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十一):中国石窟艺术(1)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32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石窟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大多依山崖而建。石窟艺术由建筑、彩塑、壁画三大类组成。建筑是载体,它包括木结构窟檐和建筑绘画;壁画是石窟的装饰,面积巨大,内容比较简单;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是石窟艺术的主体,由于内容丰富,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称于世。

石窟艺术最早源于古印度,公元三世纪传人中国。中国北方在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南方长江流域出现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四百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它地方未再开凿任何大型石窟。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

第一次造像高峰: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却没有停滞不前,并在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佛教的盛行,不仅使这一时期的雕塑、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石窟艺术,包括堪称世界奇迹的甘肃敦煌莫高窟。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像雕刻上。魏晋南北朝是个大举兴佛的时代,而且许多皇帝和王公贵族也信仰佛,为了表达对佛的尊崇,北朝的一些皇帝下令到处开山凿窟,雕塑佛像,因此形成了石窟艺术。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在这些石窟中布满了大小的佛像和其它艺术珍品。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地区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艺术的强烈影响,因此,探讨中国石窟的渊源和艺术传承就必须深入了解新疆石窟。此外,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响,有着古希腊人的面貌特征,波状发纹、高额、尖鼻、薄唇,眼窝深陷。到了后期,则呈现本土化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中国人的特征。

◎新疆石窟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目前发现石窟遗迹的有四个地区,由西向东依次为古疏勒区(今喀什)、古龟兹区(今库车、拜城)、古焉耆区(今焉耆)和古高昌区(今吐鲁番)。

从建筑形制上来看,新疆石窟比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庙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禅打坐的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五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还出现了中央设坛立像的佛坛窟。焉耆、吐鲁番一带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筑的洞窟。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绘有壁画,原先多数还有塑像(现绝大多数已毁)。六世纪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释迦牟尼和弥勒像。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十六窟至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一千米,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窟龛二百五十二个,石雕造像五万一千余个,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十七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其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于东西方交流要道丝绸之路上,具体位置在鸣沙山东麓断崖。相传前秦(366年)时,一个叫乐樽的和尚经过敦煌东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发出了灿烂的金光,万佛在金光中闪现。乐樽于是化缘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后来又有一个叫法良的和尚来此朝拜,开凿了第二个石窟。到了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和尚来此朝拜,并开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的艺术达到了顶峰。

莫高窟绵延南北近两公里,分上下五层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因为敦煌的岩质不适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为主。这些洞窟一般以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

经过历朝修建,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现存石窟为四百九十二个,其中南北朝北魏时所建的石窟有三十二洞。

北朝时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竖立一座通顶方柱的洞窟,象征着佛塔的内部空间。这种窟形是从古印度的塔堂窟发展而来的。这时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释迦佛或未来的弥勒佛,主像两侧是两个随侍的菩萨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兴建规模最大。现存窟龛共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全山造像十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当时代表性的洞窟。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时期,孔子50多岁时,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子路、子贡离开卫国,在去陈国的道路上,遇见一个采桑妇女。孔子见这女子体态很美站在桑树旁,便触景生情顺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女子听了淡淡一笑,随后接了一句也吟道︰“夫子行陈必绝粮。”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若本传奇仅满足于向人们讲述一桩爱情奇缘,未免流俗。正如孔尚任创作《桃花扇》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曹雪芹之《红楼梦》写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实则告诫人生如梦,不要太过沈迷于红尘纠葛。《无双传》也正是通过仙客与无双的悲欢离合表现乱世中侠士的豪烈和舍生取义。至古洪出场,本传奇的主题才真正展开。
  • 苗栗县竹南蛇窑创办人林添福老陶师,今年迈入90岁,77年来从事陶艺未曾停歇;“林添福九十陶寿展”,除了献寿祝福,更由代表老、中、青三代的陶艺家参与,象征陶艺薪火相传。
  •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事万物。世间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间中都有相对应的物质。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
  • 明代宫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礼仪性随着满清帝国的建立有了新特点。由于清朝亦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宫廷舞蹈除了因袭前朝之外,还融入了满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特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