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 要顺乎自然应时而变

font print 人气: 1992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6年11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今年 11月7日是立冬日。立冬是冬季的第一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25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不过,今年立冬日,中国多个地区出现反常气候,中医师提醒,市民进补应做相应调整。

立冬后的起居切记“养藏”

我们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因此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还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台湾著名中医师胡乃文在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说,古人计算四季时间的开始是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在冬天这个季节时,万物都得闭藏,人必须在此时“养藏”。

胡医师介绍,传统上来说《黄帝内经》有记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意思是在冬季人应该早睡晚起,跟着太阳的时间生活,使得肾所藏的“志”,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自己的心志不要张扬、声张,要避寒、寻求温暖,不要让皮肤老是接触寒风,否则气就被竭尽掉了,这就是“养藏之道”,如果逆反它,就会伤到肾,到了来年春天就会有肌肉萎缩、骨头酸疼的毛病。

古人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就是让人体顺应自然。立冬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会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养生要顺乎自然 应时而变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是个小宇宙,自然界是个大宇宙,小宇宙处在大宇宙之中,时刻都会受到大宇宙的影响。四时不同,节气不同,会对应不同病症,因此,气候与医学自古就是同根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养生也要顺乎自然应时而变。我们的身体与自然是相通的,顺应当地的水、土、自然、食物、气候。因此人要想养生、活得健康就要吃当地自然应季的食物,与大自然协调,自身就会形成一个原生态的小环境。如此一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体内的健康小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中国因地域辽阔,南北方立冬气候完全不同,因此有北方热补、南方温补之说。但今年多个地区气候反常,气象台预报,重庆、江苏立冬日会降温、降雨,有的地区甚至会降雪;而广东、香港则会出现28度高温。

胡医师提醒,节气不应节,容易滋生病患,此时市民如还按照立冬时节进补,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气温过高,最好凉补,而温度过低则要热补。

他说,近几年香港立冬日都出现反常的热,因此市民应根据当天的气候进行调整,如果当日天气炎热,注意不要穿得太多,另外切不可热补。而大陆那些气温骤降的地区,则应注意保暖,且适当进行温热补。

四季对五行 冬是水 水应肾

胡乃文医师表示,春夏秋冬的四季,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而土是分配在四季里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补脾胃。

“人虚才要补,不虚吃东西让身体温热就好。”他表示,冬季属于寒水的季节,水应肾,补冬要补水,补的就是肾。“但真的补肾,中医看法分为补肾水和补肾火,水虚的人要补肾水,火虚的人要补肾火。补水的有六味地黄丸,补火的则为桂附八味丸或称八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由中医把脉看病人需要补水或火。”

胡医师提供了立冬时可以食用的温热食物: 羊肉汤放人参、黄耆,可以补气、补形;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温热又补血、补形。他说,萝卜是应季食物,此时多吃萝卜有益身体,有句客家谚语说:“吃萝卜、喝热茶,气得医师满地爬”,这说明萝卜的效用,不过药房老板都不愿意说出来。

立冬传统习俗

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中国人讲究因时做事,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习俗。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代表的气候都不相同,适合做的事情也不相同。

古代帝王立冬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古时此日,皇帝有出北郊迎冬之礼,《礼记》说:“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后汉书》礼仪志也说:“立冬之日,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也就是说,冬为水德,方位属北,颜色属黑,古时候皇帝在立冬这天,要率领文武百官,穿黑色衣服佩玄玉到京城北郊来迎冬。

立冬之日民间也会储存粮食蔬菜。《东京梦华录》中就详细描述当时人们在立冬时忙着腌菜的情景说:“是月(十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驰,充塞道路。”

祭祖祭天 感谢上天赐丰年

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吃饺子的民间传说

饺子的原名叫“娇耳”,据传说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责任编辑:李明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1月8日立冬了,民间立冬习俗是“北方饺子南方热补”。立冬养生进补食补为上,首选羊肉炖萝卜。
  • 今天是一年24节气的“立冬”,虽然气温没有明显降低,但民众立冬进补的习惯没有改变,羊肉炉和姜母鸭店的业绩翻倍。
  • 11月7日是“立冬”日,大陆各地寒暑悬殊,气象各异。粤闽一带,阳光明媚暖洋洋,广州气温高达30℃,市民凉寒了没几天,又穿回短袖;北方雾霾持续扩散,江南不能独善其身,东北辽宁则一夜入冬,冰雪交加。
  • 11月7日是立冬,中国传统习俗过完立冬象征进入冬季,名中医胡乃文表示,中国古人讲春应“生”、夏应“长”、秋应“收”、冬应“藏”,中医谈到冬天养身体就应该养“藏”,也就是你要注意避藏,房间窗户要闭起来,不要老吹到寒风,让自己的身体受到风寒等等。至于立冬养“藏”吃什么?他强调,冬季进补从“肾”入手,民间习惯吃“麻油鸡”,只是补到了“脾胃”。
  • 今天是农历24节气的“立冬”,表示季节已进入冬季,但中南部气温仍高,气象局预测白天高温可达摄氏30度。
  • 昨日天文台录得最高气温为28.7度,港九部分地区更高过30度,是自1947年来第五最热的立冬。有中医师提醒,容易节气不应节滋“火燥”病患,市民如按立冬时节进补,可能适得其反。
  • 24节气中的“立冬”,不少地方白天超过30℃,甚至还有点热,感觉不到冬意。典型“秋老虎”的天气甚至让路跑选手昏倒,气象专家、中大大气科学系兼任副教授吴德荣指出,节气代表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勉强可用来解释季节,但若用在逐日天气预报可能会出错,立冬不冷,与整个冬天冷或不冷毫不相干。
  • 民以食为天。虽然基因改造能大量生产非当季的作物,但现今研究已经证实,基因改造的食物有害人体健康,吃多了反倒有害而无利。想避免基因改造的食品,最好能找到当季的蔬果食材。这些蔬果依天候自然种植,既新鲜又不用担心农药超标。时机对、食材好,才能充分利用食物的营养,养出良好健康!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