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首义 功在开国

【隋唐英雄传记之九】刘文静与裴寂(上)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1048
【字号】    
   标签: tags:

“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鲁定公十三年,晋阳城以一座战争古城的风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笔记录。此后,烟沙半城,铁骑往来,晋阳一直作为军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韩、赵、魏灭知伯的“三家分晋”,汉文帝刘恒之藩“蛰伏”十六年,北齐皇帝高欢起事而征战四方,这些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皆在晋阳发生。到了隋唐之际,晋阳再次吹响出征的号角,见证了又一桩奉天伐罪、开国建业的战争传奇。

大业末,海内战乱不休,绵延的烽火灼烧着晋阳城的夜空,城内的一切都显得微末卑微。一对至交好友见此景象,一个仰天而叹:“贫贱之身,又生逢离乱之世,今生要靠什么保全自己呢?”另一人却爽朗一笑:“世事都是可以预知的,你我这般投合,何必忧虑贫贱?”这一笑,遂定了二人命途。

风云初合

这对夜半私语的好友,一个是晋阳宫监裴寂,一个是晋阳令刘文静。裴寂少失怙,家贫无以自业。路经华山神庙,他曾祭拜祝祷,向神明祈求富贵。夜里,他梦遇白头翁赠言:“卿年三十已后方可得志,终当位极人臣耳。”在晋阳做宫监,他早已过而立之年,依旧看不到潜龙腾飞的机遇,是以发出那句自伤身世的感慨。而刘文静少年时,便袭父职,仪同三司,后为晋阳令,因与裴寂相识,结下同游、同宿的深厚交情。史载裴寂“疏眉目,伟姿容”,刘文静“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两人皆具清秀儒雅的文士风度,无怪乎一见如故。而刘文静那一句劝慰,注定了他们无法做到人如其名,终生寂静无闻。自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到任,他们的命运正在悄然逆转。

裴寂与李渊有旧交,再遇老友,深受礼遇,常与李渊昼夜宴饮。而刘文静善谋略,隐隐觉察出李渊有图四方之志。及见其次子李世民,他更是惊叹不已,有心依附。他曾言于裴寂:“此非常人也。大度如汉高祖,神武似魏太祖,年纪虽轻,实则天纵之才。”裴寂却不以为然,沉醉于和李渊叙旧。

后来,李密反隋事发,刘文静与他有姻亲关系,受牵连入狱。李世民惜其才识,至狱中探望。刘文静晓其来意,便与他论国中大势:“如今天下大乱,非商汤、周武、高祖刘邦、光武刘秀这样的帝王之才不能平定。”李世民会心一笑:“您怎知没有这样的人呢,只是常人不能识别罢了。我到监狱来看您,正是想与您共商大计。”李世民聪明果决,识量过人,见隋室倾颓,常怀安天下之志。多年来,他礼贤下士、散财结客,为举大事而做准备。刘文静就是他看重的谋士之一。

刘文静见世民如此坦诚,便把心中思虑良久的计策和盘托出:“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江都,各地义军数以万计,如果有人能高举义旗,天下不难平定。如今逃避盗贼的百姓来到晋阳,若是把他们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人。令尊本领兵数万,君若能带领他们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世民闻言,正合心意,便在狱中与刘文静商讨反隋事宜,待机而起。

而此时李渊尚未知情,他的态度直接影响起兵的成败。为了说服李渊,刘文静向世民推荐了裴寂。世民知裴寂才识不同于文静,相较于天下治乱,他更执著于自身的显达。因而世民暗中交给龙山县令高斌廉数万钱财,嘱咐他赌博时故意输给裴寂。裴寂赢了小利,自然对世民颇有好感,关系愈发亲密,世民这才将起兵大事据实以告。裴寂想起刘文静对世民的赞许,若能助李家得天下,梦中神明的话不就应验了吗?他当即应诺。

共竭智力

裴寂不负所托,想出一则妙策。他利用职位之便,私下挑选晋阳宫宫女在宴席中服侍李渊,酒酣之际,他忽然对李渊正色说道:“二公子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起事,我私自派宫女服侍您,一旦事情泄露,我们都会被皇帝处死。如今天下大乱,盗贼肆虐,您要拘小节,难免含恨而终;如果高举义旗,一定可以成事。”

李渊知晓自己被儿子和朋友“算计”,只得顺水推舟:“就听世民的计划吧。”其实,李渊也是素怀大志的英雄,起初受炀帝猜忌,只得纵酒纳贿以自保。出调晋阳,正是他趋福避祸的机遇。世民等人的谋划何尝不是李渊心中所愿,只是时机未到,他并没有采取实际的措施。

不久,太原副留守高君雅会战突厥不利,李渊获罪被拘,境况危急。世民暗中结纳死士,遣裴、刘二人入狱再次请求李渊起兵。他们说,如今大乱已兴,李渊身处嫌疑之地,即使立功也难获君王封赏,再不行动只怕难以保全性命。况且,晋阳兵强马壮,宫禁中府库盈积,可资三军之需。发兵时日既定,恰遇李渊获释,此事不得以中止。世民又命刘文静伪造炀帝征太原兵讨伐辽东的敕命,使得当地民心惶惶,皆欲作乱。文静更趁机催促裴寂:“后发制与人,你应该劝唐公(李渊)即刻起兵啊。你身为宫监,让宫人侍奉宾客,你获罪也就罢了,还要连累朋友!”裴寂闻言,大为惊愧,日夜劝说李渊起兵。

