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领袖蒋介石》第五章——运筹帷幄 开辟第二战场

《抗日领袖蒋介石》连载(20)八百壮士

作者:袁定华
font print 人气: 826
【字号】    
   标签: tags:

第一节 发动全面抗战时的严峻形势

西安事变之后,中日之战一触即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九一八事变已经五年,日寇侵华的铁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华大地,由东北而华北,由沈阳而平津,中华民族正处于绝续存亡之秋。举国上下一片同仇敌忾的肃杀之气,要求抗日、收复失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近年来,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然而最痛心的,在我们伟大民族中间,却发现着少数人面兽心的败类!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等卖国贼,黄郛、杨永泰、王揖唐、张群等老汉奸,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逆来顺受”主张接受日寇一切要求,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准备复仇”等骗人口号来制止人民抗日救国行动,以“等待世界第二次大战来了再说”的狡计来迫使我国人民坐以待亡。
……

“领土一省又一省地被人侵占,人民千万又千万地被人奴役,城村一处又一处地被人血洗,侨胞一批又一批地被人驱逐,一切内政外交处处被人干涉,这还能算什么国家!?这还能算什么民族!?

“同胞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 (中共《八一宣言》)

如此的政治宣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确实实能鼓动人心,文字的功能真是奇妙无穷!奇妙之处即在于行文者那生花之笔。这样的鼓动恰恰迎合了当时正满腔怒火的国人之心,于是,抗战!抗战!出征!出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的呼声,此伏彼起,席卷全国。就这样,给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造成了政治舆论上的巨大压力。

中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内忧未除,外患又生,面对日寇的步步入侵,国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处于极度愤怒的炽热之中,这一腔视死如归的豪情是人类史上所仅见的。然而一手掌握军政大权的蒋介石,这时却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中日之间这个仗一定要打,但现在还不能打,因为战争毕竟是硬碰硬的实力抗衡,而决非一时激情即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的。

【也许后人对当时中日之间的强弱和悬殊还只是模糊概念,现在让我们撇开两国的总体国力评估不提,但就双方军备从资料上来看看两国在1937年的实力比较:在陆军方面,按总人数论来说勉强可以称得上是1:2
1937年
中华民国 陆军 日本
170万 现役兵 38万
无 预备役兵 73.8万
无 后备役兵 87.9万
50万 补充兵 248.4万
220万 总计 448.1万

但作战并不只是数人头就可以算数的,因为部队的装备、训练、士气等等,都是决胜的重要因素,在这里姑且撇开训练不谈,我们的装备又如何呢?

1937年7月
中 国(师) 日 本(师团)
11000 人 人 员 22000人
无(自备不计) 马 匹 5800匹
3800支 步 枪 9500支
328挺 机 枪 600挺
46门 火 炮 108门
无 战 车 24辆

这就是当时一个战争单位“师”的简单比较。问题是武器仍然不能以量来衡定战力的。因为它们有优劣之分。比如,一挺经常“卡弹”的机关枪,还不如步枪来得方便,这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至于海军:

1937年7月
中 国 海 军 日 本
6万余吨 (1:30) 190万余吨

假如以吨位论,我们和日军相比应该为1:30,不过这里边还是存在着“质”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有一百万吨渔船,事实上也敌不过五万吨战斗舰,更何况我们在吨位上已经瞠乎其后了呢?所以在八年抗战中,如果说在海上我们海军的军力是零的话,一点也不为过。
在空军方面,统计数字有很大出入:

1937年7月
中 国 空 军 日 本
300架 (1:9) 2700架

但一般认为,开战之初我军军机在三百架左右 应该是比较客观的统计。不过这三百架飞机里面,还包括有一部分教练机和不堪作战的飞机在内。假如根据陈纳德当时的估计,可以担任作战任务的军机,实际上还不足一百架。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飞机是向好几个国家东拼西凑分批买来的,也就是说,砸了一架就少一架。所以在空军战力方面,我们不能以1:9来评估。】(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六集.最后关头)

如此悬殊的战斗力,中日两国当局是心知肚明的,尤其是日本军方,更是了若指掌。因此在一群激进的军头心目中,支那军队不堪一击,几乎已形成了毫不思考的刻板印象,倭寇据此印象所衍生的轻敌心态,在战争初期显露无遗。日本军人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要为自己所触犯的兵家大忌,付出多大的代价!

