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贤相录

【史海】清正廉洁敢于直谏的“四知宰相”杨震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72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8月19日讯】相者,原为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何谓贤相?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据《荀子‧富国》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喂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中国数千年来,朝代更迭,贤相辈出。

杨震(公元54年~124年),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渭南华阴市)人。他是东汉中期的著名学者,也是清正廉明的名相。他前半生以教学为生,后半生为仕,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官职。杨震才学过人,廉洁奉公,他的事迹被历代人们传诵,誉为“四知宰相”。

关西夫子

杨震出身名门,他的八世祖杨熹在汉初时就有战功,被封为赤泉侯。他的高祖杨敞,在昭帝时官至丞相,封为安平侯。父亲杨宝,通晓欧阳生所注释的《尚书》。

哀帝、平帝时期,政治昏暗,社会动荡,杨宝没有出来做官,隐居教授学生。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杨宝被征召做官,他拒绝应征而逃走。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认为他气节高尚,准备重用。建武中期(公元25-26年),光武帝让皇宫司马门主管特派公车征召他去做官。杨宝因年老多病,未接受征召,不久病逝于家中。

出仕为官之前,杨震志在研究学问。(大纪元资料图片)

杨震受父亲影响很大,从小喜爱研读诗书。后来,他跟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生注释的《尚书》。他潜心博览群书,对各种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知识渊博,被读书人称为“关西夫子。”

杨震除了自己深入钻研,还经常客居于湖县,教授学生二十余人,深受当时社会各届好评。由于他做学问的名声越来越大,州、郡长官多次具礼前来聘请他出仕作官,他都称有病而拒绝。人们都以为他是年龄大了,无力登上仕途,都感到很惋惜。但杨震并不在乎,研究学问的志向更加坚定。

到杨震五十岁时,大将军邓骘听说他有才德,召聘他出仕,推荐为茂才。经过四次调迁,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

暮夜拒金

杨震出仕以后,虽已身为高官,但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当他到东莱郡赴任时,路过昌邑县,过去曾经他推荐的荆州茂才王密当时正在昌邑县任县令。王密前来进见杨震,到深夜人静时,王密拿着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以表举荐之恩。

杨震责备说:“我很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王密说:“黑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生气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退了出去。

从此,杨震“暮夜拒金”的典故被后人广为传颂。

公正廉洁 选贤任能

后来杨震任涿州郡太守,他的性格依然是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他的子孙经常是粗茶淡饭。他不吃鱼肉,出门不骑马不坐车,而是经常步行。亲友故旧有时劝他置一些家产,好留给子孙。他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让后人都称他们为清官子孙,我把这个美名留给他们,难道还不丰厚吗?”

由于杨震德才出众,他的仕途还算畅达。元初四年(公元117年),杨震被征召到京城担任太仆,后来又升任为太常。杨震在博士选举中改革以往名不符实的局面,他举荐通晓经典的名士为博士。像陈留人、杨伦等人,他们都很有学问,世人都称赞杨震善于选贤任能。永宁二年(公元120年),继刘恺之后,杨震担任了司徒之职。

抨击时弊 忧国忧民

杨震辅政的汉安帝是一个比较昏庸无能的皇帝,政治日益腐败。他不但不听杨震的多次上奏。反而为奶妈王圣大肆兴修府第。宦官中常侍樊丰又和侍中周广、谢恽结党营私,动摇国政。

杨震面对大汉江山被这些人腐蚀,心如火焚,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再次上书。杨震谈古论今,向皇帝奏告详细灾害和边境战事。当时蝗虫成灾,羌族又来进犯,东、西和北三面边疆受到侵犯,国库空虚。而皇帝却给王圣修建京城门内府第,花费以亿计算。奸佞之徒弄权作威,各州郡官吏奔走高官之间,太尉、司徒、司空府选拔官员都要看权宦脸色行事,贪官污吏贿赂成风,朝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面对此种情景,百姓无不痛心。

杨震恳请皇帝深思远虑,以国家利益为重,安帝一直置之不理,就更加助长樊丰、谢恽等奸佞之徒的气焰。

被奸臣所害

樊丰等奸臣把杨震恨之人骨。起初,由于杨震是有名的大学者,权奸们还不敢立刻加害。但是,他们等待时机,准备报复。有一次,河间的赵腾到朝廷上书指责朝廷的过失。汉安帝借题发挥,给赵腾定了欺君和大逆不道之罪,这属于死罪。

杨震得知,上书道:“臣下听说,上古时代,尧为敢于进谏的人在朝廷上设立了谏鼓,舜为敢于进谏的人在朝廷上设立了指责自己过失的谤木,以便于他们进谏。商、周一些贤明君主听到小人物的抱怨,甚至骂人的言辞就自我反省。这些都是为了做到眼明耳聪,广开言论,让人民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今,赵腾所做的只是措辞激烈,指责朝廷。这与持刀杀人有着根本的差别。请求减轻赵腾的罪名,饶恕赵腾一命。”汉安帝置之不理,最终把赵腾推上了断头台。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春,樊丰等人又乘安帝去泰山祭祀之际,大兴土木。杨震太尉府部掾高舒,召见国家主管工程的官员大臣进行调查,查出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杨震就此事写好奏章准备呈递皇上。樊丰知道后非常害怕。

