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我我我!”为何今天的孩子更少做家务

文/李适 陈洁云 译

( Ilike/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10月29日讯】按:本文作者李适为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中国语言文化讲师。本文原载TheConversation.com。

今年8月,澳洲财政部长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警告说:“等着依赖政府的一代澳大利亚人正在成长。”学界称之为“我一代”(Me Generation),有的学者甚至说:“我们面临着‘我、我、我的流行病’。”

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变得更自恋?据研究,年轻人同情心水平的下降,应部分归因于1980年代家庭教养方式的变化。

在过去,孩子是一个家庭获得生存壮大所需的实际帮助、甚至经济收入的途径之一;而今,孩子则被视为情感资产,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被爱。如今的父母更注重在让后代幸福而成功的基点上养育他们。

养育模式为何发生改变

从1980年代起,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发展(包括洗衣机和洗碗机问世),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就有所减少。孩子不再被视为对家庭生存壮大至关重要的贡献者,家长的关注重点也从家庭责任转向孩子的幸福和成功。

结果,孩子的权利感膨胀,责任感的培养却被忽视,家务不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

尤其是1979年至2015年间出生的中国年轻人,他们出生在独生子女政策下,通常被叫做“小皇帝”和“小公主”。其父母多数在大饥荒和文革中经历了磨难,誓不让自己的遭遇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重演。他们对孩子不计一切地付出,导致许多孩子不承担任何家庭责任,包括家务。

西方的孩子也是如此。研究发现,让孩子做家务的美国父母不到30%。正如学者理查德‧兰德(Richard Rende)在其著作《养育能干的孩子》(Raising Can-Do Kids)中所言:

“今天的父母希望孩子花时间在可以带来成功的事情上,讽刺的是,我们却不再从事一件实际上可引向成功的事,就是家务。”

责任如何让家庭纽带更牢固

家务在传统上是一项家庭义务,辛苦而枯燥。但研究表明,做常规家务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正义感,因为每个人都须做家务,这体现了公平的理念。家务也为孩子提供了加强亲情纽带和责任感的途径。

社会正义感的培养,意味着孩子会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片面的。家庭纽带有两个相互作用的维度:父母爱孩子,而孩子也感激父母所做的牺牲。

就后者而言,只有通过让孩子明事理,还有更重要的——确立家庭规范(家务包含其中),父母之爱才能变成实践,从而促进亲子间的彼此关爱,强化家庭纽带。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可以炫耀的祖先,又没有值得一提的宗族姓氏,而最终却能够名播四方,并且传之后世,不也是做学问的结果吗?所以,君子是不能够不学习的!
  • 我受朝廷的深恩,被委任为吏部尚书,那就绝不能辜负朝廷对我的信任。我仔细考虑过,如想要彻底杜绝走后门、通关节等营私舞弊的行为,必须首先从家里人开始!
  • 柳公绰治家历来谨严,对子弟要求相当严格,其家法深为士大夫们所钦佩。柳公绰的舅舅薛能、薛从都是朝廷要员,一个继舅和他一样也担任节度使,而岳父在朝廷中官职也很高,可说是一门显赫。但柳公绰从不因官位高而傲人,依旧谦恭守礼。
  • 因为数学考试都100分,被同学昵称为“裘一百”,科技部次长裘正健却意外踏入生医研究且屡获肯定,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裘正健吉他尤其弹得好,大学还差点休学要改走音乐路。
  • 作为传统海外华人聚居地之一的温哥华,聚集了大量的香港、澳门以及以往早期在中国东南沿海闽粤一带的移民,但随着说普通话的新移民的涌入,即使在温哥华,粤语的生存空间也日益被挤压,但最近一家教授粤语的中文学校将唐人家变成了“活学活用”的教室。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