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恭教侄而自责

作者:郑介文
font print 人气: 123
【字号】    
   标签: tags:

东汉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城)人。他生当王莽时代。王莽末年,天下饥荒,有饥兵将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捉去,想要烹食疗饥。淳于恭请求代替哥哥一死。乱兵为他的行为所感,将他的哥哥放掉。兄弟两人均幸免于难。

淳于恭十分爱好老子的学说,其思想也深受老子的影响,清静而不慕名利。

他家有一片山田,种的是果树。每当果子成熟时,总是有人到他家田中偷偷摘果子。如果是别人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会对小偷加以斥骂,至少也会将小偷赶走。淳于恭却不仅不把小偷赶走,反而上去帮助他采摘,让小偷将果子拿走。

他家的田地中,又种有庄稼,有人偷偷的到他的田地中割庄稼,淳于恭见到了,生怕偷割庄稼的人遇见他会感到羞愧,自己急急忙忙趴伏在草丛中。那情景,倒好像他自己做了小偷,怕被别人发现那样。直到偷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他才敢站起身来。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是如此高尚,所以他的乡亲们都受到感化,偷盗之事,后来也很少见到了。

时遭乱世,天下纷扰,人们朝不保夕,不知自己会死于何时,所以都无心耕作,淳于恭却独自一人,照样出去耕作。乡亲们都劝他说:“现在这样的纷乱时世,还不知道自己能活几时,种了庄稼也未必能享受得到,你又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淳于恭的想法却与众人不同,他答道:“即使我得不到这庄稼,把它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继续耕作不停。

他见时世不可为,不肯应朝廷之召,隐居在山中,潜心养其志。尽管隐居山野,却仍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法度。

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去世的早,哥哥一死,教育侄儿的责任便落到了他肩上。淳于恭教育侄儿十分尽心,亲自教他们读书、做学问。

他教育的方式,充分表现了他的慈心仁怀。每当侄儿们犯了过错,或是举动不合法度,他不是对侄儿们加以责罚,而是立即引咎自责,认为自己教育无方,每次都是举起木杖来责打自己,以感悟侄儿们。

侄儿们见到叔父的这种行为,确实从内心感到惭愧,从而真心地改过。

汉章帝建初元年(纪元76年),淳于恭的年龄已经很大,朝廷下诏征聘他出来做官。他一度担任议郎之职,后又任侍中骑都尉。皇帝十分看重他,对他优礼有加。他所推荐的贤人,朝廷都加以任用。他参与朝政,所言都本之于道德,每有所言,皇帝都无不点头称是。他死以后,朝廷还为他刻碑,树立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嘉言德行。(《汉书•淳于恭传》)@*

责任编辑:梁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H2>无惧世态炎凉 男儿贵在自强
  • 当然不是厚待自己,而是珍惜自己、理解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和责任的意思。因为君王说错话,则人民会跟着仿效;君王做错事, 则人民也会跟着仿效。所以君王如果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对人民的影响力,对自己的行为言论,保持慎重的态度,则人民自然也恭敬慎重,这就是敬重自己的意思。
  • 唐朝时候,萧历和他的妻子都犯了罪,被官吏杀了,遗留下一个十六岁的女儿萧姑娘。萧姑娘便和婢女一起把脸涂污了,运着父母的两具灵柩回故乡下葬。
  • 元朝时候,有个叫徐彩鸾的女子,懂得些经史,每每读到文天祥的《正气歌》,都感动得流泪。
  • 绿叶与水
    臣三十年来只研习、修养正心修身这一学说,用它来事亲、交友,治理州郡,勘察冤狱……均至为简便易行、确切有效。
  • 安汉县令何随离任,当时巴蜀正闹饥荒。送行的差役又累又饿,就拔道旁民田的芋头吃,何随把丝绵系在那里,以偿其值。田主赶来还给何随,何随最后也没有接受。
  • 不论是穷困还是富裕,勤学都是走进成功的途径......
  • 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旧友。张俭逃亡,去投奔孔褒。孔褒不在家,孔融留张俭住下来。后来,此事败露了,张俭脱身逃走,孔褒、孔融,都被官府抓起来,投入大牢。
  • 《人镜类纂》中,有一组文章“乱世众生相”,写的是在“特殊情况下的一些特殊行为”。
  • 汉朝有个人,名叫薛包,生性十分孝顺。他父亲娶了个后妻,对薛包十分暴烈,时常将他赶出家门。薛包也无怨恨,便在附近找了个地方住下来,但一早一晚仍像以前一样去给父母问候请安,十分恭谨有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