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奇才李斯特

综合整理:纪安娜

李斯特,Henri Lehmann作于1839年。(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2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弗朗茨‧李斯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建立了炫技性、风格华丽的演奏典范,还首创背谱演奏法。他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如孟德尔颂所说:“他的演奏确实无与伦比,我从未见过能够在瞬间把音乐的感受传达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锐,当今世上难有匹敌。”

一、 生平

李斯特出生于奥地利东部一个叫莱丁的村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奥地利德语两种拼法。 他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文写作。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贝多芬的弟子卡尔‧车尔尼。当他在维也纳举行第二次演奏会时,贝多芬也前来欣赏。 在演奏结束时,贝多芬还上台拥抱了李斯特。后来李斯特为了贝多芬塑像的事情,大力奔走、出钱,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景仰与尊敬。1823年李斯特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他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1830年,李斯特遇到三位对他的音乐有很大影响的人:帕格尼尼、白辽士和萧邦。帕格尼尼以其奇特的技巧吸引了年轻的李斯特。而白辽士则扩展了乐团的规模,当李斯特接触了浪漫主义后,也决定扩大钢琴这方面的架构编制。萧邦对李斯特的影响则是:抚平了李斯特不安的情绪。

李斯特在钢琴上演奏(维基百科)
李斯特在钢琴上演奏。Danhauser作于1840年。(公有领域)

1835年,李斯特和一位在萧邦聚会上认识的女性:玛丽.达古(Marie d Agoult) 定居瑞士。在玛丽的影响下,李斯特开始钻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并进行作曲。这就是《旅游岁月》(Annees de pelerinage) 。之后的几年,出现了疯狂的“李斯特热”,李斯特在维也纳一口气办了10场音乐会,足迹几乎横跨整个欧洲。

1847年,36岁的李斯特在和玛丽分开后,遇到28岁的波兰公主卡洛琳.赛恩-维根斯坦(Carolyne Sayn-Wittgenstein) 。李斯特发觉能和卡洛琳共享深刻的宗教感情和对文学的热爱,于是决定放弃旅行演奏的生活,和卡洛琳居住在俄罗斯南部的乌若宁斯 (Woronince),并开始专心从事作曲。然而,这种生活只维持了12年。之后,在1865年,他在天主教会中决心持守四项誓约,代表他愿终生信奉天主教,之后他也决定守独身原则。

在李斯特生命的末期,他把仅存的年华分给了罗马、威玛和布达佩斯三地;奉献出他的时间给音乐、宗教和爱情。这种安排令人满足但也使人精疲力竭。在1886年,他在前往贝鲁特途中感染了感冒,到贝鲁特后并发肺炎,并于7月31日平静的离世。

二、 作品简介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并创造了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吉普赛风格的《匈牙利狂想曲》、《但丁交响曲》、《帕格尼尼练习曲》,《瓦格纳改编作品:唐怀瑟(Tannhauser)》等。

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革新家,并在历史上对改善音乐家地位,推动新生音乐风格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贡献包括发明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李斯特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爱之梦》

《爱之梦》,S541,实际上是3首夜曲,据乌兰(Ludwig Uhland,1788-1862)与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诗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独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 Fur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编曲。共三首:1.据乌兰的《高贵的爱情》(Hohe Liebe)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调。2.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Seliger Tod)谱曲,极似慢板,E大调。3.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据符利拉德的《尽其所能爱的去爱》(O lieb,so lang du lieben kannst)谱曲。

《唐怀瑟》(《汤豪舍》,Tannhauser)改编版

唐怀瑟》原是瓦格纳创作的三幕歌剧。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唐怀瑟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演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音乐进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进行队列。而《唐怀瑟》的序曲可以说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缩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复且气势磅礡。有三个部分构成,中间部分表现肉欲感的维纳斯堡的世界,前后两个部分是虔诚的朝圣者的音乐。而且这是一首结构宏大的歌剧改编曲,从各种快速音阶、琶音、双音到左右手跳跃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笔下的炫技式作品。

