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十六)

没有“父母”的儿童(normlessness)
font print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主要候选人:

根据P-A-C 人格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应有三部分即是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ld)等。其中的父母代表教导概念,当儿童缺乏适当的教导时,其人格构造中就会欠缺“何者是、何者非”的行为准则(normlessness),他自然不知道积极表现良好的行为;对于不适当的行为,也不知改进。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在:

1、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低社经地位、单亲家庭、父母低知识水平,父母缺乏管教技巧”的儿童。

2、前述过分被宠爱的儿童也会伴随此种儿童的行为。

主要的行为问题︰

1、主要的行为特征:生活杂乱无序是主要的行为特征,
2、表象行为是:(脱序的行为)

对自身的管理表现出:
(1)生活杂乱无章、指甲不剪、衣服脏乱、用品肮脏;身体有异味、个人卫生习惯不佳;
(2)书桌乱七八糟、抽屉有怪味、自己的东西乱丢;
(3)上课时到处乱晃、念书写字均不好好听从教师指导;自习时间在教室乱跑、骂粗话等。

对与他人的关系表现出:
(1)行为无序、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乱拿别人的物品(笔或簿子)、乱丢与破坏东西、毁损或弄脏物品;
(2)常随意推、打其他小朋友或用利器伤人、骂脏话、向人吐口水;
(3)乱动老师的桌子、东西、把老师的电脑关掉;
(4)随意在教室走来走去、经常离开班级、不回教室;干扰上课、午休或开会。

处理对策:

(1)、老师取代父母的角色,重新教导学生所有生活常规。

(2)、教导儿童日常工作,然后进行责任移转。订定班级公约来约束该生先选择数项必须遵行的班规,以行为契约的方式规范之,并严格执行。

(3)、教导该生好的行为并立即增强。将该生将来可能的行为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后果,告知父母,尤其是父亲,以寻求父母共同努力导正该生的行为。

(4)、与该生共同订定出教室常规。用代币制增强守规矩的行为。

(待续)@*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7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0日电)年少轻狂难免一时迷失,辅导有偏差行为的学生,一直是教育单位的难题。台北市学生辅导咨商中心想到好办法,结合社区友善商店,让少年跟着“师傅”学习,顺便培养职业技能。
  • 根据德国最新研究结果,父亲工作时间超长,男孩行为偏差的机会高。研究人员认为,历来政策专注于母亲的工作和家庭责任取得平衡,而给与较多的弹性,但这项研究结果揭示,政策上应奖励父亲和母亲均等机会,共同分担育儿及工作责任。
  •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怀孕的母亲若吃不健康的饮食容易产下有行为问题的小孩,而小孩吃太多垃圾食物也会增加忧郁焦虑的比率,变得比较有攻击性与爱发脾气。
  • 14名辅导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志工,今天在台中市获颁“金舵奖”表扬,辅导青少年26年的吴嫦娥获个人特别奖。
  • 为主义兴起于1930年代。由行为主义推演出来的行为改变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修正儿童的偏差行为。行为改变技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增强,运用增强物使行为增加;一是惩罚用于消灭不适当的行为。用一般的话说,就是红萝卜和棍子。用红萝卜诱导父母或老师所认定良好的行为;用棍子压制所厌恶的偏差行为。
  • 行为改变的主要途径是:了解行为者的目的,并教导他正向的行为,以达成其目的。一旦行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达成其目的时,自然而然会放弃原先的不正确行为。
  • 首先说明自卑感的来源,它与父母老师的管教有关,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师可以预防它的发生,这样可以大量减少行为偏差儿童的出现,预防永远胜过治疗。依据作者一生的体会,自卑感唯一的来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 自卑感的儿童类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儿童渴望被注意、关爱是其行为目的
  • 〈我不好,你好〉的儿童行为案例与处里方法。
  • 自卑感造成的行为偏差第二种类型〈我好,你不好〉的儿童: 吹嘘自己、打击别人以维持自尊是其行为目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