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传记之七】开国良相房与杜(上)

作者:柳笛
font print 人气: 768
【字号】    
   标签: tags:

大业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开尽、花期将残的春夏之交,一场战事的谋划更加速了历史改朝换代的进程。这就是唐国公李渊与其子女、谋臣策划的晋阳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背负着相士神秘的预言,带领将士西入长安,从此踏上浴血沙场、定国安邦的征程。

三军齐发,一路烽烟一路凯歌。西进途中,大将李世民的英主之姿初露峥嵘。每当遭遇困境,他都以独到的军事眼光判断情势,力排众议屡献奇策。八月,李渊大军成功渡过黄河,驻扎于朝邑的长春宫,以图京城。此地临黄、洛、渭三河,繁花锦绣,四时如春,李世民却不辞辛劳,巡行于渭河北面。

出人意料的,一位年届中年的马上书生拜谒军营。他自称房玄龄,一身风尘落拓,却精华难掩,才情流转。李世民一见如故,即刻拜为记事参军,执掌军中文书工作。这位房姓书生自此感知遇之恩,引世民为知己,竭尽心力,知无不为。

清白家风

房玄龄一介书生,本可经由科举求取富贵,何以投笔从戎,选择一条生死未卜的反隋之路?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房玄龄出身名家士族,祖上大多为官从政,父亲房彦谦更是耿直清正、饱览经籍的地方官。史载他离职高就时,当地百姓拦路挽留,为其立碑颂德。他所得俸禄,大多周济同侪亲友,以至家无余财,然而他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是永远被青史铭记的一句名言:“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彦谦言传身教的“清白”,在于廉洁,在于文采,更在于仁爱。房玄龄在清白家教的氛围中成长,颇承父志,小小年纪便具非凡之姿,能发惊世之语。开皇中,他随父入京,正值隋朝宁宴之盛,国人无不言国运绵长。这位少年才子并没有迷失于浮华的京城,反而一针见血,直指隋朝的致命弱点。他私语父亲:“隋帝是无德之君,只是欺骗百姓,而且不为后代打算。嫡庶相争,无法保全家国。虽然现在国势清平,但它的灭亡可翘首而待。”

十八岁时,房玄龄凭自身才学高中进士,入朝为官。素以“知人”闻名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观其形貌,不仅赞叹:“我阅人无数,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少年。他将来必成大器,只可惜我不能目睹他叱咤风云的时刻!”

后来,房父病笃,缠绵病榻百余日,房玄龄更是衣不解带地服侍汤药。父亲去世后,他继承父亲对祖母的孝行,绝食五日,寄托哀思。时值大业末年,隋朝一如房玄龄幼年的断言,不可遏止地江河日下。各地群雄竞起,希冀秉承天命,代隋而立;而天下万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祈盼一位真主肃清宇内。每一代房家人皆有仁人之志,房玄龄亦欲以己之力拯救苍生。他知隋朝终不可留,他也需要择一位明君,追随他开创一个承平治世。故而,渭河北岸,才有了那一番君臣遇合。

选贤举能

大业十三年后,李世民帐下多了一个青衿谋士的身影。他时而伏案奋笔,时而负手沉吟,时而与主将经天纬地,道出一番克敌之策。勒石记功,以一当十,是武将的无限风光。房玄龄穿梭于刀光剑影中,仿佛幕后的无名英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

或许是他太过低调,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等五人功劳第一,竟招致其他功臣的不服。淮安王李神通进言:“我从义兵兴起追随至今,房玄龄这等刀笔小吏,却功居第一,我私下实在不服。”李世民坦言:“义旗初举时,人各有私心。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定社稷之功,好比汉之萧何,虽无马上军功,但他的谋略可助大军决胜千里,故而功在第一。”

房玄龄负不世之才,恰似蕴藏在朴石间的美玉,非大智大慧无法辨识。李世民却能慧眼纳贤,委以重任,君臣皆有识人之明,仅一面就能读懂彼此,知己之说绝非虚谈。

李世民每平定一处,有功之人无不争求珍宝,贪图一时荣华。房玄龄却踽踽独行,深入闾巷村落,结交当地文士豪杰。早年,他以隋帝失德便预言新生王朝将迅速灭亡,便深谙“人和”之道,此时他四方游走,更是为义军求贤入幕,真正为李家匡时济世的大业默默付出。初唐位至卿相的几位忠臣良将,如倜傥有智谋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的李大亮,多受房玄龄引荐之益。而就在十三年底,李渊成功平定长安,李世民再得奇人杜如晦,同样归功于房玄龄的规劝,方可留在幕府,成为房玄龄最有默契的搭档、李世民治下最具决断力的谋臣。

国士双璧

杜如晦与房玄龄身世相似,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善谈文史。大业年间,杜如晦凭其才识获朝廷征选。那位盛赞玄龄的高孝基遇到如晦,同样流露出惜才的美意。他私下叮咛杜如晦:“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希望你能够坚守这份美德。委屈你暂作小吏,多做历练,只是俸禄少些。”然杜如晦并不领受伯乐苦心,不久便弃官还家。或许在他心中,隋朝亦非栖身良木,与其为一个即将覆灭的王朝陪葬,不如静候有德明君,再展一身抱负。