然而,以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有什么能让敌人不可以轻视的呢?有!当然有!!那便是整个民族同仇敌忾的一股气,这股浩然正气,蒋介石深深地感受到了。

1935年11月12日蒋委员长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同时提出:

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也就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政略方针。

这篇演说,相比于民国二十三年在“敌乎?友乎?”一文中,苦劝日本悬崖勒马的用心,虽然是一致的,但在态度上则强硬了。他强烈暗示日本,中国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此一转变,便是受到全国民众这一股浩然正气的影响。但不幸的是,日本军阀低估了蒋介石所指的“和平绝望时期”和“牺牲的最后关头”的底线,从而酿成了一场人间大悲剧!

第二节 淞沪会战

“七.七”事变,虽说是发生在卢沟桥畔,但日本的目标则是攻占宛平县城,进而占平津,控制整个华北地区。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紧急动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竟能迅速集结到18万余众投入战场,其主要原因在于靠他们有利的地理因素。因为华北紧邻东北,东北紧邻朝鲜,朝鲜一水之隔便是日本本土。如此一来,大本营与战场之间,已连成一线,互为一体,兵员、物资的输送畅通无阻,自然神速。

7月底,平津失陷,日寇攻击矛头直指中国铁路两大动脉:平汉线与津浦线。照这样发展下去,华北日军可由山东而安徽,由河南而湖北,将直接插向国民政府的战略后方武汉。武汉若失,日军可进而直逼广州。若果如是,中国将被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京沪杭一带,中国百万大军将处于日军的东西夹击之中,沿海一带的各类工业、军事设施、战备物资等亦将落入日军之手。如此一来,中国的元气,将会为之大伤!全国抗战最后取胜的希望,就会丧失殆尽。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不利的战局,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果断做出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部署。有关这一战略构想,蒋纬国将军分析说:【假定华北这许多的空间丢掉,对尔后的作战,是不起一个战略性的影响,那可以忍耐,拿这一段时间来争取我们改善国军建军备战。但是,如果让他们从北一直向南打下来,主力顺着平汉路,有力之一部顺着津浦路,这样下来,国军便被逼到东南沿海,就被包围而歼灭了。这仗就打完了。因此,委员长的战略,要如何的使日军的主力,他的作战线从北向南打,变成由东向西打。我们背对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边打边退,这样子以空间来换取的时间才起作用。那么我们主动在淞沪地区引起另外一个作战,这等于是外国人说,开辟第二战场一样的重要。】(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这一役便是“九一八”以来,中日之间第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性大会战 ——淞沪会战。

据说,上海原是当年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它是长江千里物产汇聚,万商云集的唯一出海港口。700年前筑城设治以来,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口处起家,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是个350万人口的大都市。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帝国的门户,上海便一跃而为东方的世界航运中心,一个河口海港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她是我国经济金融的枢纽,也是防御首都南京的屏障。

当时的上海市区,并不全在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因为苏州河以东是公共租界区,这里有英租界,有法租界,有日租界。在尚未完全摆脱半殖民地的状况下,所谓租界,是被视为各租借国的领土的,在租界行使租借国的法律,租借国在租界可以驻军,拥有警力。

其实,日本侵略者对于上海,已是久有觊觎之心,因为上海是中国沿海的一个最大港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5年之前中日在此处曾打过一仗,签订过一个“一二八停战协定”。根据协定,我国国军是不能越过昆山以东的。所以在淞沪会战之前,上海的防务只有靠吉章简的保安部队,和日军海军陆战队沿着租界防卫线上呈对峙状态。

开战之初,淞沪一役的总司令官是由冯玉祥担任,冯属西北军,蒋介石担心他调不动派系复杂的各路人马,特别调遣身兼西北、西南两处行营主任的顾祝同将军,赶赴上海任副司令长官,以协调源源而来的各地军队。

