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俱的变迁 看中国的修炼文化

作者︰司马阳
font print 人气: 29
【字号】    
   标签: tags: , ,

今天,当我们坐在各式各样舒适的椅子上,躺在现代设计的各种式样的床上时,可曾想过古人却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呢?

早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创造了供人席地而坐的最古老的家俱--席,以及以此为中心的各种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成为低矮型家俱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床(低矮型),为后世各类床具首开先河。秦汉时,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组合形式的家俱系列,此时期可视为中国低矮型家俱的代表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家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这时从少数民族传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经过演变,渐高家俱圆凳、方凳等等开始渐露头角。卧具床、榻等也渐渐变高,可垂足坐于床沿。

但总体来说,低矮家俱仍占主导地位。隋唐时期是中国古老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坐转变的过渡时期,典型的高型家俱椅子、凳、桌子等已经出现,并且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这时期是高型与矮型家俱共处的阶段。

到了宋代,高足床、高几、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到民间,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而坐的习俗。宋代也是中国家俱史中空前发展、空前普及的时期,为明清家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中国古代家俱的演变可以看出,古人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坐完全转变为垂足坐只是宋代以后近一千年来的事。难道古人从来没想过坐得高点,脚垂着会舒展一些?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是现代人都难以想像的。古人真的必须由胡床的出现才意识到自己可以坐在凳子上吗?其实,从黄帝向广成子求道开始,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修炼的文化。

那时的读书人要打坐,提笔前讲运气呼吸,各行各业讲究静心、调息,全社会都处于这样一种修炼的环境。如果我们追寻中华民族的修炼史就不难看出,道家的兴衰恰与凳子的出现相契合。

当胡床在魏晋时代传入中国时,道教中提倡儒家孝道的乱法行为也就在这时开始出现,这个时代的修道人已开始远离尘世,进入深山老林中修炼。

当椅子、凳子在宋代完全普及时,这时的人世已容不下真正的修炼人。三教合流已成为大势所趋,民间修炼的风气从此荡然无存。

从席地而坐演变到垂足坐似乎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殊不知这其实正是人类思想、道德偏离正道,走向败坏的一个标志。◇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仁、义、礼、智、信”,仁居首。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仁人的呢?
  • 人品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标志。孔子对“人品”的论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财富,他注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塑造“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提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见贤思齐”等做人的理念。
  • 人的命运与祸福,都是有因有果的,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唯有积德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人算不如天算巧,可是世上有些人只算小处,不算大处,只顾眼下,不顾终身,枉自折了福德。
  • 裴谌、王敬伯、梁芳三个人结为超脱世俗的好友。隋炀帝大业年间,这三个朋友一齐进白鹿山学道。然而,他们经过十几年的修炼内功,采集仙药,历尽了辛苦艰难,却仍然什么也没得到。
  • 2015年3月21日下午美国纽约神韵艺术团在台中中山堂第四场的演出,观众再度以爆满的票房迎接神韵,大台中地区的企业菁英们口耳相传,希望一睹神韵带来的视听震撼。崧日企业有限公司经理薛传伦也在今天入场,他赞赏“神韵能将历史故事搬上舞台,用舞蹈的方式诠释出来,非常棒,同样是华人感到与有荣焉,感受特别深刻。”
  • 辽宁一位法轮功学员在一企业工作十几年,按照法轮大法修炼人的标准办事,对老板对企业负责任。老板感慨道:“最可靠的不是亲人,而是修大法的人。”以下是他在明慧网上发表文章中的自述。
  • 美国神韵纽约艺术团在台中市的第六场演出,于2015年3月22日落下帷幕。神韵在台中市中山堂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医师陈信成表示,很难得才买到票,就抓住机会,前来观赏神韵,陈信成夫妇很愉悦地分享心中的感动:“(神韵)用美的力量,美化这个社会。”
  • 中国自古是“德”为先,不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风范,女子也要遵从“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工。也就是说,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这样才能正身立本;其次仪表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第三言辞要得体,有礼有节;还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懂得绣花织布等手工。
  • 3月22日下午,神韵世界艺术团在美国德州考珀斯市美国银行中心赛莲娜剧院(Selena Auditorium at the American Bank Center)的第二场演出满场。Bosquez夫妇感佩神韵之美无法用语言形容。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