不知杜如晦游历京师,是否有缘得见审视隋都局势的房玄龄?更不知,杜如晦追随李世民,是否源于房玄龄的结交和引荐?然而文人相轻亦相亲,房、杜二人在同一个军营共事,定有相识、相知的缘分,敬重彼此的才学与胸怀。

及李渊立唐,李世民以“秦王”之名四处征战,麾下更是俊才云集。太子李建成见之生妒,唯恐秦王危及自身地位,向高祖李渊提议,外迁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正是其中之一。秦王不忍几度共赴沙场、出生入死的知己,因为一人私心而被无辜调离;然而君命难违,一时竟无两全之策。时任秦王府记室的房玄龄不待秦王忧思,上前劝导:“虽然府中很多幕僚被迫迁往外地,唯杜如晦聪慧过人,洞察事理,有王佐之才。若您作为藩王,他是无用之人;若您有心经营四方,非此人不能助您。”秦王豁然醒悟:“若非你指点,我几乎要失去这个人才了!”

秦王向高祖再三请命,坚持留下如晦。自此,房、杜二人戮力同心,用智谋与才华掌管军谋大事,为玄甲军加持一份隐形的力量。房玄龄书写军书奏章,往往驻马立成,辞约义丰。就连高祖也对他的文笔大加叹赏:“此人深谙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他替秦王禀报事务,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仿佛面对面说话一样清晰易懂。”而杜如晦,从秦王征讨薛举始,至破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他都作为参赞军事随军南征北战。他亦为秦王运筹帷幄,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

至武德四年,秦王设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甄选朝中十八位学士朝夕议政论典,儒雅之风,旷古稀有。秦王又命画师阎立本为十八人画像,褚亮题赞。历史的风尘掩没了太多过往的记忆,画像与题赞大多无据可考,幸而杜如晦之赞留在《旧唐书》中,可令后人遥想先人的万古风烈。辞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中履义,身立名扬。”@#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开国,天下归心,终结了魏晋以来持续百年的板荡格局。然统一治世不过昙花一现,隋炀帝修运河,沟通南北,为千秋后世创造福祉的同时,却因不恤民力带来现世的政治危机。大业七年,河南、山东的一场洪水,更冲蚀了隋朝的国祚天命,致使官民思变,揭竿而起。
  • 乱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难,也是英雄猛将书写传说的画卷。那出生入死、横刀跃马的壮怀岁月,那替天行道、济世安民的英发雄姿,创造了千古风流人物,谱写了万世正气长歌。李唐起于隋末天下大乱之机,创三百年繁华盛世,开国武将功不可没。这些功绩如山的将领中,有一位特殊的将军,他三次解救秦王于危难,在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七,为初唐武将第一人。
  • 美人歌歇,铁骑扬尘,问天下谁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在区区二十载的光阴里,呈现了一部英雄辈出的战争史诗。数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沙场相逢,各为其主,生死相见,给这段历史涂抹上铁与血的主色调。有一支王者之师,皆皂衣玄甲,每战便似乌云盖雪冲锋陷阵,似一杆金刚不破的巨笔,在中原大地铁画银钩,勾勒出一个力透山河的“唐”字。
  •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 一柄八卦宣花斧,梦遇神人授艺,临阵对敌只晓三招绝技;出身草莽,贩私盐、劫皇纲,荒唐事无所不为,人送诨名“混世魔王”。演义小说勾勒的隋唐世界,壮怀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却以一副粗豪而诙谐的形象出现,为这段恢宏的历史增添一丝活泼欢喜的气氛。他行事乖张莽撞,偏能遇难呈祥,多福多寿,是凌烟功臣中最幸运的福将。而“半路杀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传统故事,更是作为经典俗谚深入人心。
  • 一位学士,见证三朝兴亡,看尽花落云舒。他走过每一座都城,亲历每一段时空,都留下了韵致深厚的传说。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胜衣,但性情刚烈,每论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规诫助益,凭借刀笔之才、博闻之识跻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赞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顾——陈文帝的庇佑、隋炀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于林,这无限尊崇风光的人生,却是风口浪尖的险途。或许有人欣羡,有人怀妒,但这位学士总是怀着清淡玄远的心态,不为所动,并写下史上第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学士榜,位列凌烟廿四公。
  • 在中华文化的川流中,“虚室生白”是中华文化的思想观之一,它出现在道家思想中,也被历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历来受到重视未有间断,成了一种处世智慧。“虚室生白”出自何处?我们的先人怎样用生命去实践这种精神?
  • 王祐在家中庭院种了三棵槐树,树荫满庭,他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贵为三公,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他对王旦满怀信心,说:“这孩子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公正的相国。”后来他的话应验了,王旦果然贵为宋真宗一朝的贤相,受到真宗皇帝的倚重、敬爱。
  • 韩琦以芍药这花中宰相为祥瑞之兆,圆满了“四相簪花宴”。李固言芙蓉镜下状元及第,纱笼中人必能当上宰相。冥冥中皆有定数,命里有时自能水到渠成,命里无时也难以强求。
  • 名画《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留下的开卷画,也是“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之一。这画如何表现人物画的传统精神?画史鼻祖顾恺之的绘画技艺如何精彩诠释宰相张华《女史箴》的鉴戒精神与内涵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