这时,主管天文的官员太史警告说,天上群星位置发生变化,而且反方向运转。樊丰等人异口同声把罪名栽在杨震头上。他们诬陷道:“自从赵腾死后,杨震一直心怀怨恨,而且他是邓骘推荐做官。邓骘一家被皇上处死后,杨震对皇上也一直有愤恨之心。”

汉安帝从泰山返回京师后,当晚,便派使节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官印。从此,杨震紧闭门户,谢绝所有来访的宾客。樊丰等人还不解恨,让安帝的舅父、大将军杨宝弹劾杨震。理由是,杨震身为国家大臣,竟然不服罪。汉安帝便下诏,将杨震遣回家乡弘农郡。

杨震举家离开京城洛阳,当走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他悲凉感慨地对儿子、学生们说:“死是读书人正常的遭遇。我蒙皇上看重,位居高官,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铲除;痛恨近幸淫妇邪恶却不能禁止;我有什么面目再见太阳月亮!我死之后,用下等杂木做棺材,被单只能够盖住尸体就够了,不要运回祖宗坟墓,不要祭祀。”

说完之后,杨震服下毒酒,自杀身亡,时年七十余岁。

杨震含冤去世后,弘农郡太守按樊丰等人的旨意,派官员到河南阻止杨震的丧事西行。杨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边。移良还指派杨震之子到驿站当差,代替信使送递邮件。路上行人看到此景,无不悄然泪下。

一年以后,汉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都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政、陈翼等人上书顺帝,要求重新调查处理杨震冤案,给杨平反昭雪。顺帝感念杨震对国家忠心,下诏任命杨震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一百万,用三公礼仪,把杨安葬于华阴潼亭。

改葬这天,百姓络绎不绝,参加葬礼,以纪念这位清正廉洁、正直无私、疾恶如仇、敢于直谏的“四知太尉”。

责任编辑:萧雨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主妇相夫教子与宰相辅佐君王本是一理
  • 明朝时代,有个叫施邦耀的人,喜欢研究王阳明的学问。他办事认真细致,在漳州做官时,先把州里所有不法份子的名字、劣迹等情况,调查清楚,以后每次发生了案件,很快就能把罪犯捉拿归案。大家都觉得他很神奇。
  • 崔玄晖,唐代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官至宰相,为官以清廉闻名。崔玄晖当上侍郎时,他的母亲卢氏,告诫他说:
  • 殷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叫简狄,因为吃了玄鸟(即像燕子的鸟)掉下的蛋而怀孕,生下了他。契长大成人后,帮助禹治水有功,后被封在商地,赐姓子。契在商地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们生活安定。到成汤继位时,他不仅敬顺天命,祭祀鬼神,而且能任用贤臣。他任用的最重要的一位大臣叫伊尹。伊尹原本是一名弃儿,因养母住在伊水的旁边,故以伊为姓。他是一名厨师,身材短小、猊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于是用自己高明的烹调手艺接近商汤,并劝他取夏桀而代之。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时觉的相见恨晚,于是拜伊尹为“阿衡”(即宰相)。
  • 周必大是宋朝时人,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祖是郑州管城人。祖父名诜,宣和中年在庐陵去世,所以举家定居庐陵。父利建,曾为太学博士。宋绍兴二十年科举进士及第,首任徽州户曹。在孝宗在位时,官职不断上升,官职至宰相。
  • “相由心生”源于中国唐代“裴度还带”的故事。唐代名相,辅佐四朝君王的社稷重臣裴度,年少时颜丑平庸且又贫困潦倒。一天,一个算命先生看到裴度的面相后,说他是饿死的命。裴度恐于厄运,便常到寺院烧香礼佛,平日也谨言慎行,力心行善。后来算命先生再次巧遇裴度,惊奇地发现他的灾祸已化解,且日后荣身宰相大富大贵。于是很好奇的问裴度是如何破解的,裴度说他并没做什么,只是无意中在香山寺见到一条玉带,是一个姑娘为了搭救身陷囹圄的父亲而准备的,裴度得知后于是就还给了她。裴度不贪恋钱财,日渐行善累积的福分,不仅使相貌得以改善,就连命运也得到很大的改观。可见,人的命运虽是既定,但也会因平日的言行发生改变。这就是中国民间所说的:“相由心生,命由心造”。
  •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时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进士出身,屡官至右拾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副宰相),后被李林甫所谮而被谪外任。他善诗文,有《曲江集》传世。
  •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父亲曾是齐国的大夫,然而到管仲这一代后,却是一贫如洗,但管仲丝毫不以贫困的生活为耻,他经营了小本生意来维持家计,更是认真的苦读诗书,勤练武艺,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负。
  • 安民,只是一个小小的石匠而已,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草民,也懂得什么是正直奸邪,什么是黑白颠倒。可见,羞耻之心是人皆有之的,只不过有人被势力逼迫,有人被利益诱惑,就放弃了原来的那份廉耻判断。
  • 前朝恨无回天力,这届宰相你可强; 鸭绿江前巧张扮,仕途得江又丢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