这一年,马邑枭雄刘武周起兵反隋,进犯太原。世民抓住战机,命刘文静等人以伐反贼之名,招募士兵,旬日间便得兵士数万。他复请裴寂调用宫禁财物,以供军用。史载裴寂曾进献九万斛米、五万段布匹、十万兵甲等物资,成为唐军南征北战、无往不利的坚实后盾。

世民的策略堪称周详,但众人的行动却惊动了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忠于隋朝,怀疑李渊有变,欲谋害之。而世民事先得到密报,遂与刘文静联手,为李渊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一日,李渊与二人议事,刘文静突然入内禀报,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李渊命王威查阅诉状,但刘文静身边的刘政会却不许,说道:“告的是副留守,只有唐公才能观看。”李渊同样故作惊讶,取来密状,对王威二人道:“有人告发你们,该怎么处置?”高君雅气急败坏地嚷道:“这是谋反的人要杀我!”刘文静却不给他们申辩的机会,当机立断,命随从绑缚二人。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李渊起事,已到了势在必行之时,遂于六月初五,设“号令堂”统帅三军义士,由裴寂等人上尊号“大将军”。十四日,他建大将军府,以世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分统三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并封其余将帅。七月初四,李渊步至城门,张白旗而誓师点兵,历数隋炀帝种种过失,宣告天下“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初五,他率义师三万南下,直指关中,正式踏上王者征途。@#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开国,天下归心,终结了魏晋以来持续百年的板荡格局。然统一治世不过昙花一现,隋炀帝修运河,沟通南北,为千秋后世创造福祉的同时,却因不恤民力带来现世的政治危机。大业七年,河南、山东的一场洪水,更冲蚀了隋朝的国祚天命,致使官民思变,揭竿而起。
  • 乱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难,也是英雄猛将书写传说的画卷。那出生入死、横刀跃马的壮怀岁月,那替天行道、济世安民的英发雄姿,创造了千古风流人物,谱写了万世正气长歌。李唐起于隋末天下大乱之机,创三百年繁华盛世,开国武将功不可没。这些功绩如山的将领中,有一位特殊的将军,他三次解救秦王于危难,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七,为初唐武将第一人。
  • 美人歌歇,铁骑扬尘,问天下谁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在区区二十载的光阴里,呈现了一部英雄辈出的战争史诗。数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沙场相逢,各为其主,生死相见,给这段历史涂抹上铁与血的主色调。有一支王者之师,皆皂衣玄甲,每战便似乌云盖雪冲锋陷阵,似一杆金刚不破的巨笔,在中原大地铁画银钩,勾勒出一个力透山河的“唐”字。
  •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梦遇神人授艺,临阵对敌只晓三招绝技;出身草莽,贩私盐、劫皇纲,荒唐事无所不为,人送诨名“混世魔王”。演义小说勾勒的隋唐世界,壮怀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却以一副粗豪而诙谐的形象出现,为这段恢宏的历史增添一丝活泼欢喜的气氛。他行事乖张莽撞,偏能遇难呈祥,多福多寿,是凌烟功臣中最幸运的福将。而“半路杀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传统故事,更是作为经典俗谚深入人心。
  • 一位学士,见证三朝兴亡,看尽花落云舒。他走过每一座都城,亲历每一段时空,都留下了韵致深厚的传说。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胜衣,但性情刚烈,每论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规诫助益,凭借刀笔之才、博闻之识跻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赞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顾——陈文帝的庇佑、隋炀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于林,这无限尊崇风光的人生,却是风口浪尖的险途。或许有人欣羡,有人怀妒,但这位学士总是怀着清淡玄远的心态,不为所动,并写下史上第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学士榜,位列凌烟廿四公。
  • 新年的钟声敲响,回顾往事,静思未来,正当其时。在这纷繁的世界,哪里去寻觅心灵的宁静,诉说内心的向往?
  • 业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开尽、花期将残的春夏之交,一场战事的谋划更加速了历史改朝换代的进程。这就是唐国公李渊与其子女、谋臣策划的晋阳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背负着相士神秘的预言,带领将士西入长安,从此踏上浴血沙场、定国安邦的征程。
  • 武德初,大江南北尽归李唐,宇内重现隋朝统一盛世。而在萧墙之内,一场夺嫡之战再次悄然发生。历史惊人的相似,却又咏叹着别样的回声。晋王杨广有心谋篡,隋太子横遭易储之祸;到了初唐,却是太子畏惧秦王之功,几次三番欲置亲兄弟于死地。晋王纵赢得帝位,却随着国祚的衰败英年早逝;而大唐开国便同样面临继承者的抉择,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无不牵动历史的走向和国运的兴衰。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