孙元良的88师和王敬久的87师最先到达上海。88师到达上海时孙元良即命令其先头部队262旅直指闸北,占据了北火车站。随后张发奎的56、57师也到达浦东地区。其他各路人马也相继赶到淞沪。

淞沪之役,首先由所谓的“虹口机场事件”引发,双方摩擦开始。

8月13日上午,日军的舰炮就开始向闸北轰击,下午3点,国军巡逻队在八字桥与日军遭遇,正式展开了昏天黑地的淞沪大战。

八字桥,其实只是一条无名水沟上的小桥,长度不足20米,怎么看都不起眼,但由于70年前“八一三”那个下午,中日双方巡逻队在这里发生冲突,继而揭开了中日淞沪大战的序幕,致使这座小小的“八字桥”有幸名垂青史!

闸北是个高楼林立的都会区,所以淞沪会战一开始,就是以短兵相接的巷战型态揭开序幕的。日军把大炮架在大马路上,在上百万人口的闸北区平行射击,造成了难以数计的平民伤亡。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此等条约,其最大目的,在维持正义与和平。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当天上午,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即向集结于上海的所有部队下达了总攻击令。88师、87师前仆后继,奋力夺回头一天被日军占领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和八字桥等据点,并向日军盘踞的纱厂进攻。

参加这一波攻击的88师弟兄蒋堂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8月13日打的,我们8月15日到的,把上海所有的失地,让日本人占据的地方,统统拿回来了,就一个大纱厂没能拿回来。我们523团攻进去一个营,中了他们的电网,一个营整个死在那个大纱厂里头。】(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由此可见,淞沪之战开打的头几天,国军乘日军援兵未到,阵脚不稳的间隙,以88、87两个师加上地方守备部队,和日军在虹口到杨树浦这一条战线上,进行一座桥又一座桥,一幢楼房又一幢楼房的争夺战。国军打的坚决顽强。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第一次吃到我军强力攻坚的苦头。

日本侵略者,除了陆军训练有素之外,他的空军、海军更具优势。这时候日本以他的空军和舰炮,向涌入上海的中国军队进行反击。从8月15日开始,日军凭着优势的空军战力,开始密集轰炸上海市区,十里洋场,一日之间竟沦为十里火场。以往人潮熙攘的闸北区,立即变成了处处硝烟的人间炼狱。沪杭甬铁路上海南站,这一天被炸得片瓦无存。当时在车站里候车的旅客,200多人当场被炸死。

【一个失去亲人的幼儿,无助地坐在废墟之中嚎啕大哭,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战争的残酷,在摄影记者王小亭的快门之下,留下了永恒的证言。这张照片当时曾经披露于世界各大报刊,使国际友人对日本侵华的事实,多少产生一点人道的关怀。】(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七集.淞沪会战(上))

日军在侵华之初,拥有近3000架战机,狂轰滥炸,是其侵华战争中的战术之一,所以,在抗战期间,“空袭”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的梦魇。当时的上海,在一波又一波轰炸的间隙时刻,总有成千上万的居民拥上街头,四处奔逃,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安全,甚至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逃。大家只是随波逐流,希望能躲过“死在当头”的厄运。后来有人听说,日本飞机不敢轰炸租界区,于是大家便一窝蜂抢渡苏州河,拥向公共租界。起初老外也确实发挥了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先后收容了5万多名难民。但是,后来由于人数实在太多了,他们只好关上闸门,从此阴阳路断,把一双双失望的眼神,隔绝于冷冰冰的栅栏之外。

为向国际昭告中华民族抗日御侮的决心,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宋希濂的36师,夏楚中的98师,周碞(yan)的第6师,钟松的独立第2旅,还有11师、55师、77师等国军部队都奉命先后投入淞沪大战。从8月13日开始,我军一直是采取攻势作战。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军事体系。淞沪之役打响之后,日军充分发挥了他们惊人的动员能力,到8月23日,增援部队纷纷赶到上海。

