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高考不公的关键是家庭背景不同?

人气 510

【大纪元2016年10月10日讯】对于中国高考亟需改革的议题,最近某网媒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进入一个省或市的重点中学,会大大提高获取理想高考分数和加分优惠的几率;而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家庭背景。也就是说,考上大学或好大学的前提是先考入重点中学,而能否考上重点中学,其实是拼爹的结果。

与这一观点相契合的,是源自2009到2013年的5年间,针对在北京读大学的4771位本科生所进行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中的一些资料。这些学生就读的大学被划分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211大学(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学三类。最终的资料显示,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来自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这一比例分别为31%和32.8%。

以上这组惟一能让我们在经济条件与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之间产生些许遐想的资料似乎并未证明家庭背景在孩子升学、尤其是升大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在北大、清华这类知名学府中,30%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难道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现象吗?另有一项资料显示,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然而,这也只能证明,重点中学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可能会更高。不管怎样总结、归纳,我们似乎都无法就此断言,家庭背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若没头没脑的发挥想像,认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手中都有一份当地富豪排行榜,然后挨着个的给家长打电话,最终喜迎他们的孩子来校就读,这种遐想是否太戏剧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可能是因为家庭条件好的可以给孩子请名师辅导,但前提是孩子也好学上进;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孩子不进重点中学都难。但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任何一项资料表明,家庭条件好与考入重点中学之间是呈正相关的。惟有一项“沾亲带故”的说法提到,来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学生,其高考成绩明显高于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学生。

如此,有钱的孩子有条件上辅导班,所以高考成绩往往比没条件的好。可见,某网媒得出的观点都是围绕这一因果关系展开的。或许,我们不应否认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毕竟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无论是否以高昂的学费为代价,都会有所回报。但反过来说,不靠补习班考上好大学的不也有19.2%的学生吗?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指出,这与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公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说是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能否考入好大学,倒不如说是高考这种不公平的录取制度导致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爹乱象无处不在。

以北大、清华为首的精英大学在面向全国的考生进行录取时,显然不是按其家庭背景的排名来逐一录取的。这里不谈搞关系、走后门的,只说录取分数线是如何统一划定的。美其名曰“统一划定”,然而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实则相差甚远。2015年一本文科录取分数线从最高的597分(安徽)到最低的440分(西藏),中间的分数差别竟高达157分。而京籍与非京籍的学生在报考北大、清华这类一流高校时,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鸿沟则更加难以逾越。若没有北京户口的想上北大、清华,那就得奔着状元的分数去努力了。

事实上,高考本身所存在的不公制度在网媒援引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资料中也有凸显。家庭居住地在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和北京的学生,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相比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分别要高出35.8%、123.4%和151.6%。也就是说,学生的户籍所在地越核心、越重要,他们被好大学录取的机会和概率就越高。如果一个学生出生于某外省小县城,即便家庭条件殷实,恐怕也难以缩小与北京本地学生之间的巨大差距。

如此,我们就不必再说“高考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筛选手段”,“在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仍然发挥着阶级再生产的作用”。换句话说,即便有一天取消了高考这种筛选方式,“拼爹”也不可能大行其道。如果中国的这些高校能谨守“择优”这一职责本分,整个体制能赋予、保障公民受教育的自由和权利,那么任何利益都将无法撼动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公平原则。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颜丹:高考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出路吗?
不论穷富都有怨气 高考招生成火药桶
清平:由高考“零分”作文想到的......
张鸣:当今高考阅卷,不输明清八股训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