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君子坦荡荡 历代“伯乐”豁达举贤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12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7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韩愈在《马说》中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不仅本身要具备才能、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不怕他人超越自己的心胸、善于识别他人的长处、更不起妒嫉之心。正是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中国历代都有出现。

伯乐善相马也相人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伯乐精于相马之术,见晋国大乱,渡河入洛,隐居于北邙山太极岭中。当时,鬼谷子隐于云楚,墨翟隐于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来。

一日,伯乐见一匹马拉盐车而上山,其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此马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齐、秦诸国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

在伯乐垂暮之年,秦穆公问伯乐谁可以替代他,伯乐说:“我的儿子才能不高,只能鉴别好马,而不能相千里马。不过,同我一起挑菜、担柴的人当中,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马技术不在我之下,请大王召见他吧。”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他回京城报告说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告知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当秦穆公派人取回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对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马技术,实在罕见。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机,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九方皋所相之马远远超过了千里马。”

那匹马果然名不虚传,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马。同九方皋相马一样,伯乐不注重九方皋的表面,而了解其内在,并大赞其胜过自己。

文坛伯乐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欧阳修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欧阳修在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文甲天下,作为一代文学宗师,欧阳修心胸极为豁达,对人才不妒嫉,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后人称他为“文坛伯乐”。

“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称他为文坛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但张方平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便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

当时,欧阳修与张方平因政见不同而不相往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 “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书《荐布衣苏洵状》极力赞扬苏洵,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大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也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时一篇文章让欧阳修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还是观点,都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便将其列为第二。

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位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

把宰相位让给管仲的鲍叔牙

管仲可以辅佐齐桓公终成大业,实赖于能得鲍叔牙的推荐。(网络图片)

鲍叔牙一则有知人之明,认定管仲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二则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推荐管仲为相,以辅佐齐桓公,自己甘居管仲之下,做管仲的副手。这种公而忘私,胸怀坦荡,推贤让贤的高贵品质,历来被人们传为美谈。

而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却也深明大义,不计较一箭之仇,用洗三次澡、洒三遍香水的大礼,去迎接管仲,并拜管仲为相。

从此以后,管仲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的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国由乱而治,转弱为强,终于能够称霸于诸侯。齐桓公便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主。

管仲之功,实赖于能得鲍叔牙的推荐。因此,荀洵在《管仲论》中说:“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这话讲得非常深切。

举贤不避亲仇的祁奚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祁奚,即祁黄羊,春秋时晋国大夫,后任中军尉。他为人处事公正无私,襟怀坦荡,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担任此职。”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他?”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去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自已的儿子?”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说:“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祁黄羊讲的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举荐贤人不因私害公

《宋史‧史浩传》记载: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他喜欢举荐人才,曾向朝廷推荐陈之茂,去担任州郡官。皇上知道陈之茂曾说过史浩的坏话,就说:“你难道是以德报怨吗?”史浩说:“微臣不知道有什么怨恨。”

另外,莫济这个人,对史浩诋毁非常厉害,史浩却推荐他掌管草似诏命的事。皇上说:“莫济不是非议你的人吗?”史浩说:“微臣不敢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

解狐为人耿直,公私分明,他和当时晋国一个势力强大的大夫赵简子关系很好。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解狐竟然推荐了夺走自己妻子的荆伯柳,因为他觉得只有荆伯柳可以胜任。果然,荆伯柳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荆伯柳得知是解狐推荐自己后,就登门前去拜谢,但解狐却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因为你能胜任,可是私人之间,我和你有不共戴天之仇。”

推荐批评过自己的人

《吴志‧陆逊传》记载: 陆逊,字伯言,吴郡人。有一次,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吴主孙权,批评陆逊:敲百姓的竹杠,骚扰当地平民。陆逊因此受到孙权的训诫。

后来,陆逊到了京城,言谈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并向朝廷推荐他。

吴主孙权说:“淳于式批评过你,你却推荐淳于式,这是为什么?”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的本意,是要保护百姓,所以批评我。如果我因此而诋毁淳于式,岂不是混淆了君王的视听?此风不可长!”

《吴志‧吕蒙传》记载: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他曾因部队的过失,被江夏太守蔡遗上告朝廷。吕蒙并不因此怀恨蔡遗。

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后,孙权向吕蒙征求意见:“谁是继任此职的合适人选?”吕蒙回答说:“蔡遗是个称职的好官。”

孙权笑着说:“你想做当代的祁奚(无私荐贤)吗?”于是任蔡遗为豫章太守。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史称“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统治的历史中,尧帝统治时期可以说是最好的时期。无论是孔子的评价,还是史籍的记载,都对尧帝的统治推崇备至。《史记》中形容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 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那是因为古时候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古代的杆秤用木头制成,杆上有16颗秤星,一颗星代表一两。杆秤看似简单,但里面却有许多学问。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音乐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人藉由音乐,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生命睿智,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讲究的是与“天地相通”的境界。音乐是活的,是有灵魂的。好的音乐可以规正人的道德,表现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则会让人迷失心智。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帝舜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虽历经5千年沧桑,仍然闪耀着光彩。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几乎人人都做梦,但在人类文化中,无论古今中外,对梦的了解,始终是一个谜。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梦,远在商朝就有占梦官专门为宫廷与贵族来解释梦,并认为梦境会反映出吉凶祸福。
  •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代人急功近利,总想做件大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一夜致富。从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却不知道大事是从小事积累而来,同时,不重视小的错误也会造成大的失误,成“千古之恨”。五千年传统文化给后辈留下很多典故,阐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早期被称为“簦”。据说伞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黄帝,被称为“华盖”,后来成为皇帝和官员车辇上的“盖”或称“罗伞”,而百姓使用的雨伞据传是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发明的。
  •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很多著名贤母的故事,其实古代严父教子的故事也非常多,与母亲不同的是,父亲们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多以“家训”、“家书”等方式劝戒子孙。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名臣大儒都留有家训。“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 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神州”,因为它是神的故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到女娲、伏羲、神农三皇所经历的岁月来看,这显然是一段人与神共处的岁月,神曾经直接传授文化给人类。神传文化当然就有它的神迹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辗转下世,方方面面给人类启蒙,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文化、娱乐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无数的神迹。本文只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选取几则关于诗、画、乐界出现的神人神迹。
  •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