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神医华佗千秋享祀

作者: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
font print 人气: 67
【字号】    
   标签: tags: , ,

《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相传是名医扁鹊的著作。唐代大诗人,兼道士、医家王勃,在为其作序时写下一段话:“《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曹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盖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彻视腑脏。洗肠刳胸之术,往往行焉;浮沉人间,莫有知者。”

秦越人就是扁鹊,同时也说明了华佗是黄帝医道的正宗传人,而曹夫子曹元就是王勃的老师,王勃自己也是正宗医道传人之一。

东汉末年诞生了三位名医:华佗、董奉与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汉书》及《三国志》都说华佗年近六十,仍保壮容,“时人以为仙”。沛国相陈珪举为孝廉,太尉黄琬辟举为太医,华佗皆不为所动,于乡村行医,医术精湛,名气渐大。

《三国志.魏书》记载,广陵太守陈登食用生鱼片,病发寄生虫而重病,华佗将其治愈,并预言三年后会复发。但三年后华佗不在,陈登果发病,不治死去。

曹操图像(维基)

曹操头风严重,时常头痛欲裂,召华佗至左右,说要开刀方能治愈,曹操大怒,将华佗禁锢狱中,荀彧向曹操求情不许,华佗欲将《青囊书》赠狱卒以报答照护之恩,然狱卒惧曹而婉拒,华佗含恨将其烧毁。后曹操重病,想起华佗,但华佗已死在狱中,后曹操也病死。

华佗的杰出贡献让历代骚人墨客赞颂不已,如安徽亳县华佗庵有联云:“汉献之时,恨未医国,神农而后,赖有传人。”亳县华祖庵内的自怡亭有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华佗到处行医,不受羁绊,足迹遍及徐、豫、青、衮,走遍天下,医遍天下,如闲云野鹤般自在,怡然自得。

华佗弟子吴普为广陵人,广陵是现在的扬州。在华佗去世后,吴普在扬州修了纪念塚,以祭祀华佗。有佚名者撰联曰:“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烬;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元龙指的是广陵太守陈登,当其患虫病欲死之际,延请华佗救其一命,百姓感戴恩泽,祭祀不绝,香火绵绵,而将曹操之死反衬华佗的伟大,碧血常新。

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中医学院的华佗塑像(维基)

通县,在今北京市通州区,有一华佗祠,其有联曰:“妙施仁术,殁而失其传,虽五禽之戏犹存,奈余卷残烧,伤心狱吏;耻附权奸,死亦得其所,彼一世之雄安在?看千秋享祀,稽首医王李小湖题通县华王庙。”

曹操能容狂生祢衡,竟不能容大医华佗,后世赞华佗死得其所,千秋享祀。湖北蕲春县青龙庵华佗神像有联曰:“孟德果河心,竟令秘笈烧除,古邺东西,九地难逃冤鬼债;先生原不死,试看瓣香顶礼,大江南北,千秋犹乞活人方。”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还是行恶,这是很关键的......
  • 韩琦面对小人仍能用诚心对待,浅浅与之交往,但是不会身陷其中......
  • 舍弃一些名利之心,你会体会到你获得了更大的快乐......
  • 鼎力三足曹孙刘 神州大地摆戏台 天时曹操威名显 地利孙权立不败
  • (大纪元工商讯)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是外来的吗?还是由机体内因引起?如果是外来的,如何防范?如果是内因引起,如何调理和预防?
  • 肝开窍于目,泪为肝液,凡眼泪的问题大都与肝有关。迎风流泪,是肝气的收敛不足;泪眼汪汪,不但是肝收敛功能不好,更是肺气不足,无法通畅水道的缘故,也有些是泪囊阻塞;干眼症,是肝血不足,又阳气虚所致。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