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孝道”(一)

古代圣王以孝治天下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2412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8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中把“孝”升华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道运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载万物的大义之理,是人必做的行为。

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圣王治国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国自来家国一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和则国和,家兴则国兴,家庭稳定则社稷稳定。所以自古教化百姓都首先从齐家开始。

《弟子规》通篇都在讲孝。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现代人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可古人不这么认为,子游向孔子问孝时,孔子说;“现在人认为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狗和马也都被人饲养照顾。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为孝乎?”其中“色难”有二种解释:一是说侍奉父母时,子女一直都能保持和颜悦色最为困难;一是指无论父母的脸色是否好,子女都能始终恭敬最为难得。

《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讨厌我们时,我们还是一样孝顺他们,这种孝行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虞舜至孝 孝感动天

自古以来,能尽孝道的人很多,但是像舜那样受了种种陷害仍能保持孝心者,毕竟少见。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橕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就从上面往井里倒土,想要杀死舜。当象得意的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但舜并未露出忿怒的脸色,仿佛若无其事。此后奉侍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的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在《中庸》中,孔子更盛赞舜:“舜其大孝也与”,大舜之“孝感动天”也位于《二十四孝》之首。

王祥卧冰求鲤

《搜神记》和《晋书》都记载了关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个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待他不慈,数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不好,于是失去了父爱。他每天被责命清扫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地侍奉他们,毫无怨色。

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当时天寒冰冻,河水已经结冰,哪里才能找到鲤鱼呢。他便解开衣服,希望能用体温化开冰,抓到鲤鱼。这时,冰忽然自动裂开,一对鲤鱼跃出河面,王祥高兴地拿着鱼回家孝敬继母。乡人惊叹,以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王祥长大成家之后,继母对他依然百般刁难。但是他的弟弟王览对兄长却非常尊敬,每次母亲惩罚哥哥时,弟弟就会来从旁解围。王祥的道德和学问日渐提升,名声也愈来愈好。继母随起了害王祥的念头,在酒中下毒给王祥喝。结果弟弟发现了,在情急之下,冲过去把毒酒夺过来,当场要喝下去,后母看到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兄弟之情最终感化了继母。王祥用其有德行和真诚,转变了这个恶缘。

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之后,王祥跟王览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传家宝剑给王祥,并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一定会非常的发达荣显。王祥立即把宝剑送给弟弟。史书上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 mǐn)损,字子骞( qiān),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缰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乞巧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母亲在只有一个孩子受冻,如果母亲离去,将有三个孩子受冻。继母听了深受感动,终于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绑架蒋介石,将他囚禁在西安高桂滋公馆,蒋于12月19日,背着张学良写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遗嘱(这份遗嘱,后来在2004年6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解密的一万余件宋子文档案中首次披露)。
  • 韩信(公元前230年-前196年),是西汉开国名将。他由受胯下之辱到被拜为大将军、率领汉军暗渡陈仓、收复关中、拿下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最后灭楚兴汉。他身兼“王侯将相”之才,被楚汉人评价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韩信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卓绝的用兵才能著称,后世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也被称为“兵仙”、“战神”。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帝舜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虽历经5千年沧桑,仍然闪耀着光彩。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张三丰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据考证,张三丰生于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于1458年,寿命长达212岁。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著述丰富,创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擅诗书,文才出众。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早期被称为“簦”。据说伞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黄帝,被称为“华盖”,后来成为皇帝和官员车辇上的“盖”或称“罗伞”,而百姓使用的雨伞据传是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发明的。
  •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很多著名贤母的故事,其实古代严父教子的故事也非常多,与母亲不同的是,父亲们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多以“家训”、“家书”等方式劝戒子孙。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名臣大儒都留有家训。“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 抓周,又称拭儿、拈周、试周。相传这一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江南一带流行。古时孩子满周岁时要行周岁礼,家人要为小孩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由于古人相信天命,所以周岁礼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八仙桌上摆放各种物品,让小孩爬上去抓取,大人则根据小儿抓取的物品来判断小孩将来的志向。
  • 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神州”,因为它是神的故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到女娲、伏羲、神农三皇所经历的岁月来看,这显然是一段人与神共处的岁月,神曾经直接传授文化给人类。神传文化当然就有它的神迹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辗转下世,方方面面给人类启蒙,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文化、娱乐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无数的神迹。本文只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选取几则关于诗、画、乐界出现的神人神迹。
  •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 韩愈在《马说》中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不仅本身要具备才能、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不怕他人超越自己的心胸、善于识别他人的长处、更不起妒嫉之心。正是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中国历代都有出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