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恰逢二月二龙抬头 拜龙神祈春雨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21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3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今天(21日)是二月初二。传统意义上的华人新年,自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结束。在民间,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相信神佛的存在,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神明掌管,包括降雨也是如此。人们认为在天上主掌人间下雨的是龙神。龙抬头了,意味着龙神正准备行动,履行他给人间降雨的职责。今年龙抬头日刚好是春分。专家表示,“春分日”恰逢“龙抬头”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农业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大事,因此,他对“二十四节气”很重视,也格外看重“二月二”。这时候春播即将开始,需要雨又正逢“雨水”、“惊蛰”,属于降雨的节气。而“龙”是古时民间认为主管降雨的神,赵匡胤希望通过“春龙节”对龙的祈求,实现降雨的目的。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于二月初二在都城东京——开封城郊亲自筑台祈雨,并颁诏定“二月二”为春龙节,自此“二月二”成为正式节日。于是,在皇帝的带动下,“二月二”祭龙祈雨的民间活动蓬勃兴起,并代代相传沿袭了下来。

引龙回

二月初二的风俗,最流行的是“引龙回”,亦名“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熏虫”和“炒豆”

明清以来,在黄历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刘侗和于奕正着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虫子越来越多,熏虫就是把虫子熏死,以免危害人体健康。

而“炒豆”驱虫更有意思,即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剧烈的响动,这样虫子被惊动就都跑走了。

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网络图片)

古时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正月开始民间就忌讳剃头,因此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另外,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此外,大人们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识文断字……

吃龙鳞、龙须

龙须面(网络图片)

《析津志》在描述元朝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此后的明清两朝,沿袭了这一风俗。清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

在天津,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天津人这天讲究吃“煎焖子”。“煎焖子”叫“煎龙鳞”,因为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

煎焖子(网络图片)

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民俗专家说,焖子有凉粉一样的“凉性”。将近早春,人体里阳气萌动,又时有春寒,焖子煎热了吃,凉热兼顾,跟节令配合非常得当,尽现中国饮食的养生之功。

吃芥菜饭

芥菜饭(网络图片)

黄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灵机一动,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地里拔了一把嫩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

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当时已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二月初二,因此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吃太阳糕、驴打滚

驴打滚(网络图片)

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 民间传说,每逢黄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就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 据记载,“卖身节”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东坑塘厦村大户卢同锦在二月初二张榜雇长工耕作,村人闻之,纷纷前来受雇。此方法引来当地其他的大户随即效仿,每逢二月初二都张榜雇工。此事流传后,每年的这天,远近的青壮年人都来东坑找雇主,渐渐演变为当地风俗,成为“卖身节”。
  • 皇历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皇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 司掌天河的玉龙听到民间百姓的哭声,看到受灾挨饿死人的情景,实在不忍,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 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是与天像有关.................
  • 二月初二在我国民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天会通过各种祭祀或纪念活动,祈求龙神赐福、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也有叫春龙节的。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民间说法“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时令至二月二,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地交泰,风调雨顺则为万物生长开创生机。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皇历二月初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这天是龙王抬头的日子,之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时令至二月二,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天地交泰,风调雨顺则为万物生长开创生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