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十一):中国石窟艺术(2)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131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二次造像高峰:唐朝

到了隋代,由于隋文帝大兴佛法,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开建的洞窟多达九十四个,几乎是莫高窟开凿二百多年来总数的一倍。

洞窟的佛像一下子变得高大恢弘,并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现了众多五彩缤纷的菩萨、金刚,仿佛是突然间众神粲然云集于华夏大地。到了唐朝,石窟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发展。

◎龙门石窟雕塑

龙门石窟的雕塑大规模开凿于北魏和唐代。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块左右,全山造像十万余尊。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气势宏伟,雕琢精湛,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完成,为龙门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石窟。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十七点一四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徽露笑意。两旁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严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奉先寺群像形象生动,各具情态,体现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万佛洞建于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680年)。因洞内南北壁上满刻着小佛,共约一万五千余尊,故称万佛洞。正壁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在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后人有称之为“说法印”。

后壁雕刻有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形象别致。南北壁的壁基上刻有伎乐人,舞者衣带飘扬、婀娜多姿;奏乐者手执乐器,形像生动。洞外南壁观世音菩萨,左手提净瓶,右手举麈尾,比例匀称适度,体态动静都刻画得非常自然。

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四米多,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从角石上突起的狮子来看,雕刻风格古朴,应是辽代的贵物。木塔总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其中塔刹高约十米。

塔平面八角形,底层直径为三十点二七米。塔有五个明层,各层间又夹有暗层,实为九层。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塔的整体比例适当,其外形也显得稳重而庄严。

◎敦煌石窟雕塑

隋唐为莫高窟的全盛时期,特别在唐朝。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石窟的开凿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莫高窟唐现存四百九十二个石窟中,唐朝时建造的就有二百四十七洞。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南北朝。唐代时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九十六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了天国的壮丽图景。

◎乐山大佛

俗话说,去峨眉山一定要去乐山大佛看一看。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凌云山上,为凌云山临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开凿凹进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七十一米,头高十四点七米,耳长六点一二米,鼻长五点三三米,肩宽二十四米,手指长八点三米,脚背宽九米、长十一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

这尊大佛像,双手抚膝,神情肃穆,目视着莽莽大江。它不仅体型巨大,而且雕刻技术高超,结构匀称,比例适宜,线条流畅。头部身上还巧妙地暗藏着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流冲击,减弱风化。在佛窟左面岩壁上,有一条与大佛同时开凿的险峻栈道,因其盘旋九曲,故名“九曲栈道”。从栈道可下到大佛的脚底处。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开元初年(713年),历时九十年方竣工。当时凌云寺名僧海通见三江汇合处,每逢洪水季节便水患不断,遂蒙生修建大佛的念头,想借此以镇水妖。于是他历尽艰辛,四处化缘历时二十年集资。海通没等到大佛建成即过世。

后经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继续将其建成。现凌云山顶的海师洞,传为海通修习之所,洞内有海通塑像,高两米,盘膝而坐,手捧装有眼珠的托盘,面容刚毅,威不可犯。

第三次造像高峰:晚唐至两宋时期

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重庆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不同,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重庆大足县境内,有唐宋以来石刻造像一百余处,六万余尊,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宝顶山摩岩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最为壮观。北山摩岩造像,位于县城西北一公里,创于晚唐,历经五代、两宋,雕刻诸佛、菩萨等,造像近万尊,以精美典雅着称于世。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刻工精湛,人神合壁。

中国的石窟虽历经千年岁月洗刷,甚至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仍有一些石窟保留了原貌,成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艺术博物馆。今人亦可以从不同时期石窟的雕塑内容,寻找到先人们对佛法的虔诚,对佛的无比敬仰。或许这也是先人们留给今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吧!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石窟艺术最早源于古印度,公元三世纪传人中国。中国北方在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南方长江流域出现了又一次造像高峰。
  • 清朝的李斌如,多才博学,又精通武艺,参加童子考试二十多年每次都是失意而归。知府张化鹏喜欢他的才学,特拔举他文试第一,他又去应武试,也考得第一,大家都认为他入京城学校不成问题。
  • 唐至德二年(757),王常进终南山正好遇见大风雨,只好在山中过夜。半夜雨停了,月白风清。王常望天感叹说:“我想治国安邦,手里却没有丝毫权力,也没有任何资助;我想救天下饥寒的人,自己却缺衣少食。看来说什么神灵佑护好心的人,纯属胡说啊!”
  • 这里要说一位90多岁的“再生老人”——牛文启,她记得从清朝咸丰年起158年间,多次投胎转生的真实故事。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