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劝善名句(1)

作者:云浩 选编
font print 人气: 3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左传》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当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的具体史实,以及天道、神明、预言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都进行记载。

《左传》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基础,以下分篇摘录数则以飨读者。

1、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译文】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失呢?只要能认识自己的过失,认真改正,就是有道德的表现。

3、好学而不贰。(《左传昭公十三年》)

【译文】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

4、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译文】敬是诸种美德的集中表现,能做到真诚而恭敬,必是有德之人。

5、修己而不责人。(《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苛责别人。

6、《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周书》中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所谓芬芳,非黍稷之芳香远扬,光明的德行才是芬芳远闻。”

(待续)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用书信作为往来沟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如《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书札就是信函﹚后来渐渐的古人在写信时,往往总会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写上“某某顿首再拜”,那为什么要用“顿首”二字呢?
  • 在太宗大力宣倡下,唐初士僚教育之兴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然徒具教育结构,缺乏教育内容,与太宗的旨意大相径庭。太宗决定完成经学统一。他的参与使唐初经学研究体现出大一统时代之规模和气度。
  •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时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文物考订活动,1784年(甲辰)乾隆皇帝在其心仪的三希堂中,对春秋时代曾捕获麒麟一事进行了专题考证,御笔亲书了唐代韩愈的《获麟解》后,并御题一百七十字的“获麟考”,特命宫中造办处制成一黄料瓶。
  • 马援自己为人严谨,生活俭约。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节俭,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严格。
  • 现代学界尚不清楚古代蚀刻装饰技术是如何做到的。蚀刻装饰,即在春秋战国时一些铜剑、铜矛上饰有菱形的花纹或火焰纹。菱形花纹的凹槽由蚀刻而成,然后以含有铜、锡、铁、硅等元素的另一种合金与兵器的青铜基体接触,通过接触面上的扩散,形成美丽规则的纹饰。譬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均有这种蚀刻装饰。
  • 〈北风〉这首讲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读“太史”)及一些官员弃官逃离王都镐京的事情。
  • 这两句大意:在个人修养中要始终把自己当作荑稗那样,保持谦卑的品德。这样修炼出来的道德品质才会与众不同。
  • 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因为如此,终于成了服氏注。
  • 中国古代民间盖房上梁时有悬挂字条“上梁大吉”、抛元宝、安放镇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据说在修建紫禁城时,施工人员都要在重要的建筑屋顶施工结束前,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之后再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标志着一座建筑的落成。
  • 中国的历史,深远而浩大。对历史的书叙与界说,也是纷繁而庞杂。我们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应天时所之,尽绵薄之力,正述中国历史,即用神传文化史观,光明、正面地书述华夏五千年辉煌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