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加电商 农二代翻转台东农业

龙芳台东
font print 人气: 6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5年06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龙芳台湾台东报导)务农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台东青年李奇军从工程师转回家乡务农,以自然农法有机生产,并透过电子通路推广,短短时间内创造了百万营收,摇身一变成为“农业新贵”。农委会表示,有越来越多青年农友返乡,承接父业,走出创业路,也打造专属的农业新品牌。

农委会台东水保局日前邀请3位台东优秀青年农友李奇军、罗永昌和吕宏文,分享其创业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采取友善土地的自然农法,也都曾经历二代间的隔阂,但是,靠着“做就对了”的信念,一步一脚印,走出二代农业路。

李奇军:走出去就有路 做就对了

今年33岁的李奇军是“清亮生态农场”第二代,返乡务农那一年才26岁。靠着爸爸生产,他负责加工,销售及包装交给台湾好农电子通路。目前生产的有机麻油姜和姜黄粉达到百万元营收,还有许多人愿意排队等候,但他说,前两年惨不忍睹。

李奇军说,产品铺上通路后,曾因过期而下架回收,或是生产过量而浪费,加上父子二人为了机械化生产争执不断,都让他感到极度挫折。最终凭着“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难,困在家就难!做就对了!”的信念,努力研究改善,还到台大农企菁英班进修,终于将辛苦过程化为甜美果实。“做就对了!”也成为他鼓励其他青农的经典名言。

罗永昌:可靠的长期饭票

在台东米乡池上长大的罗永昌,家里世代务农,2010年返乡照顾父亲时,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背影,忍不住落泪。站在田埂上,他发现自己站在花东纵谷海拔最高的地方,祖田是一块宝地,不能在自己这一代荒芜,因此,2012年辞职返乡。

从上班族转为农夫,不用打卡,但全年无休,还要看老天爷脸色。在谢天敬土仪式中,更学会要对大自然谦卑,友善土地才能永续经营。务农靠体力,感觉很累时,就坐在田边,静下心,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继续做就对了。

因为观念不同,罗永昌与父亲的关系一度紧张。老一辈认为作物生病了就该医治,但他认为应让它们自己调适平衡。他坚持不洒农药和化肥,采用自然农法,让土地自然肥沃。

要在市场走出自己的路,罗永昌知道要建立品牌。他把白米加上黑糯米,经过加工,让米不用浸泡,符合现代人营养、快速、方便的需求。“源天然健康米”已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他要继续傻下去,希望“农夫小罗”成为可靠的长期饭票。

吕宏文:和爸爸比赛 友善土地

吕宏文原本在金融业服务,为了一圆老婆退休后的农业梦,毅然提早还乡,和爸爸一起当农夫。一般农夫在意成果和产量,吕宏文在意的是源头。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创立“自然主义”品牌,坚持采友善农法为土地尽一份心力。

自然农法仅以人工除草,让作物自然生长,“但是爸爸看到草就生气”,前3年,两人因为草而经常吵架。他知道爸爸爱面子,便和爸爸商量来比赛,以不洒药、不施肥为条件,作物收成时故意输给爸爸,比赛让爸爸有了参与感和成就感,接受了自然农法。

吕宏文卖自家农产品,摆摊时也耍心机,他把农产品摆成早餐的样子,吸引顾客上门。“我的洛神产品差别在于对土地的用心,或许作物成长得慢,但绝对令人安心信赖。”因为处处用心,吕宏文也获选为农委会第2届百大青农。

农委会主秘戴玉燕说,青年农民是台湾农业未来的希望,透过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行销,打破距离障碍,让青农收益增加、展现创意,他们自创的品牌把台湾农业的招牌擦得更亮。◇

责任编辑:叶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梦青年根留部落系列(1)(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29日电)新竹县尖石乡石磊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瓦旦,在政治大学民族系攻读博士,也是自然农法的研发奇才,他在石门水库上游的原乡推广无毒农业,要帮助族人创造农业经济奇迹。
  • 企管硕士生赖承麟退伍后毅然回台南老家种田,经过8年的学习,从乡镇比赛拿到最后一名开始,经过农业专家指导,并就近请教冠军米达人“崑滨伯”,今年终于在1,585名高手竞选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十大经典好米,为返乡务农的年轻人带来信心。
  • (大纪元记者龙芳台湾台东报导)没有正式学农,却因为自小跟着父亲务农,累积祖辈经验加上用心研发,台东鹿野农夫陈嘉欲,用自创自制的有机肥,种植出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的帝王柑,成功实践无毒安心的自然农法栽培。
  • 行销在地品牌,南市经发局29日假大亿丽致酒店进行时尚新品SHOW暨流行时尚商洽会,将邀台南自创品牌服饰、内衣、鞋、袋包、金工及文创等业者,发表2014秋冬最新产品,结合专业模特儿、在校模特儿系学生动态展演外,周边在地品牌静态展示,邀国际买主来采购洽谈会。
  • “当农夫就要豁达”,70年次的李正恩笑着说。他原本是一名上班族,制式化的生活让他觉得无趣,想要拥有不一样的生活,从小在彰化大村乡长大,也想要替自己的家乡出点心力,不顾父亲反对,当起快乐的葡萄农。
  • 正当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贺尔蒙侵袭之际,嘉义大学视觉艺术学系于104年初由陈箐绣教授带领对嘉义在地传统布庄与五金杂货店有浓浓情怀的10位学生成立“苒苒工作室”,以制作植物染布为发展文创商品重点,强调“手感美学”与“自然工法”的艺术主张,所使用的染材多取自嘉大校园植物或购自中药行的草药,减少环境荷尔蒙的危害。
  • 7年级后段班夫妻吴显龙与黄诗淳回乡,不想领20K,于是在巷弄里开冰品店,质感装潢;开业不久就成屏东市人气冰店。
  • 台湾整体农业人口平均年龄达62岁,农委会副主委陈文德今天在立院经委会表示,未来将投入新台币30亿元,预计6年辅导1万2500位青年从农,要达到青年农夫老板年收入达100万。
  • 台中市力邀青年加入农村再生,宣布将选出50位无经验、但对农业有兴趣的青年,提供每月3万、共12个月的生活津贴,务农满1年,再可透过营运企划等方式筛选15位,给予最高80万补助。市府农业局也将组成“贤拜辅导团队”,以师徒学习机制,减轻青农压力,提高栽培技术,增加从农所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