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年夜饭牵着儿女心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12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5年02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中国新年是中国历法中年头岁尾的节日,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结束,部分地方也会把整个正月纳入过年的范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整个过年最重要的要属年夜饭。在这一天,无论漂泊到哪里的游子都要赶回家。

年的由来

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的甲骨文上面为“禾”字,下面为“人”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它的上半部是一个“禾”,顶上下垂的那一笔,就是现在禾字顶上的一撇,代表沉甸甸的谷穗;下半部是一个“人”字。禾与人重叠,就像一个人背着收割的庄稼,一幅典型的秋收景象。所以,“年”字的初义,是粮食丰收,也就是庆祝一年的粮食丰收。《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

《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称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也就是新年。此后,中国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结束,部分地方也会把整个正月纳入过年的范围。(fotolia)

年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虽知一年有四季,但节令不准。有个名叫万年的人便想重新计算调整,于是,苦思冥想好的计时方法。一日,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时,日光下树影的移动使他受了启发而设计了用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准确地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又受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就这样经过反复推演,万年发现四季轮回一次需要间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会重复一遍。国君祖乙知道此事后大喜,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能测准日月规律和准确的晨夕时间。

几十年过去了,一次,祖乙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此时,已经满面银髯的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岁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就把岁首叫过年吧。”这样就有了过大年。祖乙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据说,现在人们在过年时所挂的寿星图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万年。

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多数中国人的隆重节日,年夜饭是年节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每到黄历岁暮,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全面繁忙,到处人如潮涌,大家急忙忙地赶路,就是为了一顿年夜饭。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明清时期“阁家聚饮”称为“分岁”或“团年”。明代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后,各家皆蒸点心,储备肉类,准备二十天的食品消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为“辞旧岁”,人们“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以庆贺。《酌中志》中记载,杭州,在上祀祖先之后,“家人父子群聚欢宴,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是丰收的标志,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形式就是祭祀,祭品自然是收获的食物。

这顿饭被视为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晚餐。逝去的亲人都被一一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年饭一定要全家人同吃,哪怕你一年都漂泊在外,年夜饭也必须要回家吃,这是在祖先牌位下与亲人聚会,年夜饭的意义其实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聚餐。万一因特殊事情不能回家,也要在吃饭时摆上他的座位,放好筷子等餐具,给他盛上一份饭,表示他也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家庭团圆聚会。“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传统社会是非常令人感喟的事情。

南方年糕北方饺子

年夜饭一般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具体菜品南北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据称,北方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一个个的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边远地区。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南方人则吃年糕。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什锦菜”,人们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种,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什锦”。

安徽南部的菜肴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乾马齿苋做的安乐菜、黄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义。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三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

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在台湾,除夕之夜,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一月份开始,美国的传统节日将逐一到来,在节日的气氛里,人们的安全意识往往降低,昨日(11月5日),市警五分局于中华公所举行警民会议,局长伯告时提醒大家注意防护,安度假期。
  • 台铁今天开放黄历新年假期西部干线车票预订,与东部干线一样,小年夜、除夕及收假日,长途热门时段车票都已卖完。
  • 因应黄历新年疏运需求,交通部民航局协调松山、台中等机场,将宵禁时间延长至午夜12时。
  • 黄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祭灶节,就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也被称为小年。古时这天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王爷上天,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来年获福避凶。而中国大部分地区也把这天称作小年,是辞旧迎新的时期。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灶,扫尘,贴春联等。
  • “迎春祝福”“开门迎福”“迎春接福”“新春话福”。“福”是新春之际人们说的最多的字,不但挂在口上,每当新年到来时,家家户户还将大红“福”字,喜气洋洋的贴在大门上、墙壁上、甚至家具上。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