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复庵记》赏析

顾炎武吁请人们敬重修炼者

作者:陆真
font print 人气: 146
【字号】    
   标签: tags: ,

【作者介绍】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今江苏省县名)人。生于世宦之家,自幼在嗣母教育下,受到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的熏陶。十四岁时,曾参加当时的政治学术团体“复社”。1645年5月,清兵南下攻陷了南明都城南京。顾炎武先后参加了有名的苏州起义和保卫昆山的战斗。失败后离开家乡,流浪四方,联络抗清志士,考察社会情况,以便待机再起。

他曾在山东章丘垦田自给,并往来于山东、河北各地,先后十次拜谒、凭吊过明朝皇陵,寄托故国之思,两次拒绝了清廷的招聘。晚年定居华阴。

在学业方面,顾炎武是明清时期的大学问家,他对於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皆有突出成就。著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名传后世。

本篇选自《亭林诗文集》。“复庵”是明朝的“中涓人”(主持打扫卫生的人)范养民,于明亡后,隐居华山时所建的居室。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省华阴县城南,海拔两千二百米,北瞰黄河,南连秦岭,有壁立千仞之势。顾炎武六十五岁时曾登游华山,寄宿于复庵。这篇文章即写于此时。

【译文】

明朝,宫中主持打扫卫生的人:范养民先生,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徒步来到华山,当了道士。几年以后,才有能力在华山的西峰左侧建造庐舍,取名“复庵”。华山的许多贤良士大夫,跟他交往。华山周围的人们,都信任他,尊敬他。范先生原来并不是爱好神仙方术一类的人。他从小读书,喜爱《楚辞》,诸子及经史之书,也流览了很多。后来当了太子的伴读官。

当李自成胁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把他们二人带出京城的时候,范先生知道他们必将向西方逃奔,于是抛别自己的家人,急忙奔往关中,打算尽自己保护太子的职责。可是太子不知去向,于是范先生就抛弃世间纷争与名利,出家当了道士,专心做个志行高洁之人。

华山悬崖的顶峰上,有松树可供乘凉,有土地可供种莱,有山泉可供汲水。不用向官府纳税,也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簿记。华山下的人,有人资助他造屋材料,他这才造了这个屋庵居住。共有三间屋,门窗向东,以便早上迎接日出,那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高洁与辉煌的地方啊!

我(顾炎武自称)曾在他的庵中住过一次。开门眺望,黄河以东的雷首山,山色青苍,高高耸立,那是相传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终于饿死的地方,这两位志士,好像仍在山间拱手礼让,他们原是范先生所思慕、效法的人啊!

从这里向东,就望见汾河的一个曲折处,那绵延的介山(在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在云层里时隐时现,这时好像将要看到昔日的介子推,跟从晋公子重耳,流亡回国以后隐居山中的情景,(介子推跟从晋公子流亡而终于回国这件事)更是范先生怀有希望却未能实现的啊。

从这里再向东,在那太行山与碣石山之间,是皇宫、皇陵座落的地方,然而相隔遥远,可望而不可见,我同范先生一块儿,伤心落泪了。

我写下这篇文章,留在山里,希望登上此山的后来人,不要忘记范先生潜心修道的志趣和高尚做人的行为(原文是“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赏析】

本文记叙了复庵的创建情况和作者临庵瞻望的感慨,赞扬了范养民不忘前朝的遗民气节,表达了作者赞扬修道人、赞扬志行高洁者的精神风貌。

在写作方法上,本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记叙条理,层次清晰。文章题为“复庵记”,开头即说明复庵的来历。由复庵自然连及复庵主人,于是接着介绍范君的为人及其由“中涓”而为“黄冠”(道人)的经历。然后,具体记叙建庵的情况,择定庵址、筹备材料以及庵的规模、座向,皆有条有理作了扼要交代。写作者开户而望的感触,先写“大河之东”,次写“自是而东”,末写“又自是而东”,遵循着视线在同一方向延伸的程序,写得极有层次。

二是记事、写景和议论、抒情交融结合。文中记叙复庵的营建,介绍范君的经历,是记事;记叙开户而望之所见,是写最;写华山之人对范君的敬重,写范君对伯夷叔齐“慕而为之”和对介子推“有志而不遂”,是议论;写作者对范君进入修道的原由、对范君效慕先贤的赞扬,写自己瞻望宫阙山陵而不可见的悲伤,是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穿插交融,有机结合。这种写法,不仅仅向读者展示了事物的形貌和过程,而且能够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充分抒写出来,从而使读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顾炎武要求读者(即“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范君是个道士,他的“志”就是修道。道家是修真的人:讲究修真养性,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返本归真。范君的志行是高洁的。

作者写作此文,专门赞扬一位修道人,赞扬一位志行高洁者的风貌,这真是十分难得可贵,具有远见卓识!@*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帝。(柚子/大纪元)
    名字叫“知”的人,在玄水边,遇见名字叫“无为谓”的人。
  • 苏州葛可久是个名医。朱丹溪隐名埋姓,投之于门下。三个月过去了,葛可久发觉他切脉、处方有时还超过自己,因此很器重他。
  • 春秋时期,齐国少年竖刁,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竖刁长大后,地位更加显赫。
  • 这种君主教育——驭君术,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职责和能力。
  • 听到这里,孔子长叹一声:“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吧!”
  • 寡妇从窗口说:“你不让我进门,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 金华县城里有个花花公子施王孙,一天,强抢民女方姣仙,逼迫成婚。方姣仙宁死不肯拜堂。施家只好暂时把她安顿在一间冷屋内。
  •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重耳在齐国待的时间长了,齐桓公便将宗女(史家称齐女)嫁给他。他渐渐地留恋起这种生活,几乎忘记了先前确立的“除奸复国”的宏愿大志了。
  • 子路说:“为什么要尊重学养不如自己的人呢?”
  • 哀公说:“您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