经过10天的激烈鏖战,日本军阀已深深感觉到: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远不是他们原来所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所以从8月下旬开始,一个月之间,他们陆陆续续投入淞沪战场的军队,计有:藤田的第3师团,山室的第11师团,伊东的101师团,吉住的第9师团,和第8师团的鹰森旅团,第1师团的安森和竹内旅团,以及来自台湾的重藤支队。根据日本战史记载,这些部队都是在“紧急动员”的状况下,奉命前来支援的。

很显然,在淞沪开战之初,日军并没有预期到这场战争的规模是如此的庞大。在我国这一方面,此时全国也进入了仓促的动员状态之中。除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陆续投入淞沪之役而外,为了因应整个局势的转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8月20日,把全国被战火延烧的地区划成了5个战区。它们分别是:
第1战区:河北、豫北; 第2战区:山西、察哈尔、绥远;
第3战区:江苏、浙江; 第4战区:福建、广东;
第五战区:山东、淮北。

淞沪之役属于第3战区,正面临着敌人大军压境的严重危机。

日本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陆海空立体联合作战,在空旷平坦的郊区,凶猛异常,锐不可当。我军冒着猛烈的炮火,一面构筑工事,一面迎接来敌。此时此地国军要保住一寸山河土地,除了手中简陋的武器之外,唯有凭着一份感天动地的浩然之气与视死如归的冲天豪情!

10月25日,日机出动了150架次轮番轰炸大场。26日,日军声称“难攻不落”的大场终于陷落了。大场的陷落,使淞沪战局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由于大场的陷落,而使闸北一带的防区也失去了死守的意义。国军自26日开始各路除留下少数兵力掩护之外,大部队便沿着京沪铁路和苏州河这两条路线退出战场。88师524团的八百壮士,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留在四行仓库的。孙元良将军说:【这八百壮士啊,完全是88师524团第1营,其他的部队啊,友军啊,都是奉到命令啊转移阵地了,向第2线退了,这样子的,所以这叫做孤军啊,四行孤军哪!】(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八集.淞沪会战(下))

副团长谢晋元受命之后,率领部队进入阵地,他问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战士们同声回答说:这是四行仓库!这是88师司令部!谢晋元高声说道:不是,都不是。这里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88师司令部,这里是我们400人的坟墓!

谢晋元部苦守四行仓库,对外号称“八百壮士”,那是自壮军威的对外宣传,更是说给日本人听的。其实苦守四行仓库的国军只有400人。

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4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7层大楼,楼高墙厚,易守难攻。这里曾是第88师司令部驻地,储备了不少弹药和粮食。

四行仓库内有大量的大豆、小麦,这些包装粮食的麻包成了理想的构筑工事的材料。他们用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为了隐蔽部队,还把大楼的电灯全部破坏掉,同时焚烧了仓库周围的房屋,防止日军据此向大楼进攻。

为掩护部队撤退,坚守四行仓库的战斗打响了,很多外国使节和军事观察员以及上海市民在苏州河南岸观战。其中一位名叫杨惠敏的女童子军,见四行仓库前方是日本的太阳旗,后方是英国的米字旗,遂萌生应该让四行仓库房顶上升起中华民国国旗的念头。10月28日深夜,杨惠敏将一面巨大的国旗裹在身上,冒着性命危险爬过分界线,从窗口钻进四行仓库,她脱下外衣,将浸着汗水的国旗呈现给将士们。在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面对一位十几岁的女童子军,不顾生死送来国旗的壮举,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连接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腹白,在曙色微茫中,楼顶平台上站立了数十位满身硝烟的壮士,庄重举手,向国旗敬礼,悲壮而肃穆。当时隔着苏州河,遥望四行仓库房顶上迎风飘扬的国旗,这是租界内难民们的一线希望。而冒死送旗的女童军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经过3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用以激励大家奋勇杀敌。营长杨瑞符召集官兵讲话,说:“望各位爱国的男儿都抱定必死的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大家可以简单地写遗书一封,通知家中。写好后,收集起来,等待将来设法送到邮局去,以表示大家精忠报国的决心。”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悲壮气概,令上海民众无限敬仰,当中华民国国旗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的时候,不知是哪位爱国音乐人创作的一首《歌八百壮士》的歌曲,开始在上海传唱起来。

