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雅乐教化人心又健身 靡音毁人亡国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67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5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音乐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人藉由音乐,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生命睿智,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讲究的是与“天地相通”的境界。音乐是活的,是有灵魂的。好的音乐可以规正人的道德,表现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则会让人迷失心智。

正的音乐教化人心

古代的音乐具备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若一个社会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个社会自然展现出安定、和谐的风貌,一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贞观德政、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人心的回归向善,呈现在乐音里,尽是祥和愉悦,那是道德高尚、操守有序的表征,是主政者与众生的大福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述了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观赏周代的音乐歌舞时,对每段音乐的评论。

当乐工、歌者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说:“乐调真美呀!我听出周朝的教化已经垫基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尽善的地步,可乐调中体现出来的民情,只有勤劳而没有怨恨了。”

为他演唱邶风鄘风卫风,他说:“乐调真美呀!声音这么深沉啊!听出人民虽然有些忧思,可是尚不足以至穷困地步。我听到过卫康叔、卫武公这两位贤臣的德教,恰如这乐调中体现出来的一样,这难道就是卫国的歌唱特色吗?”

为他演唱王风,他说:“乐调真美呀!不过音节太过繁琐细碎,正象征着政令的太过苛刻琐碎,这样,人民就吃不消的呀。这难道是走向灭亡的先兆吗?”

为他演唱齐风,他说:“乐调真美呀!声音这么深广宏大啊!真是大国风度的体现呀!表率东海诸侯的,难道就是大公吗?这个国家的前途实在是未可限量的呀。”……

季札每听一段音乐就能准确指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道德水准,这不但说明他有扎实的音乐鉴赏修养,同时也说明这些贤明君主的德教影响所及,使当时的音乐也流露出高尚的旋律与曲风,起到了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如果音乐流露出高尚的旋律与曲风,便起到正人心的教化作用。 (大纪元资料图片)

音乐反应作曲者人品

音乐仿佛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得纤毫毕露,借着乐音、姿态与神情,即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与品德教养。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当孔子熟习了乐曲形式、掌握了演奏技巧、领会乐曲意境后,他认为自己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他一心想以德服人,感化四方。我想除了先贤周文王,别人是作不出这样好的曲子来的。”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音乐智慧来源大自然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异与和谐,皆可称做“乐”。大自然中,如山间潺潺流水,产生声,声与声相感应,产生了有规律的变化时,就会出音。音与音的和谐相配,发出乐耳的声音即音乐。

古人有那种“静观天地,师法自然”的生活哲学。大自然有序的运行规则不时启发、点化着人们。人立足于天地间,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谦卑、包容与感恩,并发展出一套对应的生活方式。

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俞伯牙,跟著名琴师成连学习弹琴。经过三年的苦学,伯牙的琴艺已经尽得师父的真传了。可是弹奏起来,总觉得琴声中还缺少了点什么。有一天成连对他说:“你所少的只是那么一点神韵。但这是一种境界,是无法言传的。我的师父方子春,住在东海的蓬莱岛上,他可以帮你,我们一起去请教他吧!”

于是师徒两人来到了海上的蓬莱岛,这时成连因为要到别处去接方子春,便命伯牙在岛上等着。开始伯牙一个人在孤岛上焦急地等待师父回来。后来慢慢的,在每天的日昇月沉,潮起潮落中,他沉静了下来。有一天,他抱着琴来到了海边,缓缓地拨动着琴弦。只听到琴声随着海风,或缓或急,海浪也随着琴声节奏的起伏,或高或低,在与整个大自然的互动应和中,不知不觉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籁般的乐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充满在整个天地间。一曲终了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很多。

这时他再弹奏起乐曲来,只觉得天人合一,悠游自在。突然背后传来师父的笑声,他说:“伯牙啊!这伟大的自然,已经开启了你的无边智慧,何需子春太师再来画蛇添足呢!”这时伯牙才知道,原来根本就没有“太师父”这个人。

好的音乐可以治病

古人认为五音(古人认为宫、商、角、征、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有着对应的联系。(大纪元资料图片)

中国音乐的五声来自于五度像生,古人认为五音是正音,因为它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人有五官、五脏、五指,这与五音组成的五声音阶,是非常协调的。古人认为五音(古人认为宫、商、角、征、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有着对应的联系。

音乐可以治病,从中国的汉字可见一斑。“藥”字是由草字头和“樂”组合而成。治病需要药草,神农尝百草治百病,所以“藥”字上面有一个“草”,下面是一个“乐”。

“樂”在甲骨文是把丝弦绷在木头上的意思,指的是琴、瑟之类的乐器。到了金文,又在丝弦之中加了一个“白”,这个“白”不是指颜色,而是一直拨动琴弦的工具。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知道音乐可以治病。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勤政爱民,被推为天下共主后,却遭受蚩尤不断的挑战,生灵涂炭。蚩尤铜头铁脑,战斗力强,使得黄帝很苦恼。有一天睡觉时,天帝的使者入梦,告诉了他一个秘密,说:“用牛皮制鼓,鼓声可克制铜头铁脑。”黄帝醒来后,就立刻招来工匠,制作八十面大鼓。在两军对仗时,擂得鼓声震天,震得蚩尤连滚带爬,士兵则各个昏死在地上。

黄帝正高兴时,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士兵也奄奄一息。幸好乐师在旁,就解下士兵弓箭上的弦,按在中空的木头上,缓缓拨动琴弦,奏出如流水般悠远的乐声,抚慰了士兵们受伤的神智,使他们逐渐的苏醒过来。

中医讲究“五音治五病”,用不同的曲调,来治疗不同脏腑的疾病。中医用药不限于草、木等物质层面,而通过音乐带来精神上、心性上的升华,才是用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当人时时处在身心安宁,自在祥和时,免疫力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身体也就能常保健康了,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靡靡之音可亡国

古有“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典故。《论语》记载了孔子回答颜渊询问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时,曾说:“要舍弃郑国的音乐。”郑国音乐属于纵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来,这种音乐是使男人沉迷于美色诱惑的声音,会败坏人的性情和爱好。正如《史记‧乐书》中说,听赏音乐,有吉有凶,这就是音乐关乎心性,而心性又关乎自然之天的道理。

师旷是春秋时晋国著名音乐家,史称“乐圣”。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卫灵公带着一批侍从,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经慢慢地黑下来,他们在河边倚车歇息。

这时突然听到一阵曲调新奇的琴声,不禁心中大悦,于是招来他的乐师师涓,命师涓把它记录下来。

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从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师涓遵命理弦调琴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

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晋平公忙责问太师道:“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回答道:“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他说到这里,转过脸来问师涓道:“你弹的这支曲子是在濮河边听来的吗?”卫灵公和师涓都很惊讶,连连称是。“亡国之音”便由此而来。

中国古代的音乐都是以德音雅乐为尚,尤其是孔子的时代,提倡定礼乐。古人听到好的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坏的音乐,就定为淫乐或俗乐。古时的音乐讲究高雅,天人合一,与自然合一。音乐的形式也以简单安静、圆融和谐、清静淡泊为上品。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