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气 2117

【大纪元2016年12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泓博报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届常会,在衣索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中国大陆,“二十四节气”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要了解二十四节气,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被称作“皇历”,因最早起源于黄帝,也叫“黄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都对历法进行了修订,在帝舜的时代人们对一年的天数、节气的划分已经相当准确。皇历包括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涉及婚姻嫁娶、仪式庆典、建造搬迁、生活起居、祭祀安葬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历法以干支纪年。所谓“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简称。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纪年则按顺序取干支各一字,以甲子为始,六十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直至无穷。这种干支纪年的方式使中国历史摆脱了年代的定位问题,几千年后,中国人仍能很轻易地将中国史书中的纪年对应到西元的纪年上。

现在人们常用的公历就是一种太阳历(简称阳历),它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其月份的划分与月亮的盈亏没有关系,只是个名称而已。

由于轩辕黄帝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因此中国人从文明之初就非常重视道家的阴阳学说。历法也表达了阴阳平衡的概念,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既不是单纯的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

中国古人制定的传统历法,同时兼顾了月亮的盈亏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其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定“朔日”(即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这一天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为每月初一日,所以月中则为“望日”(月圆之日);通过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阴阳合历。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早在舜帝之时,准确描述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就已经完成,传统历法中的节气取决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周期变化,属于太阳历范畴。它是在确立年的基础上,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于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为便于记忆,古人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一首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节日期定,主多不差一两天。”

在西汉时期编著的《淮南子》这本书里,就详细地列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二十四节气完全以春夏秋冬来划分,明显地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长短。由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气候和农业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它对农民从事耕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历经了几千年以后,仍然深受农民重视。

中国历法充分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思想, 蕴含着自然循环运化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相生相克、祸福转换、改朝换代、循环往复等规律的理解,其背后反映的是道家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敬畏天地神明、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刘晓真

相关新闻
文化遗产最吸晴 台学者:推观光不能缺
刘鸣:中共是如何一步步摧毁中国人的道德的
古天乐顶替刘青云颁奖爆笑料 袁咏仪赞变帅了
梁朝伟第6度获封金像影帝 刘嘉玲代领奖爆原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