《歌八百壮士》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飘荡!飘荡!飘荡!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
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八百壮士”从10月27日到30日,坚守仓库,严阵以待。敌军6次冲入阵地,均被击退。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4天4夜后,奉命撤入英租界。中国士兵撤出四行仓库,也意味着“淞沪会战”即将落下大幕。

日寇为了尽快占领上海,不断向淞沪增兵,11月5日,日本柳川的先头部队中岛师团和谷寿夫师团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随后敌第16师团等部又从白茆口登陆,朝常熟方向推进,国军且战且退,67军军长吴克仁在掩护金山卫守军撤退时壮烈成仁。

吴克仁是我国8年抗战中第一位殉国的中将军长。

1937年11月13日,随着国民政府发布自上海撤退的声明,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告结束。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近百万。激战3个月。是全面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淞沪一役,双方伤亡人数官方没有正式统计,据孙元良将军计算,日军约为5万人,我军为18万人左右。这里面团长以上阵亡者至少有28位之多,营长至少有44人,至于连排长则难以计数了。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3月亡华的狂言,为国家争取了90天宝贵的时间,用他们的鲜血铸造了中国军人威武不屈的形象。让国际社会认真思考,鸦片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国联军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推进的侵华策略,而被动的被我们牵着由东向西走。

因此我们虽然丢了上海,但对整个国家的存亡而言淞沪之役仍可说是决胜的第一。】(纪实性历史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第八集.淞沪会战(下))

(未完待续)

——转自《黄花岗杂志》第四十五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由蔚蓝的大海“连结”起来的两个邻邦。那浩淼无垠碧浪腾空的沧海,阅历了多少荡气回肠的人生岁月,历史烟尘?古往今来,蕴涵着几许中日之间难以理清的历史往事?中日两国开始交往的日子实在是太遥远太遥远了,遥远到谁也无法说清的时刻。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国浴血抗战八年,最终取得胜利。蒋介石满怀喜悦,加快民主建国的步伐。
  • 日本大和民族,自古以来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熏陶,无时无地不在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及礼仪典制。公元一八六七年,睦仁天皇即位,取《易经》(说卦传‧第五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中的“明治”二字作为年号,是为明治天皇。
  •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的国旗开始飘扬在全国各地的上空,从而实现了全国政权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先生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幸全国已告统一,我堂堂中国必能独立自由平等于现时代也。”(7)《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1931—1945》第一集。(凤凰电视台视频)
  • 日本侵华是处心积虑,谋划良久的既定国策,手段是武力攻取,目的是永久占有,要占有矿藏资源、占有农业物产、占有土地和人民。为了真正占领中国,日本向中国派来的,不光只是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既定国策的内容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 征服中国,占领中国,是日本明治时代制定的对外扩张的国策,一九三一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对中华民国的公然侵略,在时间上,倭寇选定的恰是国民政府北伐刚刚完成,中华民国在行政上刚刚实现统一的时机。制造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侵略者蚕食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炮制满洲傀儡伪政权,四个月后,即在东方国际大都会上海发动“一二八淞沪战争”,为伪满洲国的建立,争取世界舆论的空间。
  • 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与日军激战两个多月,终因伤亡惨重,后援不继,而不得不撤出长城各关口。日军入关作战,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下旬相继占领冀东各县,直抵北平郊外的密云、怀柔一带,对平津构成威胁。
  • 一九O八年,二十二岁的蒋介石东渡日本,入读日本振武学校,并与陈其美、黄郛结为兄弟,由陈其美引导加入同盟会。振武学校卒业,入高田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一段艰苦军旅生涯,使蒋介石对日本的国防、军力以及军方情绪都有所了解。当时他就深感中日未来难免会有一战,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深以为忧。
  • “敌乎?友乎?”的良言规劝,日本当局内心无任何自责,更无愧疚,邪魔附体,无任何良知反应。中日两国间的僵局,日益加剧,已成死结。
  • 时光老人的步伐踏入了一九三六年,中华民国黄金十年的后期。中日之间的战争风云,起起伏伏,让人捉摸不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