《前奏曲》

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三号,是李斯特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该曲最初写于1844年,是根据法国诗人奥特朗(Autran)的诗作《四元素(风、水、星、土)》谱写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将其改写为独立的交响诗,并配上了另一位法国诗人拉马丁(Lamartine)的诗作《诗的冥想》中的一篇。1854年2月23日,李斯特在魏玛的“Hoftheater”音乐会上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1856年曲谱在莱比锡出版,在总谱的扉页上印有一段文字说明[1],而这段文字并不是拉马丁的诗作。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语:Magyar rapszodiak)

全组19首钢琴曲目都是以当时匈牙利民歌音调为主题,编写于1846-1853 、 1882以及1885期间。其中第2、5、6、9、12及14首后由奥地利音乐家法兰兹‧达普勒(Franz Doppler)改编以交响乐方式来演奏。

《梅菲斯特圆舞曲》

此曲也常被译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特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李斯特在1862年将它改编成约10分钟长的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共约70分钟长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钢琴版的《梅菲斯特圆舞曲》堪称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3——《钟》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钟》(意大利语:La campanella),或译作《康派涅拉》,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S. 141 (1851))6首中的第3首钢琴独奏曲。《钟》是根据尼可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2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而成,并对其曲调用手摇铃进行了加强。

据说1831年,李斯特在听过帕格尼尼的音乐会后深受感动,产生了改编这些乐曲的想。1838年该作品即被收录到《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原稿当中。

李斯特即使不是史上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的交响曲想像丰富、宗教作品动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调甚高。李斯特的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48年,李斯特用法国诗人奥特兰的《四元素(水、火、风、大地)》(Les quatre Elements),创作了一部男声合唱歌曲,并写有一段序曲。后来,李斯特想把序曲加以发展,改作一篇独立的交响诗。这时,李斯特翻到了法国诗人拉玛丁写的《诗的冥想》(Meditations Poetique)。他看到诗中有“人生,不过是这支序曲的前奏曲而已”词句,感到这同自己刚刚写成的序曲,似相适合,于是取“前奏曲”为名,在1850年,修订成交响诗《前奏曲》。
  • 肖邦初到巴黎,经济十分困难。当时巴黎还不知道肖邦,而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
  • 自由时报记者彭莉香/奥地利报导.摄影 作为莫札特的故乡、经典电影《真善美》的拍摄地点,
  • 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是一个才华横溢,而且灵感丰富的作曲家,常常在短时间之内就可完成许多作品。而且他的曲风活泼、光明,显少有悲伤色彩,听者往往感受到详和、愉悦。
  • 所有的贵族无不陶醉其中,他们深深爱上萧邦诗一般迷人的音乐,一夕之间,萧邦摇身成为巴黎上流社会的明星,巴黎的沙龙争相邀约演奏,不但成为沙龙的宠儿,贵族子弟都来拜师受教,他的荷包一下子满了起来,生活不再困顿了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于德国波昂,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乐圣”之名来自于他多产的作品,及作品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度。他的前辈巴哈、莫札特是贝多芬无比崇敬的对象,贝多芬学习音乐创作的过程和他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跟他抄写巴哈的音乐总谱密切相关。
  • 圆舞曲之父——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Baptist Strauss); 圆舞曲之王——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Baptist Strauss)。 这不是一个人的两个头衔,而是同名同姓父子两人分别的头衔。为方便区别,人们称父亲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一世),称儿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二世)。
  •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语: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巨匠,浪漫主义音乐奠基人,同时也是艺术歌曲的创始人。
  • 作为业余听众,要欣赏古典音乐,最大的障碍就是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够、还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觉得如果你只是听,只是接收音乐的情感讯息,多数人都能回应它,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理解它,如果“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感到音乐向你诉说了些什么、感到音乐传达出的东西你捕捉到了。……仅敞开心胸去聆听就是了。
  •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集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等于一身,是音乐史上多产的作曲家之一。
评论