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关于中医的记载(中)

font print 人气: 24
【字号】    
   标签: tags: , ,

《旧唐书》许胤宗论著书

《旧唐书》记载:许胤宗是常州义兴人。最初事陈,陈灭亡后入隋,历任尚药奉御。武德年初,累授散骑侍郎。此时关中多发骨蒸病,得此病的人必死,相互传染,诸多医束手无策。而许胤宗每次治疗没有不痊愈,有人对他说:“先生医术如此神异,为何不着书立说以有益后世?”

许胤宗说:“医术就是‘意’,它决定于人的思考,而脉又是极奥妙很难识别,只能心意领会,嘴不能说出来。自古以来的名手与别人不同的唯一差别就在诊脉。先准确切出脉象,然后才能诊断病情用药治病。

如果诊断准确,只须用一味药,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会好。不准确辨别脉象、不了解病因,凭自己主观推测进行诊断,多放几味药。这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出动大批人马,大面积包抄围剿,希望有人能偶然碰上。用这种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的奥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不能著书立说。”

这里所记载说明中医的精微,也可以说中医的博大精深,超出一般人的层次。

《旧唐书》孙思邈助圣王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周宣帝时,孙思邈因为王室多变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想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称病不起。他曾对亲近的人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才协助济世救人。”

等到唐太宗即位,太宗召孙思邈到京师,感叹他容貌气色年轻就对孙思邈说:“很早就知道有道者诚可尊重,得道之人羡门、广成子等,岂虚言哉!”太宗想授爵位给孙思邈,孙思邈坚决推辞不受。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想拜孙思邈为谏议大夫,又推辞不受。

《旧唐书》又记载:“孙思邈永淳元年去世。遗告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不要杀生。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颜貌不改,抬着尸体放入棺材,犹像空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很惊奇。孙思邈自己注释了《老子》、《庄子》,撰写《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当代。又撰写《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这里的记载也就含有孙思邈尸解的传说。

《宋史》王怀隐编《惠方》

《宋史》记载︰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人。当初为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初,宋太宗在藩邸,休闲之日常常留意医术,收藏名方千余首,都有效验。于是下诏令翰林医官院各自将家传经验方以献上,又得了医方万余首,下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

每部都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为首,而方药其次,成一百卷。宋太宗亲自写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并令镂板颁行天下。(待续)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祸临恶人,吉神佑君子
  •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出自《论语》的子路篇。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回答:“人们说:‘做国君很难,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言而兴邦了吗?”
  • 忍,是修身处世的“法宝”。孔子曾告诫子路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现在人们也常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也不是懦弱的表现。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神传文化之一的中医也是玄妙精微。特别是其治病的神迹以及名医的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而这些正是中医的精华。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