性史’的课程,这样的课在中国是不可能教的,人们很少在公开场合谈‘性’。我看到同学对当前的美国总统选举进行热烈讨论,而且对情况很了解,他们如此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前途,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对此我感到惊讶——而在我的国家则不然,领导人是在不透明的密室中挑选的。在一个多元的国家,我担心自己用词在政治上是否正确,因为涉及种族、性别和性取向的谈话会变得很敏感 ——这在国内我几乎不去想,因为在那里这些话题是不允许的谈论的。在我人生中第一次发现自己属于一个叫做‘亚裔’的少数群体。在一个亚洲社会长大的我,我周围都是相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而最近美国校园围绕种族关系紧张而引发的争议让我惊讶不已。

总的来说,不管是‘中国女孩’还是‘哈佛女孩’,都无法真正描述我的故事。或许对我最合适的描述是‘来自中国的在哈佛读书的女孩’更合适。不过,随着中国学生来美读书人数增多,这种身份也没那么特别了。如果中国有朝一日成为一个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社会,可能就是在这一数量庞大的人群推动下实现,他们的头脑现在已习惯于西方思维,但内心却还是不变的中国心。”

责任编辑: 王若愚

相关新闻
在美中国小留学生太任性 是缺乏父母陪伴造成?
八千中国留学生去年被美大学开除
中国留美生要先上补习班 学做中国菜
美大学想尽办法 助中国学生走出小圈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