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风范:王翱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57
【字号】    
   标签: tags: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县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虽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以身作则,表率群臣,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为官任事公心可鉴

据《明史》记载:王翱任吏部尚书,以“用贤报国为己任”,他深知任用官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从不拿手中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一切请托,他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所以在其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

他荐官以品德为先,往往彻夜挑灯详阅,唯恐不慎。每次选拔官员,如因皇帝召见便交副职代理,他回来虽晚也抽空认真审阅,唯恐选择不当。他奉行“论荐不使人知”的原则,向皇帝举荐人才或选拔官员皆出于公心,从不希望得到被荐拔者的报答。在任多年,所选官吏很多都成为贤能名臣。

景帝因王翱文韬武略功劳,封其为“吏部天官”,王翱家人都很高兴,他本人却沉思不语。原来皇帝还给他封地,赐他一匹骏马,让他扬鞭打马,跑到哪里就归他占有。王翱不想因自己封地给百姓增加负担,不从,又属抗旨不遵、忤逆犯上。

他彻夜未眠,次日,他备百丈长绳骑着御赐骏马,来到常年寸草不生的盐山大碱洼,命人楔一铁橛,用长绳拴上马缰,那骏马围着铁橛飞跑起来。老百姓见了不知干什么便问差役,差役说:“王天官让跑马拣(碱)地。”百姓知道后都非常钦佩,此后盐山东边一块方圆不到二、三百米的碱地,被人们称作“天官地”。

(Fotolia)

位高权重廉俭自励

王翱为人忠厚,注重名节,对于钱财更是“淡然无欲”。他镇守辽东时,曾与某位监军共事,两人相处很好。

后他改任两广总督,临行前这位监军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王翱坚决不收。监军执意相赠,他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先皇所赐,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明珠缝在披袄里面。

后来王翱奉命还朝掌吏部,这位监军已死,王翱找到其后人,拆开披袄将里面的四颗明珠转送给他们,只见原来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翱虽手握重权,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但对自己要求却非常严格,生活十分简朴。皇帝赐给他不少金玉束带、锦绣衣服,但他总是“自奉俭素”,穿着普通旧衣服,以至出门在外人们竟不知他是一位朝廷大官。

他住的房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非常破旧。景帝一次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点说,那座破旧的宅院就是当朝吏部尚书的家。景帝目睹此景心里很受震动,回朝后下令为他修建了一座房子,可是王翱仍坚持住在旧房子里。

(Fotolia)

以身作则严于治家

王翱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有一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夫人经常到京郊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这时女婿总要埋怨:“岳父是吏部尚书,亲掌官员升调大权,把我调到京城如振落叶一样容易,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

一次,王夫人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王翱当即大怒说:“以权谋私的事今后不要再提!”王夫人和女儿、女婿再也不提调动的事了。

王翱的孙子王辉因恩荫而入太学。这一年秋试,王辉也想一试科场,以图金榜题名。他对祖父说:“我想参加秋试。”

王翱听了严肃地说:“你确有真才实学,我怎么能埋没你的才学?可你的书底儿我还不知道吗?若遇到糊涂主考官,你考取了,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而妨碍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

王翱制止了孙子此次应举并叮嘱他:“你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学习,培养德行。堂堂正正、名副其实才是七尺男儿的本色,才能让人觉得至尊崇高!”

王翱一生清正自守,循礼守法,谨慎而独善其身,秉公任事而廉朴为官,他的事迹为人称道。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是因为他们拥有仁者无畏的浩然正气,拥有推崇道德和爱民的理念。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 有一位尼姑远道而来,投奔天下闻名的权臣桓温。桓温一见她气宇不凡,猜想她必定是出家人中的佼佼者,因此不敢怠慢,收敛起自已那一颗窥视天下的野心,对她热情礼待,恭敬有加,恭请她在此长期修炼。
  • 清朝初年,在安徽天长县有一位名叫刘子仪的老书生,教书难以糊口,便改行学做生意。但他天性忠厚又极淳朴,所以做生意常被一些人刁难欺辱,一来二去的也没赚到什么钱,依然非常穷困。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