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师与琴师的故事

作者:季黛
font print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笛声引虎 

唐朝天宝末年,安禄山作乱,潼关失守,京师之人于是作鸟兽散。梨园弟子中有个笛师,也窜于终南山避难,谷中有一座兰若(寺院),因而寓居下来。每当清爽的良宵、皓月朗朗当空,离乱中的哀愁思绪多方袭来,因此心有所感,援笛而吹。嘹唳之声,散漫于山谷之中。

忽然,有个虎头人,穿着白夹单衣,自外头进入寺院。笛师惊惧不已,下台阶愕然瞪视着他。虎头人说:“美哉这笛声!可再接着吹下去。”于是他继续吹下去,累计奏了五六支曲子。

曲终之后许久,那虎头人忽然睡着了,接着鼾声大作,哼哈咍嘻不绝。笛师惊觉不对劲儿,就抽身走出外头爬上高树,那棵树枝叶阴密能遮蔽人形。

不久,那虎头人醒后不见笛师,因而大为懊恼叹息说:“没早一步将他吞食,可惜被他逃逸掉了。”接着立起身子长啸一声。一会儿工夫,有十余头虎全都来了,必恭必敬的形状,就如庶民在朝拜、晋谒皇上一样。

那虎头人说:“刚才有个吹笛小儿,趁我沉睡当儿逃窜奔去,你们可兵分四路向远处追索。”说完,那群虎就领命各自散去。五更之后又来此聚集,都使用人话说:“我们分别搜查了四五里,可是一无所获。”

正好此时,月落斜照,忽然瞅见地上有个人影在高树上,虎头人回头一看笑着说:“我还以为你真有本事,行踪像云朵疾行、闪电倏灭般的躲远了,原来还在这儿哪。”于是率领诸虎,想方爬树、设法攫取这笛师。

可大伙儿怎么使尽吃奶力气也无济于事,那虎头人又亲自跳跃抓爬,可树太高了,虎头身子也够不到。最后个个精疲力尽、没招儿,于是垂头丧气的各自离去。过会儿,天刚破晓、曙光乍现,行人渐渐聚集,笛师得了机会溜下树来,随即返还兰若。(事据唐.戴孚《广异记》)

木工善琴

明万历末年,詹懋举担任颍州太守,家中偶有机会召来一个木工从事修补,此时詹适巧在弹琴,这工人站立在户外,抬头聆听并指手画脚,好像在议论詹弹得是否完善的样子。

于是詹把他叫进内室询问说:“你颇善于此道吗?”答:“当然。”接着叫他弹,工人就把先前詹演奏的那一曲弹了一遍,毫无疏漏,比他更为高妙。詹大为惊异,诘问他这技艺自哪学?

工人说:“我家住在西郭外,以往常见一老人,负着柴薪入城贩卖,那担头上常常挂着一个琴囊,因此请他让我瞧瞧,后来又听他弹琴,心中感动又喜悦不已,于是就向他学习。”

詹给了他一些酬金,他不接受,说:“我只是个贱工而已,接受木工的报酬就够了。”又说:“詹公,您的琴都是下材制作,我这有琴是那位老人所赠送,如今就以此琴献公。”詹一看,果然是良琴一张。于是,詹竟拜他为师向这工人学琴,一时之间技艺大进,其他的琴师没法比得上。(事据清 王士稹《池北偶谈》)

——转载自正见网 (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如“琴”,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于代表性。它的身价颇高,象征着君王和隐士。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而且每一朝代的乐器都各有千秋,不尽相同。
  • 源远流长、浩浩荡荡的长江和黄河,这块富庶广阔的中原大地,孕育出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
  • 有一个叫吕乡筠的商人,喜欢吹笛。有一次曾遇到一位吹笛的仙人,传授笛曲,从而引出一段关于天上地下笛子的故事。
  • 相传,在黄帝的时候有一位乐官名叫伶伦,他走遍千山万水,一直到了昆崙山北,从那儿的峡谷中选取了最均匀最好的竹子,把它们断开来做成十二竹筒,以此吹奏。那声音就像雌雄凤凰的鸣叫一般,而十二竹筒的音阶也就成了人类的十二音律。
  • 张春圃为人性情正直,洁身自好,有志节。因为贫穷在厂肆为佣,而其琴法驰名于公卿间。慈禧想学琴,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殿,正屋有七大间,慈禧坐在最西边一间,距离西厢房很近。张春圃在宣召时就与太监约好,不能跪着弹,必须坐着弹才能弹得好声音,太监一口许诺,所以不让他对着慈禧的面。
  • 铁甲骑兵,是骑士与战马都穿着坚固铁甲的兵种。他们同时具备极高的防御与攻击能力,主要用以前线冲锋击破步兵之方阵,在东西方战史上都有过辉煌战果的纪录。在北宋时期的辽国也有着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一度让宋军陷入苦战,但这支部队最后是如何被打败的呢?这便是在河北当地流传千年的杨门女将大破铁甲骑兵的传说......
  • 传说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县城的南门外就有一个。“海眼”有龙、各种神兽或神灵镇守,不能轻易移动、打开,否则海水就会倒灌陆地,形成洪水灾害,江陵城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 唐总督只信鬼话勘案,不重证据,差点造成一桩冤案;而江苏司郎中纪容舒与刑部主事余文仪,虽遇奇事,仍尽忠职守,详实勘查案件,最后让一桩沉冤得以昭雪。
  • 老人收到的一百两,其实是从商人的箱子里拿出来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当商人的背心付的钱。但这位江西术士如何办到的?这就无人知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