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南随笔】《礼乐文明纵横谈》:魂兮归来(二十)

人气 12

(续上期)礼貌———礼乐文化的人格形象
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祭祀庆典,礼仪周全;日常细事,以礼导行。大至制礼安民的治国思想,小至执礼待人的个人品德。礼乐是社会生活的秩序,人品是礼乐展示的载体。礼仪之邦的荣耀,国人理应倍加珍惜。

礼貌,是礼乐文化的人格形象。《诗经》云: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老的歌谣亲切提示人们,立身处世,要小心翼翼,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一个亲昵的顾盼,是礼的第一张温馨的名片。《孟子.告子下》曰: “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注云:“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 尚未开口说话,微笑先行,和颜悦色,以礼相迎。初相识,始交往,对人恭敬有礼,迎来的,将是对方的尊敬和友好。

礼貌首先表现在仪容仪表上,继而在语言谈吐,行为举止,衣冠饰物等诸方面,透露着人们文化修养的讯息。仪容仪表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当是面容的整洁。所以,我国古代对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就是“盥栉”。盥,即洗手洗脸;栉,梳篦的总称。苏轼诗云:“溪女笑时银栉低。” 栉,即梳理头发。屠羲英编写的《童子礼》,第一条就是: “晨兴即为盥栉,以饰容仪。” 清早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脸梳头,从小养成卫生的习惯。天生丽质,容貌是天生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容貌有待修饰。《孔子集语》云:“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容貌有待修饰,这是自爱自重,也是对他人的礼敬。脸脏了要洗,头发乱了要梳,指甲不齐要修整,鼻毛过长要剪去……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不过,面容确实有待适当的打扮。化妆要与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相宜,切忌孤芳自赏,也不要盲从“流行就好,时尚就酷”。似有似无的淡妆,给人以丽质天成的印象,这是打扮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泽霖

相关新闻
台湾高尔夫俱乐部通知
2024 2024 台湾传统周--击鼓跳舞 隆重登场 隆重登场
阿拉巴马州男子被控在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外引爆爆炸装置
司法部发言人:法妮·威利斯资金报告“不一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