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旧金山大纪元父母亲节征文作品 年长组三等奖

母亲

作者:清禾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5年05月10日讯】这是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刚满周岁的婴儿。这是母亲和哥哥。母亲二十几岁,长可及腰的两条黑辫子,瓜子脸,大眼睛,单眼皮,50年代的对襟衣服,50年代照相馆里的最常见的姿势。

第二张照片是一张彩照,母亲和一个小女孩的合影,母亲五十多岁,脸上已经有了皱纹,不过看起来还很年轻;小女孩是哥哥的孩子。这张拍于80年代,是姐姐的傻瓜相机拍的。

第三张照片爸爸妈妈坐在最前排的中间,已经老态龙钟,后面密密的站了两排,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十几口人。这张拍于2010年过年。

三张照片跨度六十年,初为人母的母亲已经变成了头发雪白的祖母,在我离家的这几年又升级为曾祖母。每天和我电话里唠叨最多的就是曾孙的趣语。比如哥哥带着小东西来看望母亲,小东西一进屋,居然和妈妈说,太奶奶,我把你儿子给你送回来了。逗的我在电话这端也大笑。

妈妈说,一家饭店的饺子好吃,都是现包的,馅儿也新鲜。你哥哥说了,让我想吃的时候就叫外卖,他出钱,我说,这还用得着你的钱。我知道,母亲和我絮絮的说这些无非是不想让我担心而已。

在国内时逢年过节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孩子们的吵闹,厨房里青菜下锅的吱啦声,那些最平常的生活片段就是最幸福的回忆点滴。

责任编辑:任一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来一向品学皆优的我,从小就是师长心目中的好女孩、好学生。 校长老师常常说我将来是“上北大清华的料”,我也对未来充满了美丽的憧憬。但“文革”时,我却因品学皆优,被打成“走资本主义白专道路的接班人”,而饱经残酷的批判斗争,15岁小小年纪的我,被斗得曾多次想要自杀。幸蒙上苍恩佑,使我能安然的逃过劫难。
  • 毛邓不懂“共和国”的哲学内涵。按启蒙思想理论,在封建农业社会中,只有当弱势大众人为的被赋予各种基本人权(包括民选议会对行政部门的强力监控),同时又将原本极为强势的政府权力(三权不分立、司法不独立、独揽军队指挥权),予以分割和削减,此即三权分立,即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而非党的私有),从而令两大阶级之间的政治权力走向对等。此时的国家,才能称之为“共和国”,而两者权力走向对等的过程,就是“走向共和”。
  • 从零四年搬到北卡州,我一直喜爱的一个去处是位于Durham市的杜克花园。不算大的一处园子,四季鲜花不断,处处可见用心,却又不失野趣。在园子中心的一个凉亭里,刻着最早的出资人莎拉•杜克的一段铭文,上面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在她的生命里,融合了土壤的力量和花朵的美丽”。这句话,常让我联想起我的母亲。
  • 两个月前,我前往美国学习和生活。母亲之前说好的,会来机场送我,但是由于当天北京极恶劣的交通状况,很遗憾,我并没有见到她。
  • 记忆里,母亲最闪亮的眼神,是她在讲述少女时被聘为村学先生的往事,所流露出的那种无比的美好和钟情的回望。
  • 岁的我,弟弟不小心把玻璃杯摔破了,妈妈恶狠狠地凶着弟弟,奶奶出来打圆场也被骂回去。家里气氛有点僵。六岁的我,晴朗舒适的午后,妈妈已经搬出去了。爸爸带着哥哥、弟弟和我到妈在外头租的房门外,我们跪着、哭着求妈妈开门。整整一个下午我妈狠了心没有开门。
  • 奶与我没有血缘,却有着比血还浓的亲缘。从出生起直到出国前的23年,我从未与奶奶分开过,而在她去世前的13年却只能隔海相思无法相见。无法报答的养育之恩,常化为奶奶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儿时的那段美好时光,伴随着我长大的四合院,老槐树的花香,秋日围着枣树打枣的情景,还有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直萦绕在心头。。。
  • 一直以为爸妈已经习惯我在国外流浪的日子、出差不完的行程,最后还嫁到了美国。故乡一直都是最怀念的地方。每每回去一趟,爸妈总是在好几个礼拜前就问说回家想吃什么?我索幸把想吃的东西列张清单,让爸妈欢欢喜喜的去准备。
  • 在我出生时,医生惊讶地说了一句:“有环!”只见我的左腿内侧有一个结扎环的印记,医生从母亲体内取出了这枚环。
  • “这是什么啊”,一个嫩声嫩气的声音问。“那是拐杖,你太爷爷用的”。电话里传来妈妈和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侄孙的对话。什么时候,爸爸开始用拐杖了呢?我离开家才四年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