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舞(四):大唐时期(下)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532
【字号】    
   标签: tags: , ,

除了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之外,唐代宫廷舞蹈还有“健舞”和“软舞”之分。健舞即指武舞,软舞则指文舞。

唐人崔令钦《教坊记》云:“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半社、渠借席、鸟夜啼之属,谓之软舞。阿辽、柘枝、黄、拂林、大渭州、达摩之属,谓之健舞。”据统计,唐代健舞有11个,软舞有13个。

健舞代表性的舞蹈是《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

《剑器舞》动作健美,气势磅薄,具有武术的特点。唐代以公孙大娘舞剑器最好,唐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载了公孙大娘舞剑时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其雄 壮的气势跃然纸上。

《胡旋舞》来自于西域的康居国,舞女是在天宝末年献给唐皇的。为什么叫胡旋舞呢?据说是因为这种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而且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唐《通典.卷一四六》曰:“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胡旋舞的伴奏乐器以鼓为主。在弦鼓声响起的同时,胡旋女双袖举起迅速起舞,“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亦即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摇,像蓬草一样迎风飞舞,来回的旋转根本不知疲倦,转啊转啊,转了无数个圈都没有停止。

此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亦即连飞奔的车轮都觉的比她慢,连急速的旋风也稍加逊色。在飞旋的舞蹈中,观众已经是“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连观者也眼花缭乱,分不清楚胡旋女的脸和背了。在新疆龟兹和敦煌的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旋转舞女形象,她们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弧形,十分美丽。

胡旋舞从西域传入中原后,成为当时最受人们喜爱的舞蹈之一,大约五十年的时间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宠臣胡人安禄山最擅长舞胡旋,据说杨贵妃跳的胡旋舞变化多端,令玄宗为之倾倒。

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独舞,也有三、四人舞。不过,唐朝汉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汉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跳胡旋。

《胡腾舞》完全是男性舞蹈,它体现了男子豪放、粗犷的性格。为什么叫胡腾舞呢?大概是因为该舞蹈以跳跃见长,以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故名“胡腾”。胡腾舞的动作主要在腿部。古代西域舞蹈强调使用的舞步种类繁多,如移步、蹉步、碎步、踏步、跺步、以及各种跳跃步等。

《柘枝舞》也是来自于西域的舞蹈,特征是矫捷婀娜、变化丰富、腰柔体轻、热烈明快,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柘枝舞伎。不过,后来的《柘枝舞》开始向软舞转变。

软舞代表性的舞蹈有《绿腰舞》和《春莺啭》。

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录要》或《六幺》。据说在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的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幺》,大概为别名。

乐曲《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态。

诗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你看那美丽的女子,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像翠鸟、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宋代,《绿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欧阳修有“贪看六幺花十八”的诗句。

《春莺啭》的“啭”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声。根据唐代《教坊记》记载,高宗“尝晨坐,闻莺声,命歌工白明达写之为《春莺啭》,后亦为舞曲。”白明达是当时龟兹(今新疆库车)很有名的音乐家,因此所作乐曲有龟兹风格。

诗人元稹〈法曲〉一诗中所描写的就证实了该曲为胡曲,即少数民族的曲调。诗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耄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火凤》是北魏流传下来的舞曲,而《春莺啭》是唐代的创作。

关于《春莺啭》舞蹈的形态,目前尚没有找到详细的记载。唐人张佑有《春莺啭》一诗,“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描写了宫中表演该歌舞的情态。

唐代大曲,又称“法曲”,属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声乐和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二)中序(拍序、歌头),以歌唱为主;(三)破,是全曲的高潮,以舞蹈为主。著名的大曲有《霓裳羽衣舞》、《踏金莲》、《玉树后庭花》等。

《霓裳羽衣曲》主要描绘的是唐玄宗在月宫见到仙女的故事,因此舞蹈也力求体现出仙女飘逸、超凡的形象;此外,舞蹈的服装也充满了仙意,“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据说,该舞曲和舞蹈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达数百年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称赞此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唐代还有表演特定人物和情节的歌舞戏、百戏,它们是民间俗乐舞,通常出现在宫廷的节日和娱乐活动中。著名的歌舞戏,有《大面》(《兰陵王入阵曲》)、《拨头》、《踏摇娘》等。

《大面》又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出自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不仅有才、英武而且相貌俊朗,常带着假面具来迎敌。舞者带着假面具,模仿兰陵王指挥战斗之容,歌颂其战绩。此舞久演不衰。

《拨头》出自西域。主要表现一个胡人为猛兽所吃,其子上山求兽杀之。

《踏摇娘》,创作于隋末。隋末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

综上所述,唐代乐舞无论从内容、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不仅是集大成者,更是一个开创者。它与唐代“容纳一切,融通一切”的气魄息息相关。而且,由于唐朝大多数皇帝或崇信佛教,或崇信道教,唐朝乐舞中的崇仙舞蹈也是数量不少,代表性的舞蹈是《四方菩萨舞》、《五方狮子舞》、《天竺乐》、《云韶乐》 等。

唐朝乐舞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最为绚丽多姿的一页。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宫廷舞是伴随着古代宫廷的出现而形成、确立和发展,在中华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 随着民间俗乐舞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宫廷,自西周以来提倡的中国宫廷雅乐舞在保留以往庄重、崇高的同时,也开始吸收俗乐舞;俗乐舞在中国宫廷舞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首先体现在管理俗乐舞机构的设立。
  • 汉代宫廷舞的发展,为中国宫廷舞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而介于这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高潮来临前的准备阶段。
  • 大唐宫廷舞种类之繁、式样之多、分类之细、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历代王朝可比。
  • 宋代宫廷舞表演形式有别于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是“队舞”,和有情节、表述人物故事的“大曲歌舞”的出现,共同特点是典雅规范。虽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队舞,如《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队舞》,但宋时出现的队舞高度规范化,不过基本是承袭唐代舞蹈,缺乏创新。
  • 元朝是由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宫廷舞蹈除了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点外,还融入、吸收宋代宫廷大曲歌舞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
  • 明代宫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礼仪性随着满清帝国的建立有了新特点。由于清朝亦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宫廷舞蹈除了因袭前朝之外